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川江上行駛千年的「麻秧子」 一家三代人的「船承」

2020-12-19 慢新聞

1898年,英國人立德樂駕駛輪船「利川號」,從上海經宜昌歷三峽,九死一生抵達朝天門,重慶老百姓滿城爭看「洋玩意」,至此千裡川江開啟了輪船航運歷史。

此前,川江上主要行駛的是木船,特別是四川貨物出川經過湍急的三峽,幾乎全靠一種叫「麻秧子」的木船。周平東說,至少在明代,書上已明確有文字記載川江上的「麻秧子」,它是川渝人的記憶,川江號子、火鍋文化離不開這艘木船,這艘船也是川渝人向外看世界的紐帶。

川江縴夫始終抵不過機械動力的巨浪,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麻秧子」在重慶的江面上幾乎難覓,不過,64歲的周平東和女兒還在傳承。

川江上的麻秧子(資料圖片)

兒子和父親

64歲的周平東退休多年,如今住在渝中區華一坡一處老院子,除了老兩口,還有女兒和外孫一家,三代人其樂融融。

院子裡,自行車、挖挖機都是小外孫的玩具。「哪像我們小時候,沒有耍的,也沒有錢,找了幾塊廢木料,父親就教我做木船。」

周平東是潼南人,上世紀40年代父親在涪江邊幫大戶人家「打船」(做船),船的類型主要是「麻秧子」和「舵龍子」,這也是重慶長江和嘉陵江上最常見的船隻。

周平東製作的麻秧子模型

後來周平東的父親到主城菜園壩謀生, 7、8歲時周平東就開始找廢木料做船、槍模型當玩具耍,當時菜園壩有家很大的鉛筆廠,做鉛筆剩的很多廢材料就成為周平東和小夥伴的寶。「廢木料不要錢,找來小刀和鋸片就可以做船模型。」周平東說,當時去看一次連環畫都要1分錢。

周平東邊做,打船出身的父親就一邊給周平東指導,煤油燈下,一家人在菜園壩的竹篾房裡享受幸福時光。

為了做船模,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

周平東說,不僅父親教,沒事的時候就跑到少年宮旁邊的航模學校去偷師學藝。在中學時,周平東的木船和軍艦模型已在學校小有名氣。

沒想到,20年後,這幅溫馨的畫面又出現在周平東的家裡。不過,此時周平東已是父親,同樣物資匱乏的年代,周平東下班後給女兒做木船當玩具。讓80後女兒周南馨充滿了童年的回憶。

周平東女兒也沉醉於麻秧子的世界裡

麻秧子

周平東最喜歡給女兒做的一種船就是「麻秧子」, 也是自己記憶裡的木船。「麻秧子」是長江上遊一帶特有的船隻,特別適合在三峽一帶急流險灘的地方航行,在重慶,稍有歲數的人都見過「麻秧子」。周平東說,「麻秧子」一名得自湖北人,因為「麻秧子」的造型很像湖北人插秧時放置秧苗的一塊帆板。

周平東製作船模

書上已明確有文字記載的 「麻秧子」是在明代,周平東說,由於中國古代造船的工匠幾乎都是實踐重於理論,口口相傳的造船技藝,所以「麻秧子」的出現肯定早於明代。

為何「麻秧子」是長江上遊地區特有的木船呢?不妨先看看立德樂駕駛「利川號」到重慶,立德樂的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可以說九死一生。 「利川」號馳進灘險水急的川江,在新灘、滾子洞、曳灘等處先後遇阻,立德樂花大價錢僱請三百餘纖工拖拉方才涉險過關。

麻秧子船幫是斜的

而「麻秧子」的特點就是平底和大骨架。周平東說,與海船的尖底不同,平底適合河灘淺的地方航行,大骨架船在急流險灘處不容易被打爛。

此外,外國的船隻主體結構一般是龍骨加肋骨,而中國船隻,尤其「麻秧子」的船艙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的水密艙組成。周平東一邊介紹,一邊拿出正在做的「麻秧子」,「這種船即使打爛了一兩個水密艙,也不會沉。」

