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聚焦:家鄉鹹菜味道香
文 / 張 鑫
近期讀了郭德綱寫的一本《郭論》,他說「我們家做飯,什麼菜都可以有,但是我吃飯有一毛病,飯桌上必須得有兩小碟鹹菜」。看到這裡他說的鹹菜,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饞癮,好像馬上聞到了鹹菜的味道。
家鄉鹹菜的味道伴隨了我的成長,母親醃鹹菜的身影好像又浮現在眼前。萊陽農村自家醃鹹菜的原料一般都是芥菜疙瘩,每年母親也不多種,菜園地頭種上兩壟就足夠吃了。
記得老家中收穫後的芥菜疙瘩摘葉去須,用清水洗淨淤泥後要控水晾曬幾天,等芥菜疙瘩表面的水分蒸發,全身有點褶皺就可以醃製了。醃菜的大缸在我家應該是最老的古董了,平日在角落裡全身黝黑還泛著鹽漬,母親每年醃菜前都會裡裡外外仔細清洗一遍,在太陽底下暴曬上幾天後晾乾備用。把芥菜疙瘩整齊碼放進缸裡,倒入開水和鹽等調料混合的滷水,壓上石頭,捂好缸蓋,大半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食用了。滷水怎樣調應該各家都有自己的配方,但是母親說鹽的選擇卻很重要,醃菜不能用細鹽,要用羊郡南海曬得粗鹽,顆粒大,鹹頭足,這樣醃成的鹹菜時間短,又入味。
家鄉的鹹菜的吃法也多種多樣,最簡單也是母親最拿手的就是切絲涼拌。把醃好的鹹菜拿出,清洗後切成細細的鹹菜絲,再在清水裡浸泡一會除去醃漬,灑上一把蔥花,滴上兩滴小磨香油,拌好的鹹菜絲晶瑩剔透,清爽可口,父親就著清淡的鹹菜絲都能喝上兩盅。
母親還有一種吃法就是鹹菜辣椒炒肉,這也是我初中上學時的主要口糧菜。那時在大夼鎮的黃金安初級中學讀書,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周一返校時就帶著饅頭和炒好的鹹菜。母親用自家榨的花生油炒這道菜,鹹菜軟硬適中,肉絲勁道可口,辣椒味重下飯,聞著都油香菜美,讓人食慾大開。每次我都是裝滿滿的一玻璃罐頭瓶帶到學校,當時的同學們都是帶菜帶飯,去食堂交錢包夥的人也很少,有時候大家就湊到一起合餐,品嘗各家的美食。母親的這個菜總是很受歡迎,幾頓後罐頭瓶就見底了,我就找人捎話給母親,說菜不夠了,讓她再做趕快送來。那時生活的條件雖然艱苦,但現在回想起來卻也有滋有味,苦中不覺苦。
家鄉山村的許多食材都可以用來醃製鹹菜,三姨夫家就用獨特的配方醃製牛蒡和鬼子姜,讓我一想起來就垂涎欲滴。牛蒡是一種藥材,也是膠東地區一直有種植的經濟作物,大的根莖賣了以後,勤儉的姨夫就把剩下小的用來醃成鹹菜。鬼子姜是農村對「洋姜」的俗稱,姨夫家的小院牆根邊種著許多,它的花很漂亮,像小的向日葵,醃菜主要也是用它的根。
把牛蒡和鬼子姜洗淨後都切成細細的長條,浸入特製的滷水中,這種滷水配料比較豐富,按比例放入食用油、花椒、香葉、胡椒粉、耗油等,最重要的是放入了白砂糖,使這樣醃出來的鹹菜油而不膩,清脆爽口,色澤墨黑,鹹味中帶著甘甜,吃在嘴裡回味無窮。同時牛蒡有疏散風熱、解毒利咽,鬼子姜有調節血糖、排便通腸的功效,一般人都能食用,還具有保健養生的作用。滷水可以反覆使用,姨夫嘗試放入黃瓜、蘿蔔醃製後,味道也一樣鮮美。每年姨夫都會醃製滿滿一大缸,等醃好後給每家親戚都分上一盆,吃起來都是溫暖的親情的味道。
那個年代生活艱苦的時候,鹹菜是餐桌上的主菜,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鹹菜成為了美味佳餚的點綴。生活在城市,醃鹹菜的機會少了,但每次路過超市的鹹菜攤位,我都會過去聞聞鹹菜的味道,這種味道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深處,難以忘懷。鹹菜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是苦盡甘來的味道。我們感慨現在生活的幸福,更應該珍惜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作者簡介:張鑫,山東省萊陽市大夼鎮宋村人,現居新疆烏魯木齊,愛好寫作,筆耕不輟,多篇散文發表在「萊陽聚焦」、「煙臺散文」、「第四屆膠東散文年選」等公眾號、微刊。】
【萊陽聚焦,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登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