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愛酒如命的詩人,一生卻性淡如菊,是李白等人崇拜的對象

2020-12-26 一號詩巷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飲酒》陶淵明

如果說在眾多詩句中找出一句「閒適自得、隨意灑脫」的詩來,我想陶淵明的這句絕對不會被落下。這句千古名詩就如菊花一樣,清清淡淡、寧靜無爭、馨香彌久,讓人讀來很是享受,那麼他的作者陶淵明自然也就因此而火遍詩界。

一句詩外加一個題目《飲酒》,便可以真切地詮釋陶淵明本人:愛酒薄名,性淡如菊。今天這裡我們不妨就來一起聊一聊陶淵明,看看啥叫「愛酒薄名」、「性淡如菊」。

陶淵明其實也是名門之後,只不過這個「名門」到了陶淵明爸爸這一代就開始衰敗。至於原因,還得歸於他的太爺沒有做好計劃生育,生了一大堆的子女(各有十幾個),最後為了爭奪家產而掀起大戰,相互殘殺使得陶家在短時間內就已敗落。

所以陶淵明出生後,當然也就享受不到所謂的榮華富貴了,更悲催的是,在陶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陶逸)便駕鶴西去,於是乎,陶淵明此後只能跟隨姥爺(孟嘉)一起生活。姥爺孟嘉可是當時的名士,有才且好酒,風度翩翩不同於俗人。故而陶淵明能夠於塵世中保持自己的高潔性情,無疑也是深受孟嘉的影響。

陶淵明在早年的時候也做過官,比如最被大家熟知的彭澤令。陶淵明上任後,打算把作為縣令所分得的300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高粱,目的竟然是為了可以釀酒喝。最後在妻子的再三勸阻下,只勉強留出其中的50畝來種水稻,其他的都被他種上了高粱。

結果怎麼著?結果陶淵明因為性格原因,實在不適合做官。當官需要會迎合這個世局,會阿諛奉承……,這對於陶淵明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煎熬。

據說當時有督郵來檢查地方官的工作情況,陶淵明十分反感,「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脾氣一上來,就乾脆辭職去追尋放飛自我的生活了;所以他種的那些個高粱,還沒等到收割就和他做了告別。

辭職後陶淵明完全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過著耕讀生活。當然他的這種生活肯定是比較窘迫的,因為在當官期間沒有撈到「油水」來作有力的後盾。雖然如此,陶淵明還是那個無酒不歡主兒,鄉裡無論哪裡有關於酒的場面,他都會前去,無論誰來他家裡,只要家中有酒,都會留住一起喝上一番,喝醉就說:我欲醉眠卿且去。看看,多灑脫,多逍遙自在。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也是愛酒之人,他這首詩中的「我欲醉眠卿且去」就是引用了陶淵明的原話。李白的疏狂傲慢無人不知,在他眼裡有時候連帝王都「不值一提」,但他卻十分崇拜陶淵明,想必李白也是被陶淵明的個性所折服:不僅愛酒,還藐視權貴。

再來看一首陶淵明的「飲酒詩」:

飲酒 十四

陶淵明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這首詩和《飲酒》略有不同,它在閒適之外還帶幾分疏狂,但在恬淡、安詳和幽靜之韻味和如詩如畫的意境上來說,還是不比《飲酒》,這也是為什麼《飲酒》從古火到今的緣故。陶淵明愛酒,還留下了「葛巾漉酒」的著名典故,這裡我們就不詳細說了。

陶淵明回歸山水田園,那他是一個合格的莊家人嗎?下面這首詩就是很好的答案: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有人說陶淵明整天只知道喝酒,所以懶得打理莊稼,以至於「草盛豆苗稀」。

其實這就有些斷章取義了,「草盛豆苗稀」是沒錯,但也不能就此給陶淵明貼上「懶惰」的標籤。「草盛豆苗稀」的多半原因是土地造成的,這句詩其實從側面告訴我們作者種的那塊地很貧瘠,這一描寫非常貼近實際,顯得樸素而真實。

如果陶淵明懶惰,就不會有後面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了,這兩句充分刻畫出作者勤勞吃苦的形象,不加修飾已然栩栩如生。

陶淵明是一位真正將心安放於自然中的詩人。在他歸隱期間,朝廷有人親自請他出仕,也被他婉言謝絕。可以說,他的靈魂與身體已經紮根在山水之間,他愛酒卻不喝權貴之酒、清貧卻不受權貴之食,忠於山水的信念支撐著他走過了那段苦中取樂的日子。

公元427年,陶淵明與世長辭,在他知道到自己生命將止的時候,他寫下了《輓歌詩》,這裡摘來其中幾句: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他的酒,他的山水,寄託著他太多的情感,這個詩人很「清流」。陶淵明的詩對於唐朝詩風起了「引領」作用,李白、白居易等等詩人都十分崇拜他。

