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2020-12-17 孝親尊師佛學

今天我就先來解讀一下大家的留言吧,再給大家做個解答,畢竟自己一家之言,有時候難免會有失"中庸之道",多聽聽大家意見,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

首先我先貼出來兩個意見相反的留言:

為學日益是因,為道日損是果。只要為學日益了,必然為道日損,這種可能性也存在。鄙人有幸拜讀老莊三年,老莊列都讀過很多遍。發現裡面很多觀點都是反對學習後天知識的。所以我粗淺的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過程如果是對立關係,就更好的解釋了老子的『』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專氣致守能嬰兒乎?絕學無憂『』這些語句。因為嬰兒本就是最接近道的,而我們對後天知識的學習恰恰是失道而後又修道妄想得道的顛倒表現。以上僅個人一點粗鄙的觀點,說的不好請見諒。..

沒有智慧,不可尊聖,人類教育學習是必須的,學習知識,提高認知,開闊視野,學習的是前人的經驗,吸取人類文明之精華。曾經的聖人言,不是用來學習的最終標準,應當體悟那種層,感受那種境界,使自身開悟。當下國家推行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育人,道德鑄心,讓每一個人都能醒覺智慧,擁有智慧。感謝您,願您幸福健康快樂。

我要感謝他們兩個,能在我講《禮記》的時候,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而我自己也只是學習者,根但大家願意和我交流,還是表示表示感謝。先看上段的作者,根據《道德經》說出了不能學習。下段落又說,必須學習知識,才可以。

首先我的態度是不偏不倚的,要不這幾天中庸之道不就白學了嘛。要想理解好大家存在的困惑,我也用我的一家之言來解答,有不正確之處,希望大家能指正。

我們先從《禮記·大學》看原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接著我還是從《傳習錄》裡面摘抄一段,看王陽明先生是怎麼理解的。"格物"是《大學》確切的下手處,從頭到尾,從入門學習到成為聖人,也只是這個功夫而已,並不只是入門的功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為了修身。格物是人們所用的功夫中,可以看見的地方。所以,格物就是格除心中的物慾,格除意念中的物慾,格除認識中的物慾。正心也就是端正物慾的心。誠意,就是使物慾的心做到虔誠。致知,就是尋求達到對心中物慾的真正認識。這哪有內外彼此的分別呢?"

《禮記·大學》其實就已經很好的解答了大家意見,在我理解,人家就告訴我們,不管學習知識還是修養自身,基礎還是要打好,最基本之處"格物致知",就是不能有私慾,也就是為名,為利的思想。比如我們工作的時候,在生活中,怎麼做到去除私慾,很簡單,先從家人,身邊人開始。也就是做一件事時要想著,我做這件事,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是為了家人,為了我工作能夠幫助到的人。把為自己的心,去為別人著想,那麼,自己的心態也就不一樣,做事的方法也就不一樣,別人也就能得到實惠,自己也能得到相應的酬賞。所以,有時候別人會說我這個方法會唯心主義,我想說,沒有好處的事,我怎麼會去堅持,還呼籲大家一起去這樣做。為了別人,也就是為了自己,是只有在實行了,才會有體會的。

