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長指小學中文老師要求學生把「士多啤梨」寫作「草莓」,但數學科題目仍稱作「士多啤梨」,其功課引起網民爭議。其實除了「士多啤梨」,粵語有不少叫法跟普通話有很大分別。
包剪揼在普通話叫剪刀石頭布。顧名思義,「包」即是「布」、「剪」即是「剪刀」,而「揼」即是「石頭」。
英文亦叫作「Rock-Scissors-Paper」,只是布變成了Paper。相比之下,廣東話的包剪揼只需3個字,叫起來較方便。
芫茜在粵語讀作「鹽西」,但普通話則習慣讀作香菜。如果到街市說香菜,可能令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是甚麼。
除了「雪糕」在普通話叫「冰淇淋」外,粵語的「雪條」亦稱作「冰棍」。
跟「士多啤梨」及「巴士」等稱呼一樣,港式叫法多用音譯。而Jelly 在香港被稱為啫喱,普通話及書面語則稱為果涷。
西式蛋餅(Omelette)在香港稱為奄列,而普通話則叫作煎蛋卷。不過其實各地奄列製法也有不同,港式茶餐廳的奄列多用火腿作餡料,而臺灣則用煙肉。
「芝士」在普通話叫作「奶酪」,港式由英語(cheese)音譯。由於是奶製品,所以在普通話及書面語則稱為「奶酪」,在臺灣則稱為「起司」。
「打尖」是廣東話俗語,意思指插隊、不排隊,正式書面語可寫作「打櫼」。遇上人多擠迫,不耐煩的人就會洗出「打尖的藝術」,試圖「博大霧」不排隊。
「騎呢」這個詞用來形容做出莫名其妙的舉動或行為的人,或作古怪打扮的人。普通話則沒有「騎呢」這個詞,相反,說國語的人多用「稀奇古怪」來形容這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