當然,陶淵明的詩並不是格律詩,因為在當時嚴謹的格律詩形式還未形成,所以大伙兒不要糾結它們的格律。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氣質型的陶淵明就是南山下的釀酒人,也是菊花的主人,此間真意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這個詩人性如菊淡,世間清流非他莫屬,我輩除了崇拜,還是崇拜。

相關焦點

  • 北宋這位文豪一生愛酒如命,陸遊誇他釀的酒是天下第一
    其實,翻閱諸多歷史資料後不難發現,歐陽修的一生幾乎與酒有關,他愛酒如命。歐陽修在揚州做太守時,每年夏天,歐陽修就會主動邀請好友到當地平山堂遊玩。其中在遊玩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飲酒,而且這種飲酒方式十分獨特。
  • 杜甫獨創的詩作,詩中有八位名人,皆愛酒如命,最狂放的還是李白
    古人愛酒,總能把酒變成一種情懷。有些人還因為酷愛喝酒而得了一些與酒有關的美稱,例如魏晉名士酒痴劉伶,北宋三豪之一的酒怪石曼卿。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也是一首和酒有關的詩。這首詩就是杜甫獨創的《飲中八仙歌》。詩中描寫了八位名士,他們個性張揚,才華橫溢,皆愛酒如命。
  • 崇拜李白的詩人杜甫,也曾是一位家境殷實的小公子
    崇拜李白的詩人杜甫,也曾是一位家境殷實的小公子追星不是現代人才有的娛樂生活,古代人的追星活動古早有之,甚至連瘋狂的舉止也是讓我們現代人瞠目結舌的。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更是有許多粉絲,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有人迎接,據說還曾有一位粉絲在自己的衣服上用墨水寫滿了李白的詩。杜甫也是李白的一個小粉絲,他對李白早就崇拜在心田了。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的唐朝,河南的春天和往常並沒有什麼不同,繁花似錦,鳥語花香,杜甫就在美好的天氣中降生了。
  • 一葉知秋 人淡如菊
    一葉知秋 人淡如菊   □崔愛華   是秋了,一場秋雨後,氣溫不再灼熱,涼風陣陣,舒爽怡人。  漫步在依舊蔥蘢的林陰路上,彎腰在綠色的草叢裡,撿起一枚落葉,溼潤的脈絡間,青綠中漸黃,心裡一下子平添了一縷淡淡的惆悵。
  • 唐代詩人李白愜意的生活令人羨慕!
    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喜歡"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去過全國各地,賞過許多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人在遊玩中激發了高昂的創作熱情。代表作品《望廬山瀑布》:比如: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杜甫自喻"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二人以平等的身份共同的興趣和理想,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曾經三次會面,共同出遊,在創作中互相切磋,讓創作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李白有贈杜甫的多首創作,代表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 「李白:身後千載名不如生前一杯酒」
    李白我們都知道,他是最偉大的詩人,他一直以來在我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其人性格豪爽不僅愛喝酒還愛耍劍。作詩風格浪漫隨性,個人風格特色非常明顯。我們都知道,李白愛喝酒,並且他嗜酒如命,總是喝得酩酊大醉,那時候唐玄宗度曲想要李白為其作詞召見他,但是李白那時候已經醉的不省人事了.儘管如此,醉醺醺的李白被召入宮醒酒後,他就立刻文採飛揚,一下就寫了十餘首詩出來,得到了皇上和大臣們由衷的讚許。可見李白的這種才華是一種天賦,他在青年時期就被蘇頲稱為是「天才英特」。
  • 詩人李白的田園詩代表
    說起李白,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唐代最有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喜歡結交朋友。被後人尊稱為「詩仙」,這絕對不是言過其實,李白一生寫了無數首詩,這一稱號他可以說當之無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白的一首田園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 歷史上這些詩人都離不開酒!詩和酒天生一對,千杯不醉才是大詩人
    臺灣的詩人洛夫就曾說過:「要是拿了唐詩去壓榨,起碼還會淌出半斤酒來。」這比喻絕對恰當。品著酒詩,似乎也回到了酒肆中,看那詩人揮毫潑墨,還是這幾位算是箇中翹楚!李白不僅有詩仙的雅號,還有酒仙,他寫詩,像是仙人下凡,喝酒倒是再登仙境了!「李白鬥酒詩百篇」在他的一千五百首詩文中提到酒的就有一百七十多首,可謂無酒不歡,酒香四溢!
  • 自古名士皆愛酒:李白為何獨愛「酒先生」?
