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拉片村:「3335」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0-12-27 金臺資訊

近年來,荔波縣拉片村結合村情實際註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定資源資產972.35萬元,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做文章、找出路,創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盤活「三資」,做活「五變」),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探索「黨建 旅遊 文化扶貧」的發展模式,「村社合一」工作得到有力推動,村集體經濟迅猛發展,年收入突破100萬元,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鑑有啟示意義的新路子。

用活「三人」配強人才隊伍

精挑「當家人」。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精挑「當家人」,通過組織推薦、個人自薦和群眾舉薦,經法定程序把一批「懂產業、會經營、善管理」的能人選入村「兩委」和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當家人」,著力提升村「兩委」和股份經濟合作社業務能力水平,拉片村黨支部書記(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理均為組織選派的產業發展以及項目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青年幹部。配強「駐村人」。依託村裡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將鄉村旅遊作為支柱產業,縣、鄉兩級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員,從縣人大選派熟悉拉片村情和瑤族文化的科級領導作為脫貧攻堅隊長,從縣文旅局選派12名幹部作為駐村隊員,幫助村「兩委」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理清發展思路,謀定發展布局。育強「帶頭人」。搭建扶貧車間、創業地基等創業平臺,引導、鼓勵和扶持農村知識青年、農民工及鄉賢人士返鄉創業帶富。採取「村合作社 協會」的傳幫帶以及組織實訓等方式,培育陀螺協會、服飾協會、鬥鳥協會、扶貧車間、種養殖能手等創業帶富人員共40餘名。

健全「三制」規範運營管理

健全運行管理機制。通過支部領辦股份經濟合作社,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選優配強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會、監事會,依法選舉產生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總經理,不斷規範完善村級管理機制。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實施合作社純利潤的5%作為村兩委及合作社管理人員績效獎金,剩餘部分70%用於股東分紅,20%作為合作社公積金(滾動發展資金),5%作為村集體公益事業基金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發展成效直接同村支兩委、經營管理人員、社員的利益掛鈎,提高其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民主監督機制。實行民主決策制度和獨立財務管理,聘請專業財務人員進行財務管理,同時合作社監事會、村委監督委員會、民生監督員加強對合作社運行情況和財務管理的監督,定期將各項經濟往來、費用開支、資產負債、債權債務、財務計劃、承包合同、分配方案等向社員進行公示公開,自覺接受監督,保障社員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盤活「三資」激活發展動能

盤活優勢資源。依託瑤山獨特的白褲瑤民族文化資源,採取民族文化資源入股和勞務輸出方式,組織群眾在瑤山古寨景區務工,從事導遊解說、文藝表演、農家場景展示、保潔、安保等工作,在豐富瑤山古寨旅遊業態、規範景區運營的同時,又能解決群眾就近就業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瑤山古寨公司每年將門票收入的10%(約10萬元)分紅給合作社。通過勞務派遣140名群眾在瑤山古寨景區工作,合作社年收入約5萬元。盤活閒置資產。將閒置的村辦公房、空置商鋪、產業基地、集體土地等集體資產進行盤活,通過資產入股,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餘萬元。盤活扶持資金。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和爭取項目資金,統籌扶持資金928萬餘元,採取資金入股分紅模式,扶持帶富能人和產業龍頭企業,著重發展做大旅遊產業和民族旅遊商品開發,在夯實旅遊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每年通過資金入股分紅收益69萬餘元。

