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紅高粱

2020-12-19 秀容小夥

來源:陳世琦忻州記憶

忻州紅高粱

陳世琦

「紅高粱」在忻州俗稱「茭子」,本不屬「小雜糧」。大概緣於前些年玉米單一結構發展,高粱種植面積減少,多少年吃慣的高粱「紅面」成為緊俏。稱之為健康食品的「小雜糧」身價倍增。忻州古城,一家經營「紅面搓魚魚」的小吃店,每天生意火爆,來古城旅遊的人爭相前來品嘗。這邊的人們圍在熱氣騰騰的灶臺前,急切等待「搓魚魚」出鍋。那邊的青年男女,擠在小店員工三尺長的案邊,圍觀「雙手左右開弓,同時交叉行進,一次搓魚魚八根」的技藝,驚呼神奇。不粗不細、不長不短,八根一籠正好一碗。貨真價實、量足質優,體現著忻州人精明與誠信的精神。「調魚魚」的佐料,葷素隨意、麻辣酸鹹任選,「趁熱拿來,趁熱吃下」,滿屋都是大口大口吸吮的聲響。

年長的人仿佛回到曾經的孩童,回憶圍坐火炕吃飯的溫暖。那時確實是樂壞了自己,可愁壞了鍋旁的娘。這邊吃過了搓魚魚的人,抹一抹嘴,站起來說「不吃紅面搓魚魚,就不能算來過忻州」!旁邊又一位胸有成竹、深有感慨說「忻州的高粱面,只能用忻州的水,蒸出的搓魚魚才筋絲絲兒不斷。否則一塌糊塗」!忻州「火」的出奇、古城「紅」的日怪,「紅面搓魚魚」竟成美味一絕。其實,紅面搓魚魚的手藝、紅面搓魚魚的美味,絕非來得那麼輕鬆容易。它來自春種秋收的歷練,源於不同尋常的工藝。水量溫度嫻熟的把控、和面手法難得的麻利、雙手搓魚魚的能力,更是一手絕技。手疾眼快、環環緊扣、無縫對接,才成就這「一方事業」。

忻州種植高粱的歷史悠久,尤其種植「紅高粱」的習慣從未間斷。據農書史藉記載:紅高粱「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餘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紅高粱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平原水地、丘陵旱地、瘠薄山區均可種植。作為忻州這塊土地的大秋作物,立刻顯示耐旱、抗逆,適合忻州土壤環境的特性。高粱「紅皮」所含有澀味的丹寧與蛋白質結合,堅飢耐消化,「紅面」成為忻州人喜歡的傳統主糧。忻州人積累了豐富的種高粱、收高粱、用高粱、吃高粱面的經驗和習慣。溫馨提示,經常「醋心」的人,不宜過多食用!記得每年開春,生產隊組織備耕,耙耱平整土地,選種備耬一切就緒,待到「立夏種高粱」的時機,搖耬播種「紅高粱」適逢其時。此季節,氣溫、地溫逐漸升高,高粱種發芽出土的速度加快。下種後,用不了半月十天,雙子葉的高粱幼苗出齊。集結而出的人們,手荷燕尾鋤,彎腰下田畝,進入「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的定苗鋤地。「左右摑梭,瞞頭過。

刨窩跌當,站直看」就是始終堅持的鋤地要領。地要刨得深、草要鋤得淨。眼觀六路,注意腳底。選苗定苗,梅花九點。這些基本要求,考驗著每一個務農者的韌性和水平。一年的收成、大家的希望,都掌握在各自的手上,再辛苦、再勞累也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歇一歇,抽袋煙,向後瞅瞅:選好的田間幼苗,左右成行,高低一般,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期待「小暑大暑」雨水的滋養。經過及時追肥和田間管理的助力,高粱逐漸長高。直立粗壯的高粱杆,橫徑達2釐米,杆高接近漫人。農諺講「小暑大暑灌死老鼠」,這應該是多雨的季節。多節的高粱杆,總梗直立微彎曲,根基長出支撐根。披針狀的葉片,表面暗綠,中脈寬邊緣軟。