麻秧子甲板下的水密艙

記者看到周平東做的「麻秧子」模型,船兩側向外鼓出,甲板較窄,細微處看得出船舷有幾個立面。周平東說,這樣的船舷在於能很好地卸掉川江險流處從不同方向來的巨浪。

周平東展示的船舶模型雖然不到1米,但是船體結構大到龍骨、船艙、船帆,小到船櫓、船錨、船舵,船上的纜繩,應有盡有。

周平東說,船模製作技藝從宋代開始發展並傳承下來。那時的工匠們,為了更精確地把握每種船的性能和用途,會先製造出船的模型,叫做小樣,然後依據小樣和圖紙,進行施工。

製作前要設計繪製圖紙,做一些下料模板

去年,周平東的船模「川江麻秧子」 送往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參與評選,「川江麻秧子」從參賽的一百多種類型的中式木船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中收錄的40件中式木船模型之一。

周平東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和財富,是重慶人的驕傲。

周平東製作的麻秧子模型去年入圍大賽

0.6毫米的榫卯

傳統的平刨、蜈蚣刨等工具

周平東的工作室不到9平米,在院子角落,逼仄的空間裡除了做船的木料,其他全是工具。有新型工具小型銑床、砂帶機、圓盤鋸、鑽孔機,也有老掉牙的平刨推板、蜈蚣刨。周平東打開一個抽屜,裡面不同規格的鋸墊就有上百種。

多種多樣的工具

如今的周平東不僅做「麻秧子」,還做烏篷船、戰船、豪華的大黃船等十來種船模。檯燈下,周平東戴著老花鏡,正在拼接一個船模上要用的拱鬥結構。十幾個配件,組裝在一起不過三四釐米大小。周平東說,從選料、下料到拼裝、打磨、上油,船模製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構件都需要格外的細心。

有時也製作大型的戰船、大皇船等

周平東做船的木料大多是購買的泰國柚木,這種木料不易變形,然後根據船模所需部件的尺寸進行下料。通常製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數量都在1000件以上,最小的零件在經過數十道工序後不到1毫米大小。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後,依據其在船上的位置開始拼裝。

費力買到的柚木

周東平給記者展示了他做的木船上窗欞部件的榫、卯結構,記者用數字遊標卡尺量來只有0.6毫米的寬度。一根牙籤的直徑為2毫米,這種榫、卯結構卻只有它的1/3,周東平自豪地告訴記者,「應該是最小的榫、卯結構。」

一些構件的加工尺寸小於1毫米

為了達到完美的狀態效果,在拼裝的過程中周平東還要不停地對各個零部件進行打磨。最後塗一層木蠟油作為保護。製作完成的船模不僅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船模,更是精工細作的藝術品。

船承

周平東最先做木船就是為女兒做玩具,不過後來慢慢入了迷,各種找資料,拜訪老船工。

80年代的時候,周平東家裡擺著大大小小20幾艘做的比較滿意的木船。當時一位新加坡老闆打聽到周家做了很多木船,大多木船是川江上已經消失的「麻秧子」。

船擼

「這位老闆一來,看到我做的麻秧子喜歡得很,20幾艘全買了。」當時周平東的年工資不到500元,那一次賣船賣了幾千元。後來,重慶飯店的一位負責人經常會在周平東這裡定做「麻秧子」,作為重慶禮物送給客人。

周平東不僅看到了木船的市場,也看到了人與船的感情。

周平東製作船底

「重慶人對麻秧子很有感情,你想,三峽縴夫,重慶人的火鍋,都與這艘川江上行駛千年的木船關係緊密。」周平東說,每當帶著「麻秧子」參加川渝地區的展覽時,老年人看到這艘船總要停下來跟周平東聊上一陣子,「麻秧子」對他們來說就像久別重逢的老友。還有位「川江號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看到了我的「麻秧子」後,說我的「麻秧子」和川江上的一模一樣。

