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而作為漢語成員之一的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但其同樣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獵漁稼穡的、生活經驗的等等。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其描述的不僅僅是木匠工藝的高深,而要想學會使用這四種工具,一般人需要三五年,而刨子這種工具卻需要一輩子去學習!那麼這句俗話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錛三斧四鋸半年
提起這三樣木匠所用的工具,就不得不提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了,其被後世之人稱為「百工聖祖」。其靠著自己巧奪天工的手藝為自己博下了不朽的聲名,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魯班書》這個傳世珍寶。
錛是木匠常用的一種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頭。一般是雙刃,一刃是橫向的用於削平木材,另一刃是縱向的用於劈開木材。一般用於去除樹皮或加工成大概輪廓的粗糙加工。其看似形同斧頭,卻又不相同。
如果不能熟練的使用,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為使用錛修整木料的過程中,錛子揮舞的方向正朝腿部,因此民間用一句俗語來形容「耍錛不留神,光照腿上尋」。
早在幾十年前,造屋所需要木製的柱、梁、檁、椽、房朳板、鬥拱等都離不開傳統的「錛」。時至今日,隨著現代技藝的發展,造房大都用鋼筋水泥、預製構件,不但快而且堅固,優勢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錛這種工具慢慢的就被新木工「淘汰了」。
斧子這種工具也是比較實用的工具,其一端方形實心可當做錘子使用,一端有刃可用於劈坎。當然,這斧子並不是用來劈柴的那種大型斧頭,這種比較小巧。但是想要熟練使用斧子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用斧子將木料砍、削成想要的形狀是非常之難的。民間眾人曾用這麼一句俗語來形容斧子的難學難用:「快鋸不如鈍斧,一世斧頭三年刨」的說法。
再來看鋸。鋸的功能一般用於截斷或者截短木材的。很多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也很少接觸到鋸。使用過鋸的都知道,要想快速的鋸開、鋸齊木料並不容易,一不小心還可能會把鋸條「折斷」。
因此民間的老木匠口中就流傳有這麼一種用鋸口訣,叫做:「鞭打快牛,鋸使兩頭;輕提條,歡殺鋸,鋸鋸不跑空」。所以使用鋸,要穩、要準。當然!就算是年齡大的老木匠也不敢說自己鋸出的木料有多齊整,所以就像錛和斧子一樣,鋸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使用的,最少也要半年之久,才能使用得當。
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刨子才是真正考驗木工師傅技術的工具呢!其由刨刃和刨床兩部分構成。刨刃是金屬鍛制而成的,刨床則是木製的。其作用於木料的粗刨、細刨、淨料、淨光、起線、刨槽、刨圓等方面的製作工藝。
最為重要的是,刨子能把彎曲、不平的材料去彎存直,以達到「劣材巧用」的目的。學會用刨子並不容易,就算一個技藝精湛的老木匠都不敢說自己能夠完全掌控刨子,只能說「活到老,學到老」慢慢的摸索完善。
雖然說使用刨子很難,甚至需要一輩子去學習,但是老祖宗還是留下了使用刨子的入門口訣:「立一臥九,不推自走;立一臥八,費力白搭;長刨刨的叫,短刨刨的跳;前要弓,後要繃;肩背著力向前衝」。當然!這套口訣雖然流傳下來了,仍然需要後人去親自實踐總結!
你認為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的說法靠譜嗎?不妨發表一下你的觀點。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