做活「五變」引領多元發展

村落變景區。以民族文化為重點,村「兩委」及合作社向上積極對接、向下靠前服務,配合瑤山古寨景區提質擴容項目實施,對拉片古寨傳統村落風貌進行修復和提升,完善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將傳統村落改造升級為旅遊景區,2020年5月成功將瑤山古寨打造成為國家4A級景區,使民族文化旅遊成為拉片村主導產業。技藝變技能。開展猴鼓舞、陀螺、瑤繡、粘膏染、瑤陶等非遺文化培訓,做好瑤族非遺文化傳承,同時創建扶貧車間、陀螺協會、服飾協會等平臺,暢通民族手工藝品產銷對接,使群眾技藝變技能,擴寬群眾就業渠道。通過「合作社 協會 群眾」模式,建成瑤繡、陀螺、陶藝等扶貧車間24間,直接解決群眾就業130人。民房變客房。採取「合作社 公司 農戶」「合作社 能人 農戶」的模式,將13棟農戶老舊樓房流轉改造成民俗客棧,讓13戶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搭上「旅遊車」,吃上「旅遊飯 」。群眾變演員。圍繞瑤族文化和旅遊景區開發,打造瑤族文化寫生基地,吸引高校藝術師生及繪畫愛好者採風寫生,與70餘所高校達成合作協議,80餘批次師生2萬餘人到村裡寫生,直接提供穩定就業18人,30餘名群眾在瑤山古寨景區從事農家場景工作,組建瑤族文藝表演隊3支80餘人在景區進行民族實景演繹,聘用瑤族群眾擔任模特300餘人次,人均增收3000餘元。產品變商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訂單旅遊商品,引導和激勵群眾從事農特產品、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和創意手工藝品開發,450餘戶600餘名群眾在景區、扶貧車間、寫生部落發展農特產品、手工藝品加工和銷售,推動農家產品變商品,滿足遊客需求,實現增收致富。(文/圖 李宣博)