一陣清風吹過,滿眼綠色的高粱地,碧波蕩漾分外喜人。高粱長勢進入旺盛期,需要更多的水分滋養,最擔心「卡脖子旱」的發生。生產隊開動機井晝夜澆地不停,夜闌人靜的高粱地裡,高粱杆清脆的拔節聲吧吧作響,仿佛向人們發出「我在生長,我要長大」的呼喊!進入「立秋處署」時節,紅高粱進入抽穗時期。只見頂端最後一片枝葉捲成筒狀,開始孕育籽實的成長。幾天的時間,逐漸伸出的高粱穗,完成揚花、授粉,立刻進入結籽的階段。此間最容易發生「高粱黑穗」的現象。不過只要不是特別嚴重,及時抽掉的「莓莓」還是農家孩子爭搶的「小食品」。手握一把新鮮的「莓莓」,小心的去掉外面包裹的綠皮,咬一口嫩瓤滿嘴發黑,不甜也不香,口感卻誘人,特有吃蘑菇的感覺。農諺說「處暑不出頭,割得餵了牛」。

說得是,處暑時節仍未抽穗或已成「莓莓」的高粱,不再會有收成,不如及時當草餵牛,還有利於大田的生長。「白露秋分」到,氣溫逐漸轉低,莊稼漸次成熟。「白露卸南瓜,秋分糜登場」收穫的季節來臨。「拿鐮下地收玉米,拉車運回果蔬薺」。紅高粱卻依然獨傲霜天,實現著自己的蛻變。無柄倒卵形的高粱顆粒,起初呈黃綠色,成熟後顏色逐漸轉紅。歷經如此寒夜霜晨的低溫歷練,籽實飽滿的高粱顆粒,顏色由紅變暗,直到幾乎接近棕紅。折一穗看看,深褐色的高粱殼微微張開,棕紅的高粱顆粒外露,鑲嵌其中。抖一抖搖搖欲墜,搖一搖似離非離。「寒露百草枯」空氣乾燥、地面出現晨霜,高粱葉片刷刷作響,「紅高粱」就要接近完美的成色。「霜降起菜」的人們開始忙碌「冬藏」,收割紅高粱的勞作也將同時開展。

先扦穗子再脫粒,這是收打紅高粱的程序。生產隊收秋的場院,這邊牲口拉著碌碡依次碾壓、那邊手扶車牽引鎮壓器滿場旋轉、更遠處的高粱脫粒機轟轟作響,高粱脫粒的場合一派繁忙。說實話,不怕這活兒又累又髒,只怕那高粱毛毛扎人的痒痒。縱然全副武裝,帶茸毛的粉塵還是侵入出汗的背上。手摸一把汗,鼻子臉蛋也開始發癢。癢得無法阻擋、癢得心煩意亂。喝口水,喘口氣,眼瞅著脫穎而出的高粱,紅唰唰地鋪成厚厚的一層。「煽扇車」精選的紅高粱,一堆堆完成。在這「立冬」時節顆粒歸倉,豐收的喜悅又一次驅散辛勞和不爽。繁忙的「三秋」即將完美收官。仔細想,紅高粱歷經「立夏到立冬」半年時光,完成自己春華秋實、轟轟烈烈的生命歷程。飽滿的「紅高粱」並沒有因此而停歇,還要繼續利用「小雪到大寒」的休眠機會,稍稍整合自己內部成分的穩定。這大概就是忻州人不用當年高粱,磨製「紅面」的原因。

待到次年「清明」,把準備磨麵的「紅高粱」篩簸乾淨,去雜存真。再燒大半鍋水直到沸騰,然後迅速將高粱下鍋,加蓋大火再燒,不能有稍微的隔肯。每隔幾分鐘時間,揭開鍋上下徹底翻動一番。連續燒過這麼幾滾之後,拿出大笊籬,揭鍋撈出滾燙的高粱困水,再趁熱把它堆在鋪架上,連悶帶捂靜置一天時間。忻州人把這道工序稱「煮茭子」。實際上並非要把高粱煮熟,而是要在高溫狀態下,儘可能把「紅高粱」質皮色素、澀味去除。與此同時還要保證高粱顆粒內部的蛋白質、澱粉充分溼潤膨脹。忻州人把這道工序稱「粉茭子」。攤開「粉」好的紅高粱,稍微晾曬半日,只要達到「手能擰得開、眼能看到白」的程度,即可加工磨麵了。這樣磨製的「紅面」才能達到既去皮又細膩的標準,為搓出筋絲絲兒的「紅面魚魚」奠定必要的條件。

