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英國人立德樂駕駛輪船「利川號」,從上海經宜昌歷三峽,九死一生抵達朝天門,重慶老百姓滿城爭看「洋玩意」,至此千裡川江開啟了輪船航運歷史。
此前,川江上主要行駛的是木船,特別是四川貨物出川經過湍急的三峽,幾乎全靠一種叫「麻秧子」的木船。周平東說,至少在明代,書上已明確有文字記載川江上的「麻秧子」,它是川渝人的記憶,川江號子、火鍋文化離不開這艘木船,這艘船也是川渝人向外看世界的紐帶。
川江縴夫始終抵不過機械動力的巨浪,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麻秧子」在重慶的江面上幾乎難覓,不過,64歲的周平東和女兒還在傳承。
川江上的麻秧子(資料圖片)
兒子和父親
64歲的周平東退休多年,如今住在渝中區華一坡一處老院子,除了老兩口,還有女兒和外孫一家,三代人其樂融融。
院子裡,自行車、挖挖機都是小外孫的玩具。「哪像我們小時候,沒有耍的,也沒有錢,找了幾塊廢木料,父親就教我做木船。」
周平東是潼南人,上世紀40年代父親在涪江邊幫大戶人家「打船」(做船),船的類型主要是「麻秧子」和「舵龍子」,這也是重慶長江和嘉陵江上最常見的船隻。
周平東製作的麻秧子模型
後來周平東的父親到主城菜園壩謀生, 7、8歲時周平東就開始找廢木料做船、槍模型當玩具耍,當時菜園壩有家很大的鉛筆廠,做鉛筆剩的很多廢材料就成為周平東和小夥伴的寶。「廢木料不要錢,找來小刀和鋸片就可以做船模型。」周平東說,當時去看一次連環畫都要1分錢。
周平東邊做,打船出身的父親就一邊給周平東指導,煤油燈下,一家人在菜園壩的竹篾房裡享受幸福時光。
為了做船模,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
周平東說,不僅父親教,沒事的時候就跑到少年宮旁邊的航模學校去偷師學藝。在中學時,周平東的木船和軍艦模型已在學校小有名氣。
沒想到,20年後,這幅溫馨的畫面又出現在周平東的家裡。不過,此時周平東已是父親,同樣物資匱乏的年代,周平東下班後給女兒做木船當玩具。讓80後女兒周南馨充滿了童年的回憶。
周平東女兒也沉醉於麻秧子的世界裡
麻秧子
周平東最喜歡給女兒做的一種船就是「麻秧子」, 也是自己記憶裡的木船。「麻秧子」是長江上遊一帶特有的船隻,特別適合在三峽一帶急流險灘的地方航行,在重慶,稍有歲數的人都見過「麻秧子」。周平東說,「麻秧子」一名得自湖北人,因為「麻秧子」的造型很像湖北人插秧時放置秧苗的一塊帆板。
周平東製作船模
書上已明確有文字記載的 「麻秧子」是在明代,周平東說,由於中國古代造船的工匠幾乎都是實踐重於理論,口口相傳的造船技藝,所以「麻秧子」的出現肯定早於明代。
為何「麻秧子」是長江上遊地區特有的木船呢?不妨先看看立德樂駕駛「利川號」到重慶,立德樂的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可以說九死一生。 「利川」號馳進灘險水急的川江,在新灘、滾子洞、曳灘等處先後遇阻,立德樂花大價錢僱請三百餘纖工拖拉方才涉險過關。
麻秧子船幫是斜的
而「麻秧子」的特點就是平底和大骨架。周平東說,與海船的尖底不同,平底適合河灘淺的地方航行,大骨架船在急流險灘處不容易被打爛。
此外,外國的船隻主體結構一般是龍骨加肋骨,而中國船隻,尤其「麻秧子」的船艙是由一個一個獨立的水密艙組成。周平東一邊介紹,一邊拿出正在做的「麻秧子」,「這種船即使打爛了一兩個水密艙,也不會沉。」
麻秧子甲板下的水密艙
記者看到周平東做的「麻秧子」模型,船兩側向外鼓出,甲板較窄,細微處看得出船舷有幾個立面。周平東說,這樣的船舷在於能很好地卸掉川江險流處從不同方向來的巨浪。
周平東展示的船舶模型雖然不到1米,但是船體結構大到龍骨、船艙、船帆,小到船櫓、船錨、船舵,船上的纜繩,應有盡有。
周平東說,船模製作技藝從宋代開始發展並傳承下來。那時的工匠們,為了更精確地把握每種船的性能和用途,會先製造出船的模型,叫做小樣,然後依據小樣和圖紙,進行施工。
製作前要設計繪製圖紙,做一些下料模板
去年,周平東的船模「川江麻秧子」 送往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參與評選,「川江麻秧子」從參賽的一百多種類型的中式木船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中收錄的40件中式木船模型之一。
