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又叫烏魚,顧名思義因其全身布滿麻黑花紋而得名,是一種兇猛的掠食性魚種,在我國大部分江河湖泊及水塘溝渠中都有其蹤跡,也是路亞愛好者的目標魚種之一,臺釣手竿也偶爾能釣獲。
對釣魚人來說,黑魚是營養和經濟價值較高的一種魚,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就在近日,寧波的一位釣友王先生就非常幸運的釣獲了一尾體型不錯的黑魚,差不多兩三斤,但是弄上岸來一看,卻讓王先生犯了愁。
「原來這條黑魚,不像人們理解的那樣全身烏黑,反而還些綠」。
據王先生介紹說:這條「綠黑魚」是他用手竿在郊區的一處池塘裡釣獲的,起初他只想在水草邊釣點鯽魚,可突然就上來了一條大黑魚,也讓他喜出外望。不過他倒很淡定,因為以前他也經常在這裡釣到過黑魚,但是這條「綠黑魚」卻從未見過。
不禁心裡冒出疑惑:這真的是條黑魚嗎?
釣魚人都清楚,黑魚喜歡躲在水草底下隱蔽,為了更好的捕食獵物,從照片上看,這個池塘也很適合黑魚棲息。
第一眼看,王先生釣獲那條「綠黑魚」從體貌上看無疑是條黑魚,但正如他描述的那樣,感覺總不對勁。常見的黑魚通常為全身烏黑,但他釣的這條「黑魚」的身體顏色非常淺,接近灰色,而且尾鰭部位竟然是明亮的褐綠色。
跟富營養化水質汙染的顏色相近,但是這個池塘水質並沒有達到那樣的汙染程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受汙染了還是變異了?
後來王先生將照片發到網上請教諮詢,很快就得到網友的回覆,多數人認為這是一條外來的黑魚物種,學名叫南鱧。
南鱧,又稱白邊烏鱧。頭大,極寬扁,其寬大於體寬,體被鱗,頭部鱗大,且不規則,鰭顏色鮮豔,公更是炫麗。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臺灣省各水系。《引自百度百科》
由於這種魚的強大適應性,它在很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國,也有人將它作為觀賞魚種來飼養。之所以在自然水域能碰到它的身影,很可能是因為觀賞魚苗被放生到自然河流中而繁衍壯大的。
這是一種具有較強入侵能力的外來物種,以雲南為例,在2009年之前,野外自然水域並沒有南鱧魚這個物種的記錄。但是,到2014年,許多河流和溝渠都能捕獲到大量的南鱧魚!在短短幾年內,該物種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種群,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目前,這種魚在雲南已經很普遍了,所以廣大網友一下就認出來了。好在這種魚不像清道夫那樣臭名昭著,儘管是外來物種,但是它的肉質非常鮮美,滑嫩爽口,具有很高的經濟營養價值。
但是,另一方面,它作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龐大的種群必將對本地的其他野生魚類造成威脅。所以,小編提醒各位釣友,如果在野外釣到這種魚,千萬不要放生,最好帶回去食用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