多少年來,我國的糧食「籽種」都採用年復一年的「自然選種」。種子性能連續退化,糧食產量徘徊不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開始選用作物「雜交優勢」,應用人工授粉技術進行「種子革命」。那時各生產隊積極組建「科研隊」,進行自力更生的高粱雜交制種試驗。歷經幾年不懈努力,「5號」、「10號」兩個高粱新品研製成功,並很快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忻州紅高粱,畝產一躍達到到800--1000斤。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發展,人民生活出現多樣化的需求。目前研製成功的粒用高粱、糯米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等新興品種,紛紛以各自的優勢進入市場。回味過去,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科學發展。「國家級雜糧基地」落戶忻州,「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相生相伴。兩隻強有力的抓手共同發力,已經形成助推忻州發展的強大動力。粗糧細做的健康食品「紅面」,將以更新的姿態進入百姓餐桌。忻州紅高粱必將順勢發展大有作為。

(配圖來源於網絡,旨在傳播本土歷史文化。版權歸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謝!)

作者簡歷】陳世琦,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1948年忻州城出生,忻中67屆高中畢業,隨父母返鄉故裡嘉禾村,有幸接觸鄉村文化。1978年參加教育工作,2008年忻州一中退休。直譯《陳氏族譜》、主編《陳氏族譜續》各一部。熱心關注忻州歷史文化,喜愛業餘寫作。依託新媒體「忻州記憶」、「秀容在線」筆耕不輟,期盼文友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國慶關注】紅高粱相約夜冰荷
    紅高粱相約夜冰荷——李夜冰受邀參加第七屆紅高粱文化節
  • 忻州古城印象
    作者:芳春2020年12月4日,我們一行五人相約去忻州古城採風。從太原出發,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到了忻州老城,這裡存車免費,而且環境乾淨整潔,初見古城竟然就這樣溫暖。忻州是省府太原的門戶,是三關的可靠後方,城內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成為歷來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地,有「晉北鎖鑰」之稱。古城城牆上設城垛,垛與垛之間稱垛口,垛上設垛眼。所有這一切的設置,都是抵禦外來侵略,保家護城,守護一方安寧。
  • 《紅高粱》:不能忽略的彩色旁白
    紅色是《紅高粱》的主要顏色。在整部電影中,張藝謀使用紅色作為背景色,黃色作為色調,黑色作為渲染,他勾勒出一幅具有民俗色彩和民族風格的寫意畫卷。荒蕪的十八裡坡和飛揚的黃沙,將生存環境的艱辛和生命力的頑強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 陳年《紅高粱》,醇了還是變味了?
    這部由周迅扮演九兒的《紅高粱》究竟將是一張怎樣的面孔?作為原著作者,莫言的反應始終被外界所關注。目前,他已經看完電視劇片段,稱很期待完整看看周迅怎麼演繹九兒這個人物,也期待當下創作人如何詮釋這部近30年前的作品。
  • 忻州限行期間,公交車免費乘坐!附忻州公交車最新路線表!
    忻州城區公交車加大運行保障力度,延長運營時間,保障乘客免費乘坐。城區公交車最新路線表101路101路(環線)忻州西站—忻州西站上行(29):忻州西站——解原村口——牧馬路和平街口——客運中心——第十一中學——市公路局
