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川江遺韻④山重水複的峽江號子

2020-12-19 封面新聞

流失的川江遺韻④

山重水複的峽江號子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古往今來,千裡川江,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船隻主要靠人力推撓或拉縴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於是,峽江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而崇山峻岭裡大寧河谷,是川江號子最豐富的地方之一。

長江三峽之所以蘊藏著極豐富的船工號子,跟這個地區特殊的歷史文脈有太深淵源。在世界著名的大峽谷中,中國的長江三峽是惟一一座將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和濃鬱深厚的文化完美凝聚的峽谷。《三國演義》中有40多個故事就發生在三峽,並留下眾多的三國遺蹟。歷史悠久的巴楚文化,遺存了長江三峽的三大懸謎——懸棺、古棧道、古洞;盪氣迴腸的三峽碼頭文化,更是流傳著被國外稱為中國「伏爾加船夫曲」 的川江號子……

我從小生活在巫峽以北大寧河畔的巫溪縣城,記得六七歲那年的臘月,我和弟弟跟母親逆河乘船去寧廠鎮看望外公。沿岸峭壁林立,亂石穿空。木船行至最湍急的剪刀峰下時遇到麻煩,這剪刀峰是一座形似剪刀的壁立山峰,雖表皮嶙峋斑駁,落滿了時間的垢甲,刀刃卻無比鋒利。寒風驟起拍打著船篷兒,船下驚濤咆哮,像是無數魔怪呲咧著白牙要吞噬木船兒。那次行船似乎特別艱難,劇烈顛簸中,連經常走水路的母親也嚇得不輕。船篷裡,母親抱緊我和弟弟一陣哆嗦,我隔著棉襖聽到她咚咚心跳的聲音。船下左前方,三名縴夫前傾身子奮力拉船,脖子上青筋直暴,腳上的草鞋嗒嗒踏踩在水中,草鞋尖不停滴水,縴繩將他們古銅色的肩背勒出一道很深的血痕。每個人鎖緊眉頭,咬緊牙關,船底因直接硌在鵝卵石上發出嗤嗤摩挲聲。這時,眼看船兒「卡」在險灘激流再也上不去了,我聽到一陣聲嘶力竭的號子聲,從前頭拉縴人的胸腔吼出來,後面幾人隨即應和。這船工號子悠悠蕩蕩,逆著寒風在峽谷間迴蕩開去,驚飛天上的鷹隼。於是,木船像個吃到了糖果兒不再胡鬧的孩子,又蹦躂著往前走。

依稀記得,那船工號子響起時,一人領唱眾人唱合。領唱者聲音很大,唱合者節奏感很強。後來經母親回憶,又經當評書藝人的外公講解,我才勉強搞懂那些號子是這麼唱的——

「三尺白布四兩麻,手趴石頭腳蹬沙。一步一拐一把汗,恨不得早點就回家……」

(領)上坡打赤腳呀,(合)拉縴無奈何。

(領)這是為么子呀,(合)為了好生活呀。

待風平浪靜,看到岸上站著個花衣裳姑娘,橈夫子也不忘來幾句開心的——

(領)小河漲水大河清,(合)打漁船兒向上拼;

(領)打不到魚兒不收網,(合)纏不上妹兒不收心。

我在來來往往的三峽航行中注意到,船工號子,多是根據江河水勢和明灘暗礁,編創出不同的節奏和音調,比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唱「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等,這類號子音調悠揚,適合扳橈的慢動作;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這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以適應闖灘需要;上水拉縴時唱「么二三號子」「抓抓號子」,這類號子旋律性強,為的是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船工大多不識字,主要是從川劇裡琢磨出這些民間小曲兒的。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詩經·衛風·河廣》)。一條大河波浪寬,但用一捆蘆葦做成小船,就能橫渡過去,人的偉力可見一斑。但這種偉力,也如草鞋滴水般滲透出瀝瀝血汗。我上大學前從沒走出過高嶺大峽中的故鄉,倒是經常去古渡、埠頭和集鎮瞎玩樂,也聽了不少船工號子(還有農人的五句子歌、薅草鑼鼓)。那些民歌號子,是一代代橈夫子用血汗燃燒出的生命之火,它映照出大江東去、人在路上的倔強生命力,也在雄奇山河的跋涉中碰擦出俏皮的火花兒。峽江號子,更如陽光下的多稜鏡,折射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和民俗卷軼,如同巖溶地帶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並不大,一旦進入卻會發現溶洞寬闊,石筍奇詭,暗河幽深……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陸遊《楚城》)。歲月無常,蛻化了山水的偉力,異化了人們的意念。機動船的突進,碾平了人工搖擼的欸乃和搏命江河的血性。峽江兩岸,退化了昔日的勝境與風情,大三峽也早已縮影成小三峽、小小三峽,它們在大江截流的回流中盡失兩岸的秀峻千仞、綠水如廊。於是,萬家燈火取代了闌珊的漁火和孤獨的航標燈,而那些以生命搏生存的橈夫子和蒼涼的號子聲,更是漸行漸遠,湮沒在重重疊疊的山巒間,湮沒在流水般的時光裡(完)。

