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先來解讀一下大家的留言吧,再給大家做個解答,畢竟自己一家之言,有時候難免會有失"中庸之道",多聽聽大家意見,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
首先我先貼出來兩個意見相反的留言:
為學日益是因,為道日損是果。只要為學日益了,必然為道日損,這種可能性也存在。鄙人有幸拜讀老莊三年,老莊列都讀過很多遍。發現裡面很多觀點都是反對學習後天知識的。所以我粗淺的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過程如果是對立關係,就更好的解釋了老子的『』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專氣致守能嬰兒乎?絕學無憂『』這些語句。因為嬰兒本就是最接近道的,而我們對後天知識的學習恰恰是失道而後又修道妄想得道的顛倒表現。以上僅個人一點粗鄙的觀點,說的不好請見諒。..
沒有智慧,不可尊聖,人類教育學習是必須的,學習知識,提高認知,開闊視野,學習的是前人的經驗,吸取人類文明之精華。曾經的聖人言,不是用來學習的最終標準,應當體悟那種層,感受那種境界,使自身開悟。當下國家推行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育人,道德鑄心,讓每一個人都能醒覺智慧,擁有智慧。感謝您,願您幸福健康快樂。
我要感謝他們兩個,能在我講《禮記》的時候,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而我自己也只是學習者,根但大家願意和我交流,還是表示表示感謝。先看上段的作者,根據《道德經》說出了不能學習。下段落又說,必須學習知識,才可以。
首先我的態度是不偏不倚的,要不這幾天中庸之道不就白學了嘛。要想理解好大家存在的困惑,我也用我的一家之言來解答,有不正確之處,希望大家能指正。
我們先從《禮記·大學》看原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接著我還是從《傳習錄》裡面摘抄一段,看王陽明先生是怎麼理解的。"格物"是《大學》確切的下手處,從頭到尾,從入門學習到成為聖人,也只是這個功夫而已,並不只是入門的功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為了修身。格物是人們所用的功夫中,可以看見的地方。所以,格物就是格除心中的物慾,格除意念中的物慾,格除認識中的物慾。正心也就是端正物慾的心。誠意,就是使物慾的心做到虔誠。致知,就是尋求達到對心中物慾的真正認識。這哪有內外彼此的分別呢?"
《禮記·大學》其實就已經很好的解答了大家意見,在我理解,人家就告訴我們,不管學習知識還是修養自身,基礎還是要打好,最基本之處"格物致知",就是不能有私慾,也就是為名,為利的思想。比如我們工作的時候,在生活中,怎麼做到去除私慾,很簡單,先從家人,身邊人開始。也就是做一件事時要想著,我做這件事,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是為了家人,為了我工作能夠幫助到的人。把為自己的心,去為別人著想,那麼,自己的心態也就不一樣,做事的方法也就不一樣,別人也就能得到實惠,自己也能得到相應的酬賞。所以,有時候別人會說我這個方法會唯心主義,我想說,沒有好處的事,我怎麼會去堅持,還呼籲大家一起去這樣做。為了別人,也就是為了自己,是只有在實行了,才會有體會的。
有道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