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男子種植青花椒致富,看看他是怎樣做的

2020-12-28 田間地頭稻草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重慶市有個叫向啟明的青花椒種植戶,他不光自己種植青花椒,還帶動當地一萬多戶農戶科學種植青花椒。2019年,他的公司年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堪稱是青花椒種植行業裡的「狀元郎」!

近日,《致富經》報導了向啟明改進青花椒的種植和烘烤技術,並將這些農業技術傳遞給最需要的農戶們,帶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的事跡。

向啟明

向啟明出生於重慶市綦江區的一個小山村。1999年,18歲的向啟明從當時的重慶市第二農業學校畢業,進入一家大型農藥企業從事銷售工作。2004年,向啟明開始創業,他在重慶市江津區開了一個銷售農藥、肥料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資產品的門市。可惜,幾年下來,他的生意都不溫不火。

一、改造青花椒樹

川菜

眾所周知,重慶人的飲食習慣偏愛麻辣。青花椒在麻辣口味的菜品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重慶市江津區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青花椒種植區。2008年,江津區的青花椒種植面積已達到20萬畝

向啟明把江津區的青花椒種植戶作為農資銷售對象,但是直接推銷顯然不是個好辦法,向啟明想到一個能取得農戶信服任的方法——通過改進青花椒的種植技術,讓農戶種植的花椒增產、增收。於是,向啟明深入了解了當地青花椒的種植現狀,發現了一個問題。

原來,在當地農戶的傳統觀念裡,花椒樹的樹枝長得越多、越長,花椒的產量就越高。因此,江津區的青花椒樹都是放任式生長,樹的個頭很高。可是,農學專業畢業的向啟明知道,這樣高大的花椒樹,營養都用在了長枝條上,花椒果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數量和大小都會大受影響。向啟明勸說農戶們把青花椒樹的樹頭和大枝條砍掉,可是農戶們覺得大家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種的,不相信向啟明的說法。

為了給農戶展示青花椒樹被改造後的效果,向啟明在一家農戶的5棵花椒樹上做試驗——他把5棵花椒樹砍掉樹頭和大枝條,可是慢慢地,5棵樹全死了。向啟明這次的改造試驗以失敗告終,他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賠償了農戶的損失,卻並沒有放棄對青花椒樹的改造研究。

向啟明又進行了第2次改造試驗——第一年,先把花椒樹從4米多高修剪成3米左右,保留一部分分枝,促使下面多萌發新枝;第二年,再把花椒樹從3米修剪到2米左右。經過這樣的分階段矮化處理,花椒樹的個子變矮了,但是沒有死樹,被改造後的青花椒畝產量從500斤一下子提高到了1500斤

矮化後的青花椒樹

向啟明給青花椒樹改造後產量大增的事情在種植戶中傳播開來,大家紛紛讓向啟明幫自家改造花椒樹。經過改造後,花椒樹產量提升了,農戶的收入增加了,大家感激向啟明,主動提出要購買他的農資產品。

2015年,向啟明流轉了200多畝山地,建立了青花椒種植基地。他專門招聘了一些學弟、學妹,把種植基地作為他們學習和交流技術的地方,讓他們分片指導農戶種植技術。有了種植基地做示範,有了專門的技術團隊上門指導,跟著向啟明種青花椒的農戶越來越多。2015年,青花椒的矮化技術在江津區推廣了8萬多畝

二、改進烘烤技術

收購青花椒的經銷商對花椒的品質很挑剔,他們喜歡收購精品青花椒,精品青花椒的價錢也賣得更高。向啟明想要改進烘烤技術,提升乾花椒的品質。

挑選精品青花椒主要看兩點:第一,看顏色,烘乾的青花椒,果皮發黑的不受歡迎,翠綠色才是上等品。第二,看開口率,青花椒烘烤之後,果皮會裂開露出花椒籽,開口率越高越好

精品青花椒

向啟明研究了花椒的烘烤過程,發現果皮發黑的問題首先出現在採花椒的方法上。青花椒果皮上的凸起就是含有芳香物質的油胞。以前,農戶們採花椒只剪下果穗,再進行烘烤,這樣採摘很容易把油胞刺破。油胞一破,烘烤時果皮就會發黑。