找到有麻秧子記載的書籍很不容易

做「麻秧子」周平東一點都不含糊,以梁平竹簾作為船艙頂,榮昌夏布製成的3面船帆分布在船首、船中、船尾,可收放自如。周平東說,真正的「麻秧子」的船帆也是榮昌夏布做的。周平東的手機裡還收集了各種各樣川江上的「麻秧子」老照片,工作室裡存了不少各種圖紙、中國古船的舊書籍。

周平東手機裡有大量麻秧子老照片

「這門手藝維持生活可以,但要發家致富幾乎不可能。」周平東也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能堅持下來。不過現在他36歲的女兒成了他的徒弟。

女兒目前主要完成小型船模

「她辭掉工作跟我學十年了,小船基本能操作,但是『麻秧子』在個別細節上還需要我把關。」周平東說,比如「麻秧子」船舷的多次定型女兒還未到火候。

不過,看到女兒用心學,周平東多少有幾分慰藉。他說,這艘川江上行駛千年的「麻秧子」將不會沉沒。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畢克勤/圖

相關焦點

  • 糖粑粑、針線上的葡萄…… 這裡有老重慶味道 更有手藝人的故事
    幾毛錢轉一圈的糖粑粑、幾十年前川江上的木船「麻秧子」、針線上的葡萄和孔雀……24日上午,在龍湖時代天街廣場,第二屆渝中文化惠民消費季正式啟動,一些記憶中的老重慶味道,又展現在市民面前:靠糖畫打理出一個大家業的糖關刀任師傅、從祖輩川江上造船再到如今做船模的周南馨……他們將老重慶的記憶在指尖流轉,
  • 舌尖上的重慶(二):營養可口的川江黃辣丁
    第六期 140910黃股頭也生長在川江支流的溪河童年時候跟同街的大孩子去電魚老式手搖電話機的正負極各接一塊鐵片丟進溪河的回水凼裡,使勁搖轉手柄一會兒只有無鱗的黃股頭才被弱電麻昏漂在了水面被捉 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目前重點從事重慶及川江人文地理研究與寫作。
  • 川江號子 長江文化活化石
    川江號子,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四川東部和重慶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重慶特產傳說(158)丨羊肉格格兒,熱氣騰騰的川江文化
    撲鼻的香氣加上粉糯綿軟又不失嚼勁的羊肉,讓人瞬間就想敞開肚皮大快朵頤。這就是川江三峽地區的名小吃——羊肉格格兒。 做法並不難。取新鮮羊腿肉宰成小坨,加入剁椒、姜米、豆瓣醬、香油等調料,再拌上米粉攪轉。製作米粉時,大米裡摻一點糯米和幾顆花椒,在鍋裡炒香後打成粗顆粒的粉,或用石窩舂碎、石磨推細最佳。
  • 重慶珍檔丨重慶有多少碼頭?來建川博物館看看這裡的老照片……
    那麼,重慶城到底有多少碼頭呢?這些碼頭你又知道多少呢?隨著重慶建川博物館的修建,一個以「碼頭文化」為單元的博物館,將為你展示重慶這座碼頭城市獨具一格的魅力。1891年5月12日,重慶開埠不久,英商太古洋行以民船裝載黃絲、白蠟出口,從朝天門順江而下,為重慶出口的第一號掛旗船;5月26日,英商立德樂洋行也以民船裝載火油、海帶進口,抵運朝天門,為重慶進口的第一號掛旗船;1898年3月,英國冒險家阿奇波爾德·約翰·立德樂駕駛「利川」號小火輪試航峽江,由宜昌溯江而上抵達重慶,也停泊在朝天門碼頭。
  • 川江號子原生態互動體驗劇《大江傳歌》首演
    熱鬧喧囂的朝天門碼頭,船工號子、搬運號子不絕於耳,老重慶人最熟悉的場景號子聲聲裡重現……15日下午,川江號子原生態互動體驗劇《大江傳歌》首場演出,在重慶市文化宮大劇院拉開帷幕。五幕原生態互動劇致敬川江號子這臺巴渝風味濃鬱的演出由川江號子國家級傳承人曹光裕首創,演員均來重慶市川江號子傳習所老船工藝術團。文化宮大劇院負責人表示,本場首演也是渝中區文化惠民季的重頭戲之一,不少觀眾都是普通重慶市民,他們對從小聽到大的已經漸漸遠去的號子充滿感情。