相關焦點

  • 川江號子 長江文化活化石
    川江號子,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四川東部和重慶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川江號子原生態互動體驗劇《大江傳歌》首演
    五幕原生態互動劇致敬川江號子這臺巴渝風味濃鬱的演出由川江號子國家級傳承人曹光裕首創,演員均來重慶市川江號子傳習所老船工藝術團。文化宮大劇院負責人表示,本場首演也是渝中區文化惠民季的重頭戲之一,不少觀眾都是普通重慶市民,他們對從小聽到大的已經漸漸遠去的號子充滿感情。
  • 「流失」的川江遺韻② 宋三姐的生死傳奇
    魯良朝講,大約一九三四年夏天,他當時才十七八歲的姥爺從巫山隨三姐的船隊東去武漢,站在峽口遠遠望去,船隊升起的多重風帆鼓蕩著獵獵江風,仿佛剛打花骨朵兒的荷花,盛開在橙黃色的水面上。那天,他們過了西陵峽開到一瀼水(船家俗語:水深浪平)處,正喘氣兒,忽然薄霧中鑽出一艘當時很少見的機動船。船上,七八個蒙面男人揮刀弄棒朝他們大聲嚷嚷。三姐瞅了一眼,曉得是遇上「棒老二」(水匪)了。
  • 一碗麵條看蕪湖,江南小調變成了川江號子。
    一碗麵條看蕪湖,江南小調咋就變成了川江號子呢?
  • 疫情過後走向品牌化的詩城川號子,老牌火鍋店異軍突起的戰略剖析
    詩城川號子火鍋是一家民營老牌火鍋連鎖企業,立足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長江三角洲區域。從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在你每天重複羅卜白菜的時候,可否想過到詩城川號子一品久違的乾鍋雞?來滿足一下味蕾呢!食材、調味品、招牌菜等開發成可供零售的標準化商品便應運而生,川號子乾鍋雞、川號子乾鍋蝦加熱即食真空包裝產品,兩人餐、三人餐、五人餐等規格,無疑就是您在家解饞和待客最好的選擇,因此詩城川號子通過零售渠道和自建商城打開了另一個流通渠道的大門,也為自己找到了企業發展的另一條新路。
  • 重慶的巴渝文化,最具特色是碼頭和號子啊?
    代表巴渝文化的特色有很多,包括重慶方言、渝菜、碼頭文化、川江號子,這些都是非常顯著的巴渝文化標記。特色文化標記——巴渝文化,是起源於重慶,又造就了重慶的一種系列文化。這一文化,是特殊的,也是獨一的,是專屬於重慶的一種,成就了重慶這座城市整體的氣質與芳華。
  • 重慶南溪號子——從唐朝傳來的土家山歌
    南溪號子的雛形是土家人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與薅草鑼鼓相似。在長期的傳唱中,南溪號子成為山歌品種,但它既不是川江號子、縴夫號子,也不是武陵山號子。它即興歌詞,唱法固定。南溪號子的唱腔,有大板腔、九道拐、三臺聲、打鬧臺、南河號、喇叭號等10種。它的唱法為一人領唱,或兩人和三人唱高音,讓更多的人唱低音,眾人幫腔,從而形成互相應和的高中低聲部。
  • 川東北即將開啟「時空流轉」,看山看水看四川,未來不是夢!
    還記得彝族歌手阿魯阿卓演唱的一首單曲《看山看水看四川》,這是對四川的真實寫照。看山看水麼看四川四川到處麼桃花源峨眉秀呀劍門險九寨黃龍看大片拜水請拜那都江堰問道就問那青城山川江號子賽龍舟瀘沽湖水洗藍天>如今又是一個奇蹟即將到來,「時空流轉」玩轉川東北。
  • 重慶川江上行駛千年的「麻秧子」 一家三代人的「船承」
    1898年,英國人立德樂駕駛輪船「利川號」,從上海經宜昌歷三峽,九死一生抵達朝天門,重慶老百姓滿城爭看「洋玩意」,至此千裡川江開啟了輪船航運歷史。此前,川江上主要行駛的是木船,特別是四川貨物出川經過湍急的三峽,幾乎全靠一種叫「麻秧子」的木船。周平東說,至少在明代,書上已明確有文字記載川江上的「麻秧子」,它是川渝人的記憶,川江號子、火鍋文化離不開這艘木船,這艘船也是川渝人向外看世界的紐帶。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折射出什麼人生哲理?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折射出什麼人生哲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句詩出自南宋偉大愛國詩人陸遊的詩作《遊山西村》,大意是指:詩人在青翠欲滴的山巒間漫步,清澈碧綠的山泉在曲折蜿蜒的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困惑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躍然紙上。