    所以唐朝人是最愛喝酒的,一國之君唐太宗甚至還寫詩,鼓勵子民喝酒:「歡樂難再逢, 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 蘭餚陳綺席。」 唐朝愛喝酒的「名士」不少,我們今天姑且說說李白先生與「酒先生」的「愛恨情仇」。李白先生一生共寫過1000多首詩,其中與酒有關的就有200多首,這麼高的佔比,足見李白對「酒先生」愛之深,情之切了。李白的人生被人們稱為「詩酒人生」,他的一生也只與這兩樣事物有關。無酒便無詩,無詩便無酒,酒是李白寫詩的靈感,詩是李白的情感寄託。
  • 李白為什麼不參加科考?他的才華有多高?一生的最愛是什麼?
    一提起李白,世人無不赫赫稱讚,他被稱為「中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稱。杜甫稱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晚唐詩人杜荀鶴稱李白為「千古一詩人」。當然,對於這樣一位大詩人,如果只用一句話來形容李白就是:詩文路上輝煌,官場仕途失意。他有這麼幾大特點。第一,身世迷離。
  • 唐朝三大詩人鬥酒,李白杜甫豪爽,白居易摳門
    詩人大多數都是酒鬼,但酒鬼並不都是詩人。不會寫詩的酒鬼喝醉以後睡覺發瘋去了,會寫詩的酒鬼給我們留下一種錯覺:詩人喜歡酒,詩酒不分家。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喜歡酒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了詩人而已。唐朝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喜歡喝酒。
  • 人淡如菊的萬茜:蹭紅毯,凹人設,為迎合觀眾做瘋狂改變
    每次提起萬茜,總有一個詞和她相伴,「人淡如菊」。一開始「人淡如菊」這個詞是個褒義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與世無爭,佛性生活的態度。可隨著這個詞被娛樂圈的明星用得越來越泛濫之後,已經逐漸變味,成了一個貶義詞。如今說一個明星「人淡如菊」,不是真的看淡一切,而是明明看重一切,卻對外界表態對一切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顯得自己是個人畜無害不爭名利的單純女孩。萬茜就是娛樂圈「人淡如菊」的典型代表。
  • 唐朝詩人李白,詩與人生的境界
    李白李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
  • 「人淡如菊」李曙韻
    而等你剛習慣了這明亮的氛圍,人淡如菊又已北遷到臺北永康街的深巷之中,重新玩起古與今的歷史對話。但和嘉義老房子相比,此處又似乎更富於人情流動的趣味,許多朋友都把此處看作是沒事可以來串門子的地方。可是等大家習慣來這兒歇腳的時候,她忽地又跑到另一條巷子開闢了一處《別茶院》;這可不是個適合歇腳閒嗑牙的地方,一時間頗令一些常來串門子的朋友頓失所依。
  • 夜光杯 人淡如菊
    我偶在生活煩亂,心無法安放之際,凝視這置在明式柞榛木三門柜上的百瓣千姿,那淡淡菊香猶似可聞,心便一時得以平靜,南山雖不在望,然人淡應當如菊。說實在,耀華兄的手上功夫真的非常了得,他繪畫能工筆能寫意,書法篆隸真行草皆精,篆刻更是一絕,能在0.5釐米石上刻四字,線條工細精勁。近幾年來董橋先生蓋在書法作品上的姓名印和閒章大多都出自耀華兄之手。
  • 扒一扒李白這輩子都喝過什麼酒?果真稱得上「酒中仙」!
    歷史上愛喝酒的名人不計其數,李白就是其中一位。他到底有多愛喝酒,毫不誇張的說,他是得意了喝,失意了喝;懷念好友時喝,重逢好友時也喝;在家裡喝,在酒樓喝,在友人那喝,在宮裡也喝;說是「嗜酒如命」一點也不過分!他流傳下來的千百篇詩詞中,與酒有關的,就有200首之多。李白愛喝酒這事,可謂是人盡皆知。
  • 邱吉爾嗜酒如命:起床早餐喝紅葡萄酒,37年打開4萬瓶香檳
    邱吉爾嗜酒如命:起床早餐喝紅葡萄酒,37年打開4萬瓶香檳歷史上的許多英雄人物和天才,他們在有著異於常人的才能之外,生活方式也與大眾所認同的健康方式迥然不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縱情吸菸,等等,他們過著看起來十分恣意的生活,比如大詩人李白,一生也是放浪形骸
  • 詩人生前沒啥名氣,去世後卻能與李白並稱,一首詩作道出人生落寞
    中國之所以能夠稱為詩歌的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有「唐詩";而「唐詩」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文化領域裡的一座高峰,很大一部分原是因為有李白。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三分釀成了酒,七分化成了月光。大唐盛世需要李白。
  • 詩仙李白:我的理想是當俠客,遊俠劇孟是我偶像
    這位鬥雞少年,就是後來的大詩人李白。而向官府求助、替李白解圍的那位帥哥,名叫陸調,據說是三國時期東吳四大家族之一陸氏的後裔。天寶七年(748年)夏天,已經48歲的李白漫遊至吳蘇,特地前去拜訪時任揚州江陽縣令的救命恩人陸調,寫下了《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一詩。
  • 《將進酒》:把自己的人生寫成詩,詩人的故事裡都是酒
    你最喜歡李白哪首詩,記得留言哦!「詩仙」李白,流傳下來的詩有一千多首,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能隨口背誦「床前明月光」。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基本都在酒裡。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嘿!我有詩歌,你有酒嗎?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