  • 呈現重慶「城市客廳」新貌,解放碑步行街進博會上展魅力
    記者 楊駿 攝/視覺重慶  第三屆進博會上,重慶有一個區域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單獨布展,它便是渝中區解放碑步行街。  比如,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板塊,展區圍繞「四首經濟」成果、特色火鍋和老字號、夜經濟、天台經濟、文化旅遊等元素,展示解放碑作為重慶「城市客廳」的魅力。
  • 外地千年秘方治痛風不適合重慶人
    外地千年秘方治痛風不適合重慶人這則題為「澳門發現痛風千年秘方!果斷為親人收藏!」的微信寫道:這份千年秘方來自2000年前,當時澳門環島住著很多本土漁民,打漁為生,有愛喝酒和吃海鮮的習慣,50%漁民患痛風。當地人不遠千裡來到中原,找來醫聖張仲景相助。
  • 四川瀘州川江上的瀘州美味河鮮 江上魚樓曾佔據半壁江岸
    四川瀘州川江上的瀘州美味河鮮 江上魚樓曾佔據半壁江岸2016-08-05 09:45:00  水產養殖網  「川菜主要有三大流派,蓉菜、川東菜、川南菜,蓉菜是以成都為代表的主要菜系;川東菜則是以重慶為代表的渝菜;川南菜則包括有瀘州、自貢、宜賓、內江等城市的特色菜。」熊朝輝說,瀘菜在川南菜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河鮮美食原料豐富,最多時達170餘種魚為什麼河鮮美食會是瀘州的主要亮點菜呢?熊朝輝分析,這有幾大原因促成了瀘州的河鮮美食。
  • 江a是哪裡的車牌,江a車牌合法嗎
    原來江a是一個套頭車牌,但也不免讓人恥笑司機的造假技術實在是太差了吧!據有關人士提供資料,原來類似江a這樣的車牌多用於一些劇組中,很多電影環節中出現的車牌都是套頭車牌,受到交通法律部的影響,不得不用此招。江a車牌合法嗎
  • ——探尋「川江七大枯水題刻」之蓮花石枯水位題記
    其中,重慶段的江津蓮花石、朝天門靈石、江北耗兒石、巴南迎春石、涪陵白鶴梁、豐都龍床石、雲陽龍脊石等被稱為川江七大枯水題刻。在江津幾江東門外長江航道北側,激流奔湍的江水與江石轟然撞擊,萬古不懈。36塊礁石經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手,組成一朵美麗的巨型「蓮花」。石上刻有宋代至近代的詩作、詞作共47首,成為長江乃至中國最大的水下碑詩林。
  • 重慶這座千年絕美古鎮,憑什麼上榜中國特色小城鎮?
    中國城市品牌研究院副院長常亮介紹說,上榜的百強特色小城鎮特點是生態優美、生活宜居、生產高效,而白沙鎮恰恰在各個指標上都表現優異。傳統民居千年古鎮 人文白沙江津白沙——長江上遊的千年文化古鎮、抗戰重鎮。宋太宗雍熙四年即已建鎮(公元987年),距今已有1028年的歷史。
  • 重慶墜江公交車跌落處水深75米!聲納圖曝光
    圖 @紅星新聞據@平安萬州 傍晚通報,公交墜江事件系公交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小轎車後墜江。初步確認車上共有10餘人。@人民視頻 依據警方通報,用演示動畫還原事故過程。新華社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該公交車(車內人數待查)由萬州區江南新區往北濱路行駛,當車行駛至萬州長江二橋橋上時,與一輛由城區往江南新區行駛的小型轎車(車內只有駕駛員)相撞,造成公交車失控衝破護欄墜入長江,小型轎車車輛受損。早前有媒體援引重慶交警部門傳來的消息,事故原因系女司機駕駛小轎車逆行撞上公交。
