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是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寫的。它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追逐功名與財富,要懂得知足,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才能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
人要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人們需要達到的境界。
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大自在,是位高權重、追隨者眾,還是悠然自得、少奢寡求地享受每一天?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在漫長的官場生涯中,一時一刻都不曾忘記「廉潔」「清政」。最初在山東濟寧當「運河河道總督」時,便立下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7個大字——「人到無求品自高」,一針見血地道出無私無欲的崇高品德,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鞭策自己、激勵自己。後來任江蘇廉訪使時,他在官署大廳最顯眼的地方,掛出一幅自己親書的條幅,「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由此可以看出他念念不忘的「做官準則」,處處關心民情疾苦。
1838年,林則徐前往廣東查禁鴉片。無疑,在貪官們眼中,這是一個求之不得的肥差,不知會有多少白花花的銀子裝進私人腰包。也許正是如此,林則徐出發前,便向沿途所有州縣驛站發了正式通知,言明奉旨去穗禁菸,只帶僅有的幾名隨員,乘坐車、船、轎,一律自己掏錢付費,不得張羅迎接、操辦酒席。
到廣州後,儘管公務千頭萬緒忙得不可開交,林則徐還沒有忘記給夫人寫封家書,千叮嚀、萬囑咐:「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我是奉命唯謹,畢恭畢敬。夫人務囑二兒須千萬謹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和官府互相往來,更不可幹預地方事務。」家書發出後,林則徐面對官場的腐敗,風氣的汙邪,還是放心不下,提筆又語重心長地給在京翰林院任職的長子寫道:「吾兒年方三十,僥倖成務,何德何才,而能居此,唯有一言囑汝者,服官者應時時作歸計,勿貪利祿,戀權位,而一旦歸家,則又應時時作用計,勿兒女情長,勿荒棄學業,須磨礪自修,以為旦之為。」
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害,比山重,比海深,要徹底禁絕,談何容易。國內權貴的阻撓,朝臣的牽制,腐朽勢力的破壞,更有外國侵略者的大肆威脅、挑釁,實在是困難重重。但一心想著民族利益的林則徐堅定表示:「死生命也,成敗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為門牆辱!」
1839年6月3日,虎門海灘成了萬人矚目的地方。6月25日,多達200多萬斤的鴉片統統化為灰燼,一斤一兩沒有被偷走、流失。
這場鬥爭,揭開了近百年來反對外國侵略鬥爭的序幕,也是林則徐光輝一生的生動寫照。官場40載,行跡踏遍14省,統兵40萬,到頭來仍兩袖清風,一貧如洗,實在令人可欽、可佩!
所有這些,正如他故居廳堂懸掛的那幅親筆所書的格言所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淡泊名利、無欲則剛,是無求的最高境界。那種碌碌無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庸人的哲學。在面對名利和低級趣味的生活時,我們要無所求;對待事業和人生,卻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
世界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不能結果的花更加美麗,比如玫瑰,又比如鬱金香,它們在陽光下開放,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純粹只是為了快樂,這就夠了,快樂本身就是成功。
人也像花一樣,有一種人能結果,成就一番事業,而有一種人不能結果,一生沒有什麼建樹,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才會發現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總是太過於狹窄,把名譽、金錢、地位和世俗所認可的一切當成了成功。
孟子說過:「養心莫善於寡慾。」寡慾即是少有索取、不過度追求虛無的東西,尊重萬事萬物的自然發展,自然也會有同等的回饋。人的一生只要做到無欲無求,必然可以安然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幾十年的美好時光。
當然,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未必完全做得到「無欲無求」。有求與無求本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能否正確對待有求與無求,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的高尚和低下。品德高尚的人,名利上無所求,事業上卻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品德低下的人,看重的是名利地位,追求的是個人利益,一旦滿足不了個人私慾,工作上就怨天尤人,不思進取。
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超然物外,像白玉蘭那樣,卓爾不群,纖塵不染,帶著某種孤傲與矜持,超然於世俗之上。所以,只要我們一生都在腳踏實地去幹事,即使創造不出什麼輝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追求的快樂,也能「得魚固可喜,無魚亦欣然」,人生載不動太多的煩惱和憂愁!唯有內心泰然、坦然,才能無往而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