有道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與大家共勉。

相關焦點

  • 俗語中的大智慧: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原文】「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一一清·陳伯崖【俗語解讀】「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俗語取自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作的上面這幅對聯。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生活境界,一種良好的心態。人人都希望快樂,都追求幸福,其實簡簡單單就是快樂,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切勿貪心,要有節制,適可而止。無求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也只有做到無求,才能知足心常愜,才會逍遙快樂!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弘一法師《格言別錄》2、寡慾故靜,有主則虛。「寡慾」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講的「清心」是一個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種超凡脫俗的意味,世俗人難以做到,「寡慾」卻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欲望太多。
  •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
    從友人發的微信圖片說開去,「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此人生退休養心之法也,其中道理參半。青壯年皆不宜用此法,人生應順應自然規律變化,到什麼時候明白什麼道理。青少年如朝陽,如太陽初升,應蒸蒸日上。
  •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愚以為此句話對於立志於學術與藝術上追求的人,猶如水面上的一層油光,亮而光鮮。由此及彼,不談學術,因為有點對書法痴情愛好,權當說一下對藝術的刺激和感受吧。
  • 父親一上聯:「事能知足心常愜」,7歲神童一下聯,經典至極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中華文化獨特的言語藝術瑰寶,它誕生於五代十國,至今上千年的歷史,講究的是對偶、平仄、意境,從北宋開始,歷經多朝,均受到了世人的器重,不管是居廟堂之高的達官顯貴,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平民百姓,無不對對聯有著特殊的情感,將其視為茶餘飯後一道豐盛的佐餐。
  •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周恩來家的家訓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一周恩來家的家訓,懸掛在周恩來祖居旁故居裡的小堂前。周家家訓是於1998年陳列於此的。由於這兩句周家家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又蘊含正氣和清廉之風,且十分易記,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周恩來紀念館裡還陳列了周恩來親自製定的十條家規,這十條家規更寄寓著周恩來總理的高尚品格。這十條家規是:1.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出差順路時看看。
  • 「人到無求品自高」與「人到品高自無求」
    「人到無求品自高」,乃婦孺皆知勵志教化金句,也是各式「心靈雞湯」常用洗腦「迷魂藥」。此語本出自紀曉嵐先師陳伯崖所撰一聯,原文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悲催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不過是空想「烏託邦」罷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倒是「人到無求品也低」。
  • 醒世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樂, 人到無求品自高。請君檢點眼前人, 一年幾度埋荒草。荒草高低新舊墳, 可憐寒食無人掃。人生光陰既不多, 勞心苦算意若何。充飢不過三餐飯, 覆體能穿幾匹羅?可惜富翁無腳費, 不能搬運到黃泉。萬事自然莫強求, 何須昧心用機謀。飽餐三飯應知足, 得一順風便可收。生了了生何時了, 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身看後頭。
  • 悅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是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寫的。它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追逐功名與財富,要懂得知足,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才能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人們需要達到的境界。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大自在,是位高權重、追隨者眾,還是悠然自得、少奢寡求地享受每一天?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 人到無求品自高-不等於放縱自己,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這樣的「無欲無求」是真的無求嗎?2、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文學家紀曉嵐的老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 古代著名的經典對聯,讓人愛不釋手!
    雲水襟懷,稱讚人的胸懷風度如行雲流水之浩瀚廣大。二、蕩思八荒;遊神萬古。八荒也叫八方,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後泛指周圍、各地。意思是飄蕩的思緒經過四面八方,遊歷的神仙經由萬代。三、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間豈不是神仙。
  • 「人到無求品自高」
    追求錢財的人,陰錢財積累不多,而憂愁,貪心永不滿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職位不高,而暗自悲傷。迷戀權勢的人,特別喜歡社會動蕩以便從中擴大自己的權勢。這些人都被外物所困,把名利看得過重,以至於失去了自我。其實只有當一個人遠離名利的困擾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很重要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楊絳先生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和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高興的?」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難道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嗎?」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裡只剩下蘇格拉底一個人,但他仍然很快樂。那人又問:「現在的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還有什麼好高興的?」
  •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無求,才可以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人到無求品自高,人沒有欲望了,品德也就自然高尚了。我們經常聽說的一段把人分為三等的話: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孔子這裡的剛就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看歷史上,我們經常讀到很多忠臣良將就是剛正不阿,寧直不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比如屈原、嶽飛、文天祥、海瑞等等!這時就有人對孔子說了,有呀!您的弟子申棖不就是嗎?
  • 都說「人若無求品自高」,可在這物慾橫流的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人生百年都在醉,不過三萬六千場」意思是說,人就算是能活一百年,並且每天都把酒當歌的醉倒,也只不過三萬六千次而已。形容人生短暫,要珍惜光陰,好好快樂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天。那麼如何去享受這珍貴短暫的一生呢?一個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