  • 忻州:「雜糧之都」的雜糧夢
    「世界雜糧看中國,中國雜糧看山西,山西雜糧看忻州。」忻州市副市長裴峰說。他主管農業,又抓雜糧,大家親切地叫他「雜糧市長」。忻州是優質小雜糧產業重點建設區,忻州雜糧種類之豐富,也是出了名的。他說,紅芸豆是忻州雜糧的『驕子』,形好、色好、味好,具有養心、護肝、保關節等功效,是一種功能食品。他期待忻州的小雜糧,將來能成為一個健康大產業。據介紹,雜糧是忻州最具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雜糧優勢區域和生產基地。
  • 時隔30年 重見《紅高粱》
    更難得的是,他早年的代表作《紅高粱》在時隔30年之後,又以「修復版」的嶄新面貌重新上映。  《紅高粱》是張藝謀導演的第一部作品,1988年在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拿下金熊獎——這也是中國電影人拿到的第一個金熊獎。如今,經過對電影膠片及未公映素材進行逐幀修復並重新剪輯,2K高清修復版《紅高粱》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發行,今日起在旗下全國200家院線上映。
  • 中國年在忻州|忻州古城冬至千人餃子宴邀您一起吃餃子
    為了迎接冬至的到來,弘揚民族文化遊山西就是讀歷史,大過中國年,忻州古城邀請大家在12月21日上午11:00-12:00泰山廟廣場,參加冬至千人餃子宴! 忻州古城邀請大家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團圓餃子,一起熱熱鬧鬧的度過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了解冬至節內涵,話冬至,來忻州古城過中國年,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兒,共享節日美好時光。
  • 1927年山西忻州老照片
    1927年山西忻州,圖為五臺縣城外。菜園中大多種的韭菜,右側的黃土高臺上依稀可見民宅聚居。1927年山西忻州,圖為河曲縣城外。遠處很有氣勢的城牆城樓。1927年山西忻州,圖為遠瞰五臺山群峰。下方為豆村鎮,高低不平的土地,河流縱橫,田地密布,村落民居散落其間。
  • 舌尖上的山西——食在忻州篇,到忻州千萬不要錯過的6道美食小吃
    忻州是山西省的地級市,在古時候還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做「秀榮」。在忻州市境內擁有佛教聖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知名旅遊景點。每年都有很多遊客到忻州觀光旅遊,這裡不僅風景優美,美食也是多不勝數。
  • 《紅高粱》熱拍 宋佳倫演繹新版羅漢
    《紅高粱》宋佳倫演繹新版羅漢宋佳倫秦海璐劇照  搜狐娛樂訊 近日,由知名導演鄭曉龍執導的電視劇版《紅高粱》正在山東熱拍,該劇匯集周迅、朱亞文、宋佳倫、日前,宋佳倫結束了《青島往事》的拍攝工作進入到《紅高粱》劇組。劇中,宋佳倫將飾演羅漢,為人忠厚老實,對家族忠心耿耿,是個十足的大好人。  談及角色,宋佳倫表示自己都很欣賞劇中的羅漢,有禮有節,有情有義,雖然話不多但是卻是家中的頂梁柱。在近日的拍攝工作中,宋佳倫的對手戲與周迅、秦海璐等居多。對此,宋佳倫表示,周迅、秦海璐都是自己十分欣賞的演員,與他們合作很愉快。
  • 忻州「波瓜瓜」香瓜開園上市
    濃濃夏日正酣時,又到甜瓜飄香時,眼下,位於忻州東石村匯景農業園區第三區25-36號的一座座大棚裡,肉質嫩脆、香甜多汁、健康綠色、生態有機的「波瓜瓜」芝麻蜜香瓜開園上市了。忻州網訊 濃濃夏日正酣時,又到甜瓜飄香時,眼下,位於忻州東石村匯景農業園區第三區25-36號的一座座大棚裡,肉質嫩脆、香甜多汁、健康綠色、生態有機的「波瓜瓜」芝麻蜜香瓜開園上市了。「波瓜瓜」香瓜一開園,就有各地的客商前來訂購。
  • 盤點忻州各地特產美食,作為忻州人,這6種忻州美食,你認識幾種
