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 社區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仔細考慮我們挑選的專輯,然後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來討論排名。最終的成果不僅僅是一張專輯列表,而是一個由 Genius 社區提供的世界觀,它考慮了過去10年中音樂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式。
閒話少說,下面是2010年代 Genius 社區的100張最佳專輯中的21到30名:
30. Carly Rae Jepsen - E·MO·TION
蹲妹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EMOTION》固化了她在流行音樂中的獨特地位。
《EMOTION》借鑑了20世紀80年代標誌性的新浪潮流行音樂,將其與現代另類製作結合起來。Jepsen尋求了像 Sia 這樣的詞曲作者和 HAIM、 The Zolas 這樣的流行搖滾樂隊的成員的幫助以完善這張專輯的聲音。在整個項目中,Jepsen 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成年的當代藝術家,並與她早期作品中的青少年迷戀音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儘管歌詞源自泡泡糖流行音樂,但是「All That」,「LA Hallucinations」,「Making the Most of the Night」和「Warm Blood」等歌曲的抒情內容成功地處理了親密、自我懷疑、抑鬱和愛等更黑暗的主題。
通過這張專輯,Jepsen 獲得了狂熱的追隨者,因為這位藝人出人意料的才華常常被貶為「曇花一現的歌手」。
—@ssaa10dec, Saquib Syed
29. Young Thug - Barter 6
Thugger的《Barter 6》是一張重要的 trap 專輯和一張新學校的開路專。
在2011年的《I Came From Nothing》和2013年的《1017 Thug》中,Thugger一直在完善自己的技藝,但《Barter 6》提供了一個更完整的空間——即使沒有一個專輯能包含他所有的怪癖。這個專輯充滿了十年來最重要的說唱歌手之一的精彩插曲; 「Halftime」和慶祝性的「Check」和催眠性的「With That」中不可磨滅的 flow。
《Barter 6》也許看起來不像是一個遊戲規則的改變者,但是 Thugger對今天幾乎每一個說唱歌手的不可否認的影響來源於這張專輯的完成。
—@UnderstandingRap
28. D'Angelo - The Black Messiah
在《Voodoo》的開創性 neo soul 出現近十五年後,D'Angelo仍在完善他的第三張專輯,似乎整個世界都要失去耐心了。
值得慶幸的是,D'Angelo 和先鋒樂隊(Vanguard)——後者算是某支背景樂隊 一起演奏《Black Messiah》。《Black Messiah》是一部靈魂樂作品,演奏喉音吉他(「1000 Deaths」)、充滿靈魂的迷幻曲(「Prayer」) ,以及越來越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詞(「The Charade」)。
總的來說,D'Angelo 的核心音樂是一樣的;「Really Love」、「Betray My Heart」和「Another Life」說明他們是一支充滿靈魂的樂隊,他們的浪漫主題在 D'Angelo 其餘的唱片中很常見。然而,從整體上看,這張專輯是一次全新的嘗試,D'Angelo在 Questlove 直白的鼓聲的同時,也在試水自己的演唱能力。
從長遠來看,《Black Messiah》是一部大膽、輕率的作品,輔之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技巧和音樂才能;它是最接近於現代的《紐約時報》標誌的作品。
—@theillestmanalive05, Logan Zutter
27. Death Drips - The Money Store
超越嘻哈的抒情和聲音的邊界,Death Grips因為它的發行而被說成是奇怪的邪教音樂。
從美學角度講,《The Money Store》令人心痛,讓人感到幽閉恐懼;Ride對殘酷、虛無主義的犯罪理想咆哮,就像無政府、反烏託邦社會中瘋狂的反英雄主義者。從「Get Got」開始,Ride 就一頭扎進了精神疾病、紊亂以及一系列永不停息的令人迷惑的主題。
與此同時,Andy Morin的器樂表演將該樂隊之前的 mixtape Exmilitary 的大量貢獻樣本進行了綜合,具有革命性和前瞻性的製作靈感來自刺耳的噪音和純粹的流行搖滾等不同的源頭。
結合 Zach Hill的動物性,狂熱的鼓聲,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但深深有益和多樣化的聆聽經歷。「The Fever」中沉重的警報聲和爆炸的打擊樂與「I've Seen Footage」中那種跳躍、令人愉快的節奏形成了直接的對比,這也許仍然是七年後三人組最容易理解的歌曲。
雖然 Sacramento樂隊的每一個後續成員都會為他們的唱片譜寫出一些完全創新的東西,但是幾乎不可能比得上 The Money Store 所帶來的影響力和動態的、創新的聲音。
—@chanhmatt, Matthew Huynh
26. A Tribe Called Quest - We got it from Her...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隨著1998年《The Love Movement》的發行,A Tribe Called Quest被認為已經不復存在了,在2016年創始成員 Phife Dawg 去世後更是如此。
然而,就在 Phife英年早逝的同一年,Tribe 成功地發行了他們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We got it from Here… Thank You 4 Your Service》。
即使是在 Tribe的首張專輯發行後仍然缺席的 Jarobi,也做出了盛大的回歸,帶來了一大批知名嘉賓。「We the People….」是對腐敗和仇恨的全面打擊,而「Enough!!」是一首寧靜、圓潤的歌曲,「The Space Program」將性關係與自己的職業並列。