  • 話說南絲路 55丨從原生古道到轉型古道④
    話說南絲路 55丨從原生古道到轉型古道④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任乃強先生也曾在多種著述裡講到人的「恃鹽性」:「人類早期所賴以生存的古道,絕大多數是鹽運古道。」古代的巴族就因掌握峽江鹽泉,以鹽與周邊氏族交換而致富強,後來也因為不事生產,只坐享魚鹽之貢,而致巴族逐漸衰弱。而且,人類遠古的聚居點與文化文明的發生發展地也多與鹽的產地有密切關係。」(《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二,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 峽江米粉
    峽江米粉開漿  ◆李柳生以前在外地上班時,對吉安不熟悉,只聽說南昌米粉很有名。後來轉業到吉安後,經常吃到吉安的峽江米粉,感覺很不錯。可想,吉安人對峽江米粉的痴迷程度。峽江傳統米粉作為峽江特產,以質地潔白細嫩、久煮不糊、久炒不碎,入口柔滑爽口、餘香綿綿等特點而著名。據說其創製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年間,朱厚熜奉諭南巡監軍,行至峽江縣龍下村,因天黑投宿農家。是夜,鄉民以米粉煮雞蛋相待,朱厚熜官兵食後感覺餘香不絕,君臣為之驚嘆,齊稱稀世佳餚。
  • 峽江上 以生命博生存的女船工
    龍溪古鎮過去出了很多女船工。李貴平攝此外,還有一道引人注目的另類「風景」——舊時峽江一帶活躍著許多女船工,她們和男人一樣,風裡來雨裡去,將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險山惡水……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一條大河波浪寬,但用一捆蘆葦做成小船,就能橫渡過去。人的偉力可見一斑。但這種偉力,也如草鞋滴水般滲透著瀝瀝血汗。其中,女性付出的勞動和艱辛常人難以想像。
  • 詩畫:盛世「平湖」美,峽江煥新顏
    江水若平鏡,孤島映「湖」心。摘秋峽江水土好,秭歸臍橙甜。豐盈掛滿樹,喜悅溢山川。豐收江灘多饋贈,天道總酬勤。(國慶中秋佳節恰在同一天,發一組峽江風情詩畫,與君同樂!)
  • 廬陵印象119——峽江米粉(多圖)
    製作峽江米粉工具、贛州薯粉、峽江米粉、景德鎮冷粉、新餘醃粉,在江西米粉的江湖裡,每一處都是濃濃的鄉愁味道。而其中最低調而奢華的,卻是峽江米粉。因為風靡至今600餘年峽江米粉,曾被明朝嘉靖皇帝譽為「貢粉」,並冠以「忠貞米粉」,2008年還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峽江米粉是峽江縣傳統的小吃,主要產自龍下、武溪、羅田、張家等村。清同治十年《峽江縣誌》載:「峽人善造米粉.細白勝於他處。」1979年版的《辭海》中也指出「質地潔白、細嫩、柔滑。」
  • 重慶的春天去哪裡,到鐵山坪「銅鑼朝天」,賞不一樣的峽江風光!
    臨崖觀峽江風光 望山看水記鄉愁鐵山坪,形若崇島,虎視大江,勝似門戶,鎖控急峽,看峽江風光,最佳觀景地正是「鐵山十景」中的銅鑼朝天。銅鑼峽古稱東突峽,自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始稱銅鑼峽。民間傳說大禹治水,劈開大山疏導江水,山裂開成為峽,臨江懸崖巨石形狀似銅鑼,且峽內江水奔騰,聲似鑼鳴,因此得名銅鑼峽。站在「銅鑼朝天」新建的四座觀景臺放眼望去,銅鑼鼓浪吞雲夢,逝水朝天蕩心胸,忘形寵辱,極目憂樂,幾不知為物為我,今時何時。往聖所云之智水仁山,盡在俯仰流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