  • 提到重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提到重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提到重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心中哪些重慶的人、事、物、景等文化符號最具重慶特色?山水相伴的重慶城,在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凝練出了眾多文化符號。別急,小編慢慢說給你聽!銅梁龍舞銅梁龍的騰飛之路銅梁龍舞興起於明,鼎盛於清,譽於當今。
  • 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原因查明
    新華社重慶11月2日電(記者陳國洲、韓振)11月2日上午,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調查處置部門發布消息,此次事故原因已經查明,系乘客與駕駛員發生爭執互毆引發。經進一步調查,該女乘客系劉某(48歲,萬州區人)。綜合前期調查走訪情況,與提取到的車輛內部視頻監控相互印證,還原事發當時情況。10月28日5時1分,公交公司早班車駕駛員冉某(男,42歲,萬州區人)離家上班,5時50分駕駛22路公交車在起始站萬達廣場發車,沿22路公交車路線正常行駛。事發時系冉某第3趟發車。
  • 重慶公交車墜江悲劇:錯過一站地,葬送一車人
    在重慶萬州區長江二橋上,一輛公交車突然失控,在與一輛轎車相撞後墜入滾滾長江。車禍的消息,通過大大小小的屏幕,第一時間傳遞全國,並讓無數國人為之揪心。10時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並用右手往左側急打方向(車輛時速為51公裡),導致車輛失控向左偏離越過中心實線,與對向正常行駛的紅色小轎車(車輛時速為58公裡)相撞後,衝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
  • 重慶珍檔丨120年前,這艘船讓重慶第一次與世界連線
    範時勇說,1876年,對中國異常了解的立德樂立即意識到:能否駕駛船抵達重慶,已成為能否打開重慶、進入西南的關鍵所在。範時勇說,當時立德樂雖然一艘船也沒有,卻在湖北組建了川江輪船公司,開始為進入川江作準備。川江航道多了一位外國縴夫1883年2月,立德樂將孩子留在上海,與妻子搭乘木船,經40天艱苦航行,抵達重慶。
  • 流失的川江遺韻④山重水複的峽江號子
    流失的川江遺韻④山重水複的峽江號子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古往今來,千裡川江,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船隻主要靠人力推撓或拉縴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
  • 重慶萬州墜江公交車打撈出水(現場圖)
    31日21時31分,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專業潛水員完成對重慶墜江公交車吊帶的安裝工作後,公交車的起吊工作正式開始。23時45分 ,公交車整體打撈出水。86小時 救 援 全 過 程10月28日10時許,重慶市萬州區一輛公交車行駛至長江二橋時,與一輛小轎車相撞後墜江。事故發生後,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持續組織力量全力開展水下探摸打撈和水面搜尋等應急處置工作。
  • 重慶人的陽臺,必須吆不倒臺
    」的觀景臺誕生就順理成章東西碰撞的迷離都市香港最矚目的「陽臺」自然是太平山上「凌霄閣」觀景臺在最洋氣的港灣,有最傳統的中華烙印站上望東方之珠更覺光亮真是啞巴碰啞巴——沒得說的「漢城夜晚 南山塔中 跟你再相遇想講你知 生活不寫意」漢城在變 人也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