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像《紅高粱》這樣,在創作之前就同時有了小說和電影這兩個版本的珠玉在前——原著作者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電影是柏林金熊獎獲獎影片,兩座高峰橫亙在前,對後來者而言簡直不可逾越。今日起,該劇將在山東、東方等衛視與樂視網同步播出。這部由周迅扮演九兒的《紅高粱》究竟將是一張怎樣的面孔?作為原著作者,莫言的反應始終被外界所關注。目前,他已經看完電視劇片段,稱很期待完整看看周迅怎麼演繹九兒這個人物,也期待當下創作人如何詮釋這部近30年前的作品。
「電視劇必須圍繞九兒展開」
距離電影《紅高粱》上映已20多年,而《紅高粱》的電視劇版權曾被莫言的好友買去,10年沒有投拍,問及一直不開拍的原因,莫言說朋友特別認真,因為前面有張藝謀的《紅高粱》作為標杆,他覺得電視版不能草率開拍,不然就把這個東西糟蹋了。而另一層面,酒越陳越醇,如果一壇高粱酒放十幾年會變得更香醇,那麼作品放十幾年再拍也會有更多新意,因為當下的創作人員,詮釋一部近30年前的作品,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如今終於改編成電視劇了,會用像看電影一樣的心態對待電視劇嗎?莫言表示還是過去那種心態,但關注度更高,「畢竟《紅高粱》有前面的電影作為紀念碑矗立在前。我看了劇本的梗概,非常希望能夠看到這部電視劇,我想完整看看周迅怎麼演繹九兒這個人物,也想看朱亞文等年輕演員怎麼創造跟他們時代相距遙遠的歷史」。
電視劇《紅高粱》和小說有很大的轉變,小說是以「我爺爺」為主線,而電視劇則以「我奶奶」九兒為主線。對於這一調整,莫言表示是必須的,「電視劇必須圍繞九兒展開,這是非常正確的策略」。他稱讚編劇趙冬苓熟知電視劇的藝術樣式,了解女性角色佔有多麼重要的位置。
提到電視劇的主線「九兒」,周迅的角色較之前電影中鞏俐的形象區別很大,對於這樣的改變,莫言表示周迅會塑造出嶄新的九兒特質,「一個鞏俐式的演員演繹了一個鞏俐版的九兒,周迅肯定會演繹出周迅版的九兒,同樣所謂的一種豪放、敢愛敢放,由於演員個人氣質得不同,這樣新的演繹就會變得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周迅是集仙氣、鬼氣、靈氣、人氣於一身的好演員」。
《紅高粱家族》手稿曾被燒
回憶起當年創作《紅高粱家族》,莫言表示小說的初稿是在1985年下半年完成的,「作為軍隊的文學工作者,反映戰爭、與軍事有關的題材應該是我的職責。當時恰好是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部隊召集了會議,希望大家能夠寫一些跟抗日有關的小說、電影」。莫言還說起家鄉一場真實的戰鬥——孫家口伏擊戰。他說自己經常在橋頭上路過,也聽村裡面很多人講孫家口的故事,在他們講述中充滿了各種各樣很傳奇的情節,「從鄉親們口口相傳中仿佛親臨其境、親眼目睹了這場戰鬥」。
最初,《紅高粱家族》是在一本報務員訓練用的紙本子上撰寫初稿的,莫言透露,「我沒有現場的體驗感,當然這個可以通過想像來彌補,但是我想假如我是親歷者,我寫出來的《紅高粱》可能藝術上會更完美。我想這個短板在某種意義上又轉化成一種強項,因為我只有在別的方面來彌補它,譬如對高粱地的描述,對於高粱這種植物擬人化的描寫,在那個時代裡面反叛的男女青年們愛情生活的描寫。這些描寫等於彌補了我剛才所說的不足。恰好是這樣一種替換、一種彌補,使《紅高粱》這部小說具有更多的豐富性。」
電視劇之前,莫言女兒管笑笑參與了山東衛視《笑看紅高粱》的錄製,並曝料《紅高粱家族》最初的手稿曾被燒一事。問及作家燒手稿的習慣,莫言說這是作家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因為舊的手稿總是有一些東西讓人留戀,很難下決心重起爐灶,燒掉了,只好逼著自己重新開始寫,重起爐灶。
問及《紅高粱》是否是自己作品中影響最大的,莫言坦言從目前來看應該是,「因為有張藝謀的《紅高粱》開路。最早被翻譯出去的也是這部小說,最早引起國外漢學家注意、國內讀者注意的也是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