    忻州美食,你是不是吃過呢,知道忻州這個地方嗎,這個地方都有哪些很好吃的東西呢?忻州的美食特色小吃那可謂是豐富多彩,下面咱們來看看。忻州糯玉米忻州糯玉米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的特產。忻州地處山西省北中部,是中國最早引進種植糯玉米並加工的地區,忻州又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其溫度和光照條件極適宜於甜糯玉米的生長發育所需氣象條件。
  • 忻州首屆名廚美食評選活動啟動
    活動現場——傳承特色美食 促進消費增長  黃河新聞網忻州訊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推動忻州中小微企業經濟發展,點亮忻州古城名小吃明燈,激活雲中河景區地理優勢特色美食,激發商業步行街美食圈活力,發揮忻州餐飲支柱老店創新創意精神,促進境內外特色美食落戶忻州,讓市民盡享忻州特色美食,7月28日,由忻州市商務局主辦,忻州市貿促會承辦的,「傳承特色美食促進消費增長」忻州在行動—2020年度首屆十大名廚、特色菜、特色餐飲店、特色小吃評選活動在忻州古城南城門廣場舉行啟動儀式。
  • 《紅高粱》收官「紅」一片 網友直呼「捨不得九兒」
    作為2014年底最後的大戲,鄭曉龍的《紅高粱》算是交了一份滿分卷。傳奇大戲《紅高粱》昨晚大結局,故事也由家族利益爭奪、男女之愛糾葛逐步上升為民族大義。不少網友對大結局表現出的大氣很是滿意,而「《紅高粱》的熱播」也成為年度電視劇話題之一。除此之外,該劇不僅收視率一紅到底,劇中一些演員也一樣爆紅。
  • 忻州六大特色美食推薦
    忻州六大特色美食 做為赫赫有名的特色美食天堂,忻州的特色美食遭受很多人的鐘愛。 1、神池月餅 神池月餅是山西忻州市神池縣的土特產,以香鮮酥甜出名忻州甚至全部山西省,以其「皮酥餡香、口感濃厚、綿軟不油膩、長期存儲不會改變」的特點獲得了晉陝蒙一帶群眾的鐘愛。 神池縣是山西燃料生產製造產業基地縣和知名的中秋月餅天堂,頗具地方文化的神池月餅目前為止現有500很多年的歷史時間。
  • 忻州「廚王爭霸賽」圓滿收官
    2020年9月30日忻州首屆「青島啤酒杯廚王爭霸賽」、「十大名廚名店名菜名小吃名特產」頒獎儀式在忻州古城北城樓廣場盛大舉行。經過兩個多月忻州廚藝大對決,決出了忻州「十大名廚」、並在活動現場選取十大名廚前五位選手進行激烈廚王爭霸賽決出了2020年度忻州十大名廚之王:忻州聚豐樓廚師長聶富喜。並對忻州首屆十大名廚、十大特色店、十大特色菜、十大特色小吃的獲獎者進行了頒獎。
  • 忻州古城小吃一口清(忻州順口溜)
    忻州古稱臥牛城忻州蒸肉豆腐乾,燉肉罐子小籠包。奇村雜碎茭子魚,油條牛腰豆腐腦。鍋巴土豆吊煎鍋,大肉餛飩肉夾饃。烙餅拌湯手擀麵,蕎面河撈油潑麵。山藥撥爛包皮面,羊肉泡饃刀削麵。
  • 牽住忻州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
    以此為標誌,全市形成了以忻州經濟開發區為標杆示範「領跑」,以原平、繁峙、定襄、岢嵐、靜樂5縣(市)省級開發區多點崛起快速「並跑」,以河曲、保德、寧武、代縣、五臺、神池、五寨7縣接力衝刺奮勇「跟跑」的生動局面。全市開發區建設「三跑」格局的確立和梯次推進模式,為2020年忻州挺進「山西第一方陣」奠定了堅實基礎。
  • 《紅高粱》:九兒的傳奇人生
    迄今為止,莫言的作品一共有五部被翻拍成影視劇,分別是張藝謀導演執導,由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而來的《紅高粱》;張藝謀導演的《幸福時光》,改編自莫言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嚴浩導演執導的《太陽有耳》,改編自莫言小說《姑奶奶披紅綢》;霍建起執導的《暖》,改編自莫言小說《白狗鞦韆架》;還有臺灣導演李幼喬導演的《白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