向啟明想出的改進方法是:採花椒要連枝帶葉一起剪下,這樣做不僅提高了採收效率,更重要的是,有葉子保護,花椒上的油胞不容易損傷。

接著,向啟明開始試驗帶枝烘烤花椒,可是試了幾次都達不到理想效果。他諮詢了專家,了解到枝葉上的水分多也會導致果皮變黑。所以,要避免在雨天採摘或者帶著露水採摘,枝條剪回來後還要吹風減少水分

吹乾枝葉

經過這樣的改進,向啟明的烘烤後的青花椒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顏色是青綠色,開口率達到98%以上。他把研究出來的烘烤技術無償傳授給農戶,農戶們的青花椒一斤能多賣2、3元,一畝地能增收7、8百塊錢。

2019年,跟著向啟明種青花椒的農戶已經有一萬多戶,新技術推廣面積增長到15萬畝。他牽頭成立了種植合作社,農戶們親切地把合作社叫「花椒幫」。如今,合作社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萬畝

向啟明不僅向農戶提供技術指導,還幫農戶聯繫經銷商、賣花椒。農戶們信任、感激向啟明,主動來買他的農資產品。向啟明一邊自己種青花椒,一邊銷售農資產品,2019年,他的公司年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

三、疫情時期賣花椒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江津區的青花椒銷售形勢比較嚴峻。作為合作社的領頭人,向啟明很著急。

為了順利把花椒賣出好價錢,向啟明想到一個辦法——他給合作社的社員統一發包裝袋,統一銷售。向啟明合作社的社員都是按照他的技術方案種植和加工花椒的,花椒的品質有保證,打出合作社的名號能讓經銷商買的放心,價格也不會太低。

向啟明還抽出時間在網上直播幫社員們賣花椒。7月中旬時,青花椒的採收工作已經快要結束,向啟明已經幫農戶賣出去2000多噸青花椒。

直播

【總結】向啟明出身農村,理解農民的需求,因此也願意把研究出來的技術傳遞給這些最需要的人,幫助他們種植、採收、銷售,帶動他們一起增收、致富。最終,他成了致富路上的先行者、前行路上的領頭人!