相關焦點

  • 象州縣水晶鄉巧創「四大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共圓同步小康夢
    象州縣水晶鄉巧創「四大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共圓同步小康夢 2020-12-07 2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永春湖洋鎮「五種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永春縣湖洋鎮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科學謀劃,育強村財增長後勁,助力黨建與脫貧攻堅「融合互促、雙推雙進」。激活內力,「智力引擎」強基礎建立「鎮級統籌-村級謀劃-黨員助力+定期督導」的「3+1」發展體系,湖洋鎮通過一線實地調研、村集體經濟座談會、動態進度臺帳等形式,及時掌握增收情況,破解發展難題,2020年先後召開座談調研會議6次,謀劃項目21個,幫扶解決問題15個。
  • 政策扶持,模式帶動!黎川鋪就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壯大路
    135萬建設廠房,出租給村裡的洋芋粉絲廠和葛根廠,其租金成為村集體經濟的一項收入,加之特色產業發展,該村年收入預計達20萬元以上,這也是黎川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生動模式。今年以來,我縣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去年「發展烤菸、土地流轉、盤活資產、村企合作、整合資金」等5種發展模式的基礎上,著力推廣旅遊產業帶動、強村富村帶動、龍頭企業帶動三大模式,為全縣108個村鋪就了集體經濟穩步發展壯大之路。至今,我縣所有村年收入均超過5萬元。
  • 乾縣城關街道優化發展模式壯大集體經濟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記者 李小剛)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乾縣城關街道黨工委按照「因村制宜,優化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一批示範村,壯大一批薄弱村,消除一批空殼村」的工作思路,著力增強農村組織造血功能,想方設法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為推動全面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提供堅強保障。項目扶持增益模式。
  •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創新產業「聯創」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與村級集體經濟相互促進發展,一方面強化村黨組織功能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保障,是黨執政的「終端」,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工作的領導核心,只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才能更好的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 貴在堅持——開陽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觀察
    繼去年在貴陽市率先全面摘掉村級集體經濟「空殼帽」之後,今年,開陽縣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又傳捷報——  截至6月底,開陽全縣108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中,4萬元—5萬元的村12個;5萬元—10萬元的村37個;10萬元—50萬元的村43個;50萬元—100萬元的村6個;100萬元—500萬元的村5個;500萬元—1000萬元的村1個;1000萬元以上的村4個
  • 富順縣李橋鎮腰塘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以產富民!
    日前,富順縣李橋鎮腰塘村村民鄒興富從村裡領到了今年的村集體經濟分紅,一家三口共4350元。拿著厚厚的一摞錢,鄒興富臉上笑開了花。鄒興富是腰塘村的脫貧戶,和弟弟鄒興明一樣,鄒興富也在村裡的集體經濟產業園務工。
  • 臨澤板橋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
    通訊員 王生龍今年以來,臨澤縣板橋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硬指標,通過「黨建+農旅融合推動、能人帶動、產業驅動」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了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黎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本報黎川訊(記者陳青峰 通訊員吳細蘭)黎川縣荷源鄉陳家村將30畝村集體山場出租給石場,每年收取10萬元租金;同時,把村裡的閒置土地流轉給五圓科農公司,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20萬元。近年來,該縣通過盤活閒置資產、發展特色經濟等各種措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 昌黎縣「四曲連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今年以來,昌黎縣卯足力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四曲連彈」為重要路徑和抓手,奏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聲音」。 摸清家底,彈好「前奏曲」。將摸清底數、掌握實情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對全縣418個村逐一進行摸排,依據集體經濟規模建立3本臺帳,分別為1萬元以下村43個、1萬元到5萬元村190個、5萬元以上村185個。
  • 萬全三裡莊村盤活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萬全區舊堡鄉三裡莊村立足實際想辦法,創新思路謀發展,用新方法盤活老資源,使得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取得突破。    改革機井管理與發包。為徹底改變這種情況,村黨總支及時調整措施, 承包期限變長期為短期, 一期3年, 期隨屆走。同時, 參照當地農村土地出租價格,採取競標形式進行承包, 並且承包價會逐年隨著土地租賃價格的上漲適當調整, 保證了有限的集體機動地的最大收益。    提高群眾維護集體事業自覺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全體黨員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 【脫貧攻堅】梅州蕉嶺縣南磜鎮嶺背村發展甘蔗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脫貧攻堅】梅州蕉嶺縣南磜鎮嶺背村發展甘蔗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2020-12-21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水村種植中藥材壯大集體經濟
    2019年06月03日 07:02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戴雨君 編輯:陸權香 平水村種植中藥材壯大集體經濟
  • 自治區林業局到妙皇鄉調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
    自治區林業局到妙皇鄉調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 2020-12-11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儀隴縣召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現場推進會
    7月9日,我縣組織74名鎮村幹部深入學習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先進經驗,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注入新的力量。2019年10月,觀紫鎮長虹村利用中省市縣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100萬元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30萬元,因地制宜,建成了澳洲水龍蝦育苗基地。
  • 貴港市港南區:種植芋頭發展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鄭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發展路子。2019年,該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租賃土地25畝,引進專業種養合作社發展百香果種植與銷售,當年獲利4萬元。小試成功後,為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更進一步,今年申請到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將該村沙塘大嶺及周邊120畝旱地通過租賃的形式集中,進行統一規劃和布局,採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現代化經營模式,引進黃金百香果、荔浦芋種植,並安排村中貧困戶在基地日常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 丁莊鎮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
    □通訊員張明陽鄭文武報導德州新聞網訊 今年以來,丁莊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立足鎮情村情,瞄準短板,精準發力,搭平臺挖潛力激動力,堅持「因地制宜、一村多策、強弱聯合、抱團發展」的思路,把藉助外力與激發內力有機結合,鎮村聯動、多輪驅動、形成合力,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快速高質發展。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壯大集體經濟的思考
    各地各村由於資源狀況、外部環境、幹部思想解放程度、地理位置等情況不同,壯大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在舊村改造、「空心村」,針對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養老需求,探索「集體+養老」模式,利用集體用地或閒置的村辦公用房、校舍等場所,發展養老事業。在城郊接合部、中心鎮村,探索「集體+物業」模式,大力發展物業經濟,鼓勵村集體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對閒置的村辦公用房、校舍、舊廠房等場所,進行更新改造出租,提高存量資產利用率,增加村集體資本經營收益。
  • 巴東茶店子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該合作社按照每個大棚200元的標準,全年上交村集體1.2萬元,作為村集體收入。阡山村與鎮內規模企業巴東縣興華石料有限公司籤訂合同,每年給該村5000元服務費;本縣生意人許配英租賃該村三組荒山250畝,開發?..
  • 攀枝花市「四個一批」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建立市、縣、鄉三級集體經濟項目庫,制定項目計劃書,按照每村1~2個動態管理、常態儲備一批成熟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整合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文化旅遊等資源,重點向項目較好的村傾斜。對全市230個行政村全覆蓋摸排,弄清集體經濟「空殼村」資源類型、資產規模、產業發展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