周平東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和財富,是重慶人的驕傲。
周平東製作的麻秧子模型去年入圍大賽
0.6毫米的榫卯
傳統的平刨、蜈蚣刨等工具
周平東的工作室不到9平米,在院子角落,逼仄的空間裡除了做船的木料,其他全是工具。有新型工具小型銑床、砂帶機、圓盤鋸、鑽孔機,也有老掉牙的平刨推板、蜈蚣刨。周平東打開一個抽屜,裡面不同規格的鋸墊就有上百種。
多種多樣的工具
如今的周平東不僅做「麻秧子」,還做烏篷船、戰船、豪華的大黃船等十來種船模。檯燈下,周平東戴著老花鏡,正在拼接一個船模上要用的拱鬥結構。十幾個配件,組裝在一起不過三四釐米大小。周平東說,從選料、下料到拼裝、打磨、上油,船模製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構件都需要格外的細心。
有時也製作大型的戰船、大皇船等
周平東做船的木料大多是購買的泰國柚木,這種木料不易變形,然後根據船模所需部件的尺寸進行下料。通常製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數量都在1000件以上,最小的零件在經過數十道工序後不到1毫米大小。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後,依據其在船上的位置開始拼裝。
費力買到的柚木
周東平給記者展示了他做的木船上窗欞部件的榫、卯結構,記者用數字遊標卡尺量來只有0.6毫米的寬度。一根牙籤的直徑為2毫米,這種榫、卯結構卻只有它的1/3,周東平自豪地告訴記者,「應該是最小的榫、卯結構。」
一些構件的加工尺寸小於1毫米
為了達到完美的狀態效果,在拼裝的過程中周平東還要不停地對各個零部件進行打磨。最後塗一層木蠟油作為保護。製作完成的船模不僅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船模,更是精工細作的藝術品。
「船承」
周平東最先做木船就是為女兒做玩具,不過後來慢慢入了迷,各種找資料,拜訪老船工。
80年代的時候,周平東家裡擺著大大小小20幾艘做的比較滿意的木船。當時一位新加坡老闆打聽到周家做了很多木船,大多木船是川江上已經消失的「麻秧子」。
船擼
「這位老闆一來,看到我做的麻秧子喜歡得很,20幾艘全買了。」當時周平東的年工資不到500元,那一次賣船賣了幾千元。後來,重慶飯店的一位負責人經常會在周平東這裡定做「麻秧子」,作為重慶禮物送給客人。
周平東不僅看到了木船的市場,也看到了人與船的感情。
周平東製作船底
「重慶人對麻秧子很有感情,你想,三峽縴夫,重慶人的火鍋,都與這艘川江上行駛千年的木船關係緊密。」周平東說,每當帶著「麻秧子」參加川渝地區的展覽時,老年人看到這艘船總要停下來跟周平東聊上一陣子,「麻秧子」對他們來說就像久別重逢的老友。還有位「川江號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看到了我的「麻秧子」後,說我的「麻秧子」和川江上的一模一樣。
找到有麻秧子記載的書籍很不容易
做「麻秧子」周平東一點都不含糊,以梁平竹簾作為船艙頂,榮昌夏布製成的3面船帆分布在船首、船中、船尾,可收放自如。周平東說,真正的「麻秧子」的船帆也是榮昌夏布做的。周平東的手機裡還收集了各種各樣川江上的「麻秧子」老照片,工作室裡存了不少各種圖紙、中國古船的舊書籍。
周平東手機裡有大量麻秧子老照片
「這門手藝維持生活可以,但要發家致富幾乎不可能。」周平東也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能堅持下來。不過現在他36歲的女兒成了他的徒弟。
女兒目前主要完成小型船模
「她辭掉工作跟我學十年了,小船基本能操作,但是『麻秧子』在個別細節上還需要我把關。」周平東說,比如「麻秧子」船舷的多次定型女兒還未到火候。
不過,看到女兒用心學,周平東多少有幾分慰藉。他說,這艘川江上行駛千年的「麻秧子」將不會沉沒。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畢克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