同時,這是一個近六分鐘的部落的遺產縮影。這張專輯是說唱樂史上最偉大樂隊之一的最後一次有價值的、充滿感情的回歸。
—@theillestmanalive05, Logan Zutter
25. Tyler, The Creator - IGOR
自2009年的《Bastard》以來,Tyler, The Creator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十年後,Tyler創造了他迄今為止最具一致性的作品——《IGOR》。
基於讓《Flower Boy》裡成功的深情,Tyler 更注重的是歌唱而不是說唱。他甚至還加入了合成器和鍵盤音,製作了「I THINK」和「WHAT'S GOOD」這樣的可以讓人為之舞蹈的曲目。從歌詞上說,《IGOR》是一張概念專輯,講述了一段涉及 Tyler、Igor和 Tyler 前女友的三角戀情,在 Igor 為了 Tyler 的前男友離開他之後,以悲劇收場。Tyler 甚至與 Playboi Carti 合作,他在「EARFQUAKE」中帶來了一段幾乎莫名其妙但卻深受喜愛的 verse。
《IGOR》是 Tyler的傑作,為了製作一張情感豐富的流行音樂專輯,他脫去了 rap 的外皮,這張專輯出人意料地非常適合他。
—@theillestmanalive05, Logan Zutter
24. Lana Del Rey - Born to Die: The Paradise Edition
「Sometimes love is not enough, and the road gets tough(有時候,愛是不夠的,道路變得艱難)」打雷在她2012年的首張專輯《Born to Die》的開場曲中低聲吟唱。
這句話是貫穿整個專輯的主題,用沉思的優雅處理有害的關係。除了她自己的經歷,打雷還從外部故事中獲取靈感,比如1955年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的備受爭議的小說《Lolita》 ,這部小說影響了同名歌曲的創作。
還有「Off to the Races」這些典故給予她構建的現實更多的維度,同時也強調了她關係的扭曲本質。這張專輯迫使聽眾同情打雷,因為她觸及她的內心混亂和她對不可靠的人的依賴,在她的專輯裡一個鬥爭在繼續演化。
她也以美國文化為主題,她對美國的理想化反映了她對生活中黑暗時期的讚美。總而言之,打雷編織了一幅複雜的圖畫,描繪了一個苦惱的女人在一個不誠實的世界裡尋找真實的東西。
儘管這張專輯在發行時受到了一些嘲笑,但它為打雷打下了基礎。她是一位藝術家,避開了「empowerment pop」 ,而是通過與男性的關係來審視女性的生活。
—@VinylZombie_MCR
23. Childish Gambino - Because The Internet
《Because The Internet》不僅僅是一張專輯。
這還是一次多媒體化的體驗,包括一部短片、一場藝術展、一套服裝和一個73頁的劇本。該專輯在Chris Bosh 的洛杉磯豪宅中進行了長達四個多月的錄音,這張專輯是對資訊時代及其如何影響日常社交活動的一次不祥的審視。
在這張專輯中,Donald Glover 和 Childish Gambino, Childish Gambino 就是另一宇宙的他自己。
「The Boy」 之間的界限模糊了從沉思的、反烏託邦的電子音樂到豐富的 R&B-pop的邊界,這些歌曲都可以在他的後期作品中找到,Glover 和他的合作夥伴 Ludwig Gransson 單獨通過製作打造了一個獨特的世界。
儘管概念性很強,但這張專輯還是誕生了一些經典的剪裁,包括誇張的「Sweatpants」——這裡有一段 Gambino 職業生涯中最好的 bar——以及充滿活力的耳蟲歌曲「3005」,這種對數字時代的偏執、忠誠、身份、孤立和死亡的探索,深深地引起了新一代人的共鳴,那一代人的母語是網際網路。
—@slightly_senile, Ethan R.
22. David Bowie - ★ (Blackstar)
2016年1月10日,音樂界徹底動搖了。一個傳奇人物在與肝癌的鬥爭中去世。在評價他兩天前剛剛發行的專輯《Blackstar》時,我們必須記住這個關鍵的背景,因為這張專輯裡充滿了詳細描述 Bowie日益惡化狀況的歌詞。
從主打歌曲「A New Career in a New Town」中的湯姆少校(Major Tom)形象,到1977年的「A New Career in a New Town」中的口琴旋律,《Blackstar》給人的感覺顯然就是一張告別專輯。
它涵蓋了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探索的各種風格,包括 acid jazz、synthpop和 hard rock。然而,這並不是膚淺的歌迷服務, 「'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中不和諧的薩克斯管、「Girl Loves Me」中 Nadsat 的古怪用法以及「Dollar Days」中令人痛苦的美,共同創造了 Bowie 自1977年《(Low》以來最成功、最令人不安的作品。
—@Irrelevant_Cabbage, Jake Rowley
21. Taylor Swift - 1989
《1989》讓 Taylor Swift 迎來了令人敬畏的黴黴統治時代。不知怎麼的,《1989》成功地讓流行音樂的主導地位感覺既像是一種回歸,又像是一種新的東西ーーSwift探索了講述自己故事的新方式,並挑戰了媒體對她在「Blank Space」和「Shake It Off」等歌曲中性別歧視的觀點。
除了它純粹的規模和成功,《1989》真正閃耀的是它誠實的、原始的歌詞。在「Out of the Woods」、「I Wish You Would」和 Imogen heap feat 的「Clean」等歌曲中,她用令人心碎、充滿焦慮的故事面紗遮住了無可挑剔的流行音樂製作;這些歌曲可能很容易走下坡路,但也有深度。
Taylor Swift的能力保持真實的歌曲創作根源,同時仍然創造一些不同於她以前的任何專輯。《1989》贏得了格萊美年度專輯,使她成為不可替代的流行巨人。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 Taylor Swift。
—@VinylZombie_MCR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Peace!
文章編輯:Mkuag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