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飲酒》陶淵明
如果說在眾多詩句中找出一句「閒適自得、隨意灑脫」的詩來,我想陶淵明的這句絕對不會被落下。這句千古名詩就如菊花一樣,清清淡淡、寧靜無爭、馨香彌久,讓人讀來很是享受,那麼他的作者陶淵明自然也就因此而火遍詩界。
一句詩外加一個題目《飲酒》,便可以真切地詮釋陶淵明本人:愛酒薄名,性淡如菊。今天這裡我們不妨就來一起聊一聊陶淵明,看看啥叫「愛酒薄名」、「性淡如菊」。
陶淵明其實也是名門之後,只不過這個「名門」到了陶淵明爸爸這一代就開始衰敗。至於原因,還得歸於他的太爺沒有做好計劃生育,生了一大堆的子女(各有十幾個),最後為了爭奪家產而掀起大戰,相互殘殺使得陶家在短時間內就已敗落。
所以陶淵明出生後,當然也就享受不到所謂的榮華富貴了,更悲催的是,在陶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陶逸)便駕鶴西去,於是乎,陶淵明此後只能跟隨姥爺(孟嘉)一起生活。姥爺孟嘉可是當時的名士,有才且好酒,風度翩翩不同於俗人。故而陶淵明能夠於塵世中保持自己的高潔性情,無疑也是深受孟嘉的影響。
陶淵明在早年的時候也做過官,比如最被大家熟知的彭澤令。陶淵明上任後,打算把作為縣令所分得的300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高粱,目的竟然是為了可以釀酒喝。最後在妻子的再三勸阻下,只勉強留出其中的50畝來種水稻,其他的都被他種上了高粱。
結果怎麼著?結果陶淵明因為性格原因,實在不適合做官。當官需要會迎合這個世局,會阿諛奉承……,這對於陶淵明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煎熬。
據說當時有督郵來檢查地方官的工作情況,陶淵明十分反感,「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脾氣一上來,就乾脆辭職去追尋放飛自我的生活了;所以他種的那些個高粱,還沒等到收割就和他做了告別。
辭職後陶淵明完全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過著耕讀生活。當然他的這種生活肯定是比較窘迫的,因為在當官期間沒有撈到「油水」來作有力的後盾。雖然如此,陶淵明還是那個無酒不歡主兒,鄉裡無論哪裡有關於酒的場面,他都會前去,無論誰來他家裡,只要家中有酒,都會留住一起喝上一番,喝醉就說:我欲醉眠卿且去。看看,多灑脫,多逍遙自在。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也是愛酒之人,他這首詩中的「我欲醉眠卿且去」就是引用了陶淵明的原話。李白的疏狂傲慢無人不知,在他眼裡有時候連帝王都「不值一提」,但他卻十分崇拜陶淵明,想必李白也是被陶淵明的個性所折服:不僅愛酒,還藐視權貴。
再來看一首陶淵明的「飲酒詩」:
飲酒 十四
陶淵明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這首詩和《飲酒》略有不同,它在閒適之外還帶幾分疏狂,但在恬淡、安詳和幽靜之韻味和如詩如畫的意境上來說,還是不比《飲酒》,這也是為什麼《飲酒》從古火到今的緣故。陶淵明愛酒,還留下了「葛巾漉酒」的著名典故,這裡我們就不詳細說了。
陶淵明回歸山水田園,那他是一個合格的莊家人嗎?下面這首詩就是很好的答案: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有人說陶淵明整天只知道喝酒,所以懶得打理莊稼,以至於「草盛豆苗稀」。
其實這就有些斷章取義了,「草盛豆苗稀」是沒錯,但也不能就此給陶淵明貼上「懶惰」的標籤。「草盛豆苗稀」的多半原因是土地造成的,這句詩其實從側面告訴我們作者種的那塊地很貧瘠,這一描寫非常貼近實際,顯得樸素而真實。
如果陶淵明懶惰,就不會有後面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了,這兩句充分刻畫出作者勤勞吃苦的形象,不加修飾已然栩栩如生。
陶淵明是一位真正將心安放於自然中的詩人。在他歸隱期間,朝廷有人親自請他出仕,也被他婉言謝絕。可以說,他的靈魂與身體已經紮根在山水之間,他愛酒卻不喝權貴之酒、清貧卻不受權貴之食,忠於山水的信念支撐著他走過了那段苦中取樂的日子。
公元427年,陶淵明與世長辭,在他知道到自己生命將止的時候,他寫下了《輓歌詩》,這裡摘來其中幾句: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他的酒,他的山水,寄託著他太多的情感,這個詩人很「清流」。陶淵明的詩對於唐朝詩風起了「引領」作用,李白、白居易等等詩人都十分崇拜他。
當然,陶淵明的詩並不是格律詩,因為在當時嚴謹的格律詩形式還未形成,所以大伙兒不要糾結它們的格律。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氣質型的陶淵明就是南山下的釀酒人,也是菊花的主人,此間真意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這個詩人性如菊淡,世間清流非他莫屬,我輩除了崇拜,還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