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中華文化獨特的言語藝術瑰寶,它誕生於五代十國,至今上千年的歷史,講究的是對偶、平仄、意境,從北宋開始,歷經多朝,均受到了世人的器重,不管是居廟堂之高的達官顯貴,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平民百姓,無不對對聯有著特殊的情感,將其視為茶餘飯後一道豐盛的佐餐。
明朝成化年間,湖南郴州有一小孩,名為何孟春,自幼聰慧,才思敏捷,小小年紀便善於吟詩作對,可謂是信手拈來,在當地被人們譽為「神童」,孟父更是誇其為「千裡駒」,將來必定前途不可限量,平日裡對他的教育一絲一毫都不敢放鬆。
何孟春的父親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讀書人,平日裡他常和一些文人墨客對酒當歌,吟詩作賦,而每每總是喜歡將何孟春帶在身邊,聰慧的何孟春在這樣濃厚的文學氣息的薰陶下,逐漸掌握了許多的知識和技巧,乃至到了後來,那些讀書人出對聯,何孟春總能隨口應對,令他們大為欽佩,紛紛誇其「孺子可教也」。
在何孟春7歲的一天,孟父與幾個好友相約,在家中飲酒敘舊,幾杯酒下肚後,孟父提議對對子,以解無趣,朋友聽後,欣然同意,孟父沉思了片刻,想起了這些年自己的生活,吃喝不愁,妻賢子慧,此刻,心中已然很滿足,不敢再奢望其他的恩賜了。當即,吟出了一上聯
上聯:事能知足心常愜
孟父將自己的一切融入聯中,也表達了滿足的心思,有種現代人的小確幸之感,意思是說,所有的事情都順順噹噹,自己此刻心裡感到很滿足,也唯有心懷感恩,才能時刻感到輕鬆,愜意。此上聯一出,那朋友聽後久久不能應對,氣氛顯得有些尷尬,這時候,一旁的小孟春卻眼疾手快,隨口接上了一下聯
下聯:人到無求品自高
小孟春這下聯,堪稱應對經典,與上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無欲無求,到了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境界時,那麼,這個人的品行一定是非常的高,古人所說的「無欲則剛」,意思便是如此。此言一出,頓時令孟父的朋友驚奇不已,將其抱置膝上,不停的稱讚道:「小小年紀,才思不凡,真乃神童也」。
何孟春長大後,也沒有辜負父親和眾人的期望,他在弘治六年中得進士,正式步入仕途,先後擔任了員外郎、郎中、河南參政、太僕少卿、都察院副都御史、雲南巡撫、兵部侍郎、吏部尚書等職,他在任期間,為人正派公正、為官廉潔奉公,一生勤勤懇懇,為朝廷和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