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問題可以問出一大堆,比如每年交1000元到60歲每月能領多少錢,比如每年交2000元到60歲每月能領多少錢,等等。這些問題由於存在著信息的嚴重缺失,只能在作出某種假設的條件下予以回答。
農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上海農村,還是北京農村,提問者一是沒有說到這個農村究竟在哪個城市;二是初次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齡或者時間,沒有這個信息就無法得知到法定退休年齡之時繳納了多少年的養老保險費。
每年只繳納500元的養老保險費,實在是太少了,建議提高到每年至少2000元左右。首先要認識到積極地繳納養老保險費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投資,而不是一般性地普通投資。
繳納養老保險費具有持續時間長、投入相對較大、回報等待時間長的特點,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點,因而讓人認為風險相對較高,往往採取一種冷處理的方法。
那就是雖然也繳納養老保險費,但基本上都是選擇低檔次,比如每年繳費500元,這完全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也是得不償失的。
每年繳納養老保險費,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而是完全為了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最為基本的生活保障。
生活保障,必須以經濟基礎做依託,沒有這個依託,也就失去了其基本的價值和保障。有沒有這個依託大不相同,在這個依託相對較為穩固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就需要提高每年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標準,並且還不是一般性地增加,而應該是有一定數量的提升。
目前絕大多數地方的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都非常低,一般也就一二百元,能上400元的就已不多了,而能超過500元的就更是屈指可數了,這就是最為現實的狀態。
在這種較為尷尬的狀態下,參保人能做的也就是儘可能地提高自己每年的繳費標準了,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以最低繳費十五年為基準點進行衡量的話,每年繳納500元的養老保險費,個人帳戶儲存額只有7500元(不含政府補貼及利息收入)。
再用這7500除以139(60周歲退休之時的計發月數),等於53.96,這53.96元就是個人帳戶養老金,實在是太少了,解決不了問題。
這53.96元,再加上當地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的一兩百元,乃是杯水車薪呀。
這500元的繳費檔次,看放在哪裡了,如果是放在上海那就大不相同了,目前上海居民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標準就是每年500元,除此之外每年還有200元的政府補貼。十五年下來,個人帳戶儲存額就是10500元(不含利息收入),個人帳戶養老金就是75.54元。
現在上海居民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準為每月1100元,這是全國的最高標準。個人帳戶養老金75.54元再加上1100元的基礎養老金,基本養老金就是每月1175.54元。
每月1175.54元的基本養老金標準要是放在上海可能並不起眼,但是要放在其他地方的農村,那絕對是高標準了,生活就算過得不錯了。
倘若以目前1100元的標準為基準點,今後每年每月增加90元養老金進行推算的話,十五年之後,上海居民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準就將漲到每月2450元。
有人的總是拿幾年能回本說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理念。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繳納養老保險費越低,回本的時間就越短,這是肯定無疑的,因為投入少基數低嗎。
但是,養老保險的繳費,又不是一個簡單的回報問題,而是一個基本保障問題,沒有了相對可靠的養老金待遇,保障也就無從談起了,就是一個空架子。
我們在能吃得起五花肉的情況下,就不要去點拍黃瓜了,否則就是對自己的嚴重不負責任,除非只能吃得起拍黃瓜,那就另當別論。
基本保障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回報時間的長短,在基本保障面前永遠都是從屬的地位,兩者不要混為一談,否則只會陷入怪圈之中而無法走出來。
其實,現在已有不少人走進了這個怪圈,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過於注重回報率,把基本保障的價值或者說功能卻放在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