對於向啟明從小小青花椒上創造的財富,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金陽特普洛村:「青花椒+」套種模式助力致富奔康
    定產業特普洛村位於金陽縣城對面的山頂上,過去,該村是一個典型的以種養業為主的山區貧困村,這裡曾是一片貧瘠的土地,農民收入主要靠玉米等種植和勞務輸出,村域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現如今,隨處可見的青花椒、核桃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得從十年前說起。
  • 雙嗒版慈善範本 幫扶上萬種植戶脫貧致富
    他將樣品送給代理商、消費者和同行品鑑,都讚不絕口。隨後不久,何柏林再次回到了那片清香誘人的花椒園,一次性收購了一卡車青花椒。當地椒農數著現鈔,這才發現,他們結識了一名收購花椒的企業家,當地椒農的純樸與熱情,為清香四溢的先鋒青花椒,找到了一個好銷路。「油品看人品,有良心的人才做得出好油」。何柏林一直堅守做良心好油的初衷。在他看來,把好原料關,是生產出良心好油的關鍵。
  • 重慶彭水種植18萬畝油茶樹 結出脫貧「致富果」
    重慶彭水種植18萬畝油茶樹 結出脫貧「致富果」 2020-10-25 14:18:38 廖唯 攝   中新網重慶10月25日電 題:重慶彭水種植18萬畝油茶樹 結出脫貧「致富果」  作者 廖唯 羅永皓  寒露時節,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善感鄉石盆村4組建卡貧困戶董澤清家裡的油茶果熟了。
  • ...還搞產業扶貧 力爭2028年把酉陽打造成「中國生態青花椒之鄉」
    重慶和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理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青花椒產業,在打造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同時,還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2018年,和信公司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扶貧「成績單」。截至目前,酉陽縣有554戶貧困戶椒農種植青花椒6666.7畝,採收48.83萬斤,收入683.62萬元,其中,127戶510人基本達到走出貧困的標準。
  • 金陽:打造「中國青花椒第一縣」 - 創新與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
    市場拓展一馬當先  目前,金陽縣種植青花椒48.6萬畝,佔全國的48%-以上;正常年份產量235萬公片,佔全國青花椒產量的40%。金陽青花營銷上海、北京、新疆、重慶、貴州、河北、河南等地,每年青花椒上市季節,外商雲集、爭相購進,市場購銷兩旺,價格高出同類產品的40%左右,且產品供不應求,備受青睞。
  • 山清水秀綠動巴渝|一粒青花椒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在群雄紛爭的花椒市場上,重慶江津或許不以規模取勝,但憑藉其高品質的花椒產品,影響力足以躋身前列。2004年,江津被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小小的一粒花椒,成為了代表江津的重量級名片,推動著當地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四川中江縣黃鹿鎮: 小小花椒樹 結出致富果
    自趙勇初中畢業後,他便輾轉於青海等地務工。他學過廚師、修過公路、開過火 鍋店……儘管如此,返鄉創業帶動鄉親致富的初心不曾忘卻。「我始終記得自己是從五豐走出來的。哪怕在外小有成就,我始終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懷揣著這樣的信念, 2017年8月,趙勇毅然回到了家鄉。
  • 「三大利好」讓江津青花椒引領全國市場價格
    在紫荊村,像他這樣利用農閒時間新栽種花椒的農民還不少。村裡負責人說,近段時間全村新栽了800多畝花椒苗,預計今年全年新增花椒種植面積至少有1000畝。  江津現有50萬畝花椒種植基地。最近幾個月來,在江津區大幅擴大花椒種植面積的除了紫荊村還有不少村社,其中可有什麼原因?
  • 芯奢—走進青花椒的前世今生
    我是青翠欲滴的青花椒在古代被稱為〝蜀椒〞英文名叫〝Sichuan pepper〞說到「蜀椒」,很多人會想到四川,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現在我們講到〝蜀〞不單指四川,在古代蜀地包括現在的四川省、重慶、貴州、雲南與湖北西北部
  • 豐都社壇鎮龍門村花椒種植大戶何紹洪 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相鄰
    但我不這麼想,我覺得人活著總要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希望可以帶領村裡人一起走向致富路。」7月20日,社壇鎮龍門村花椒種植大戶何紹洪對記者說起了創業的原因。初到廣州,由於人生地不熟,何紹洪就到工地去做小工。雖然辛苦,但是這個工作不需要技術,只需要有力氣就行。那段時間,何紹洪總是最早起床、最晚回來。俗話說,付出總有回報。工地的貼磚師傅見何紹洪勤奮好學,幹活也認真,在工作間隙,將自己砌牆貼磚的技術教給了他。做學徒的那兩年,何紹洪吃了不少苦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年累月的堅持下,何紹洪的手藝日臻成熟,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 種下希望樹,長成致富林: 芭蕉村300畝青花椒熟了
    烘房裡,轟隆隆的機器響起來,一粒粒飽滿的青花椒「吐」出油亮的籽,散發出「麻人」的香氣。7月9日一大早,隆昌市雙鳳鎮芭蕉村5組脫貧戶程從寬就在村裡的花椒烘房裡忙碌起來,他端起一筐新鮮採摘的花椒,倒進了預烘烤桶中,又將烘烤好的花椒倒進篩子篩去籽。
  • 【中國故事】致富"領頭羊"林幫權 讓大涼山裡的"金元寶"發出該有的...
    雖然這兩個產品都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市場上知名度也高,但是一方面由於散戶零星種植,沒有科學、系統的種植生產經驗,另一方面受市場和收購商牽制,青花椒和白魔芋賣不出好價錢,金陽縣的群眾守著金元寶,卻一直過著苦日子。近兩年,在當地致富帶頭人林幫權的帶領下,金陽縣農戶開始系統科學種植白魔芋,建立加工廠,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靠它,通江39個鄉鎮又增一條致富路!
    貧困戶彭仕躍告訴記者 村裡剛開始發展青花椒產業他就報了名 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讓他對脫貧充滿了信心
  • 青花椒砂仁土豆核桃「四寶」上線
    本報訊(徐湘玲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馮琴)10月27日,由昆明市五華區委統戰部、五華區委宣傳部、五華區工商聯、五華區總工會、祿勸縣烏東德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小小花椒樹 致富大產業」公益扶貧助農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在五華區融媒體中心舉辦。
  • 平昌:粒粒青花椒 致富「金豆豆」
    預計2020年全縣青花椒種植30萬畝,屆時平昌將成為全省最大的青花椒種植基地。  短短兩年時間,平昌青花椒從無到有,再到做大做強,並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平昌青花椒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呢?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專訪。
  • 種植平菇走上致富路
    近日,在黔江區舟白街道路東社區4組通組路旁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裡,張維平一家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張維平家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平菇種植大戶,近些年種植平菇不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還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多番創業均失敗今年45歲的張維平在當地是一個出了名的搞搞神,在創業這條路上,他嘗試過行業有點多。
  • 從普通百姓到種植大戶 他是柑橘地裡走出的致富帶頭人!
    有這樣一個人,他積極發展產業,艱苦創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他從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發展成村裡的種植大戶,並帶動30餘戶檔卡戶脫貧致富,在當地傳為佳話。他就是麻慄坡縣楊萬鄉哪都村委會上哪都村小組的致富帶頭人——羅國文。隆冬時節,走進麻慄坡縣楊萬鄉哪都村委會上哪都村民小組,鬱鬱蔥蔥的果樹林遍布山野,一株株砂糖橘、沃柑苗綠意盎然,與遠處的山、雲和霧氣相互交融。
  • 中江青市鄉:農閒時節人不閒 青花椒變「搖錢樹」
    李和金是五豐村5組村民,在鄉、村幹部的動員及花椒種植大戶的帶動下,於2016年流轉土地200餘畝、承包荒山60餘畝,發展青花椒種植,「2017年3月,我將260餘畝地全部種上了青花椒。」李和金算了一筆帳,今年是青花椒的初產期,預計每畝可收700斤,產量能達90噸,收入可達100餘萬元。採摘工作從6月下旬開始,每天用工80餘人,目前發放村民工資15萬餘元。
  • 重慶人離不開的味道:新鮮青花椒,淋上一鍋熱油,「麻」就誕生了
    重慶這座魔幻的城市,有著獨特的山水地勢,朝天門、東水門、龍門浩、彈子石、江北嘴,不管你站在哪裡,都能欣賞到「兩江四岸」不一樣的風景。作為一個吃貨,要說最令人著迷的,遊品回鍋肉認為應該是重慶味道。重慶的小面、火鍋、酸辣粉 、江湖菜,是讓遊客陶醉其中,不願離開的最主要因素,也有人為了吃到這味道,一次又一次來到重慶。但其實,儘管許多人來到重慶,品嘗過重慶美食後,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重慶特別辣,吃了都受不了。
  • 芯奢給予「青花椒」全新定義!
    東漢,根據當時一位御醫提出藥食同源的理念,花椒開始用於烹飪,正式從野生到馴化栽培,慢慢的,花椒的用途廣為人知,在北魏時期,花椒得到了廣泛的推廣種植。漢代,椒房殿成為最高的皇后住所,《漢書.千秋傳》曰:「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芳也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