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鱗病又稱鱗立病、松鱗病和松球病等。該病主要危害鯉、鯽、金魚,草魚,鰱有時也會患此病,從較大的魚種至親魚均可受害。
【病原】最早報導為水型點狀假單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該菌短杆狀,近圓形,單個排列,有動力,無芽孢,革蘭氏陰性菌。據近年來的報導,北方養殖鯉患豎鱗病中分離到豚鼠氣單胞菌(A.caviae)和嗜水氣單胞菌(A .hydrophila),國外有人認為該病由氣單胞菌或其他類似感染引起,也有人認為是淋巴回流障礙引起的循環系統疾病。
【流行特點】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和四川等養魚地區常有發生,主要流行於靜水養魚池和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流水養魚池中較少發生。該病主要發生在春季,水溫17-22℃,有時在越冬後期也有發生。當水質汙濁、魚體受傷時經皮膚感染。
【症狀與病理】病魚離群獨遊,遊動緩慢無力,身體失去平衡,身體倒轉,腹部向上,浮於水面。疾病早期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的鱗片豎立,向外張開像松球,而基部的鱗囊水腫,內部積聚著半透明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嚴重時全身鱗片豎立,鱗囊內積有含血的滲出液,用手指輕壓鱗片,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病魚常伴有鰭基、皮膚輕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腹水。
病魚貧血,鰓、肝,脾和腎的顏色均變淡,鰓蓋內表皮充血。皮膚、鰓、肝、脾,腎和腸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變。
【診斷】(1)初步診斷 根據其症狀,如鱗片豎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鱗囊內有液體,輕壓鱗片可噴射出滲出液等,可作出初步判斷;鏡檢鱗囊內的滲出液,見有大量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桿菌可作進一步診斷。
(2)實驗室診斷 可對發病魚鯉鱗囊進行細菌分離、鑑定,作出實驗室診斷
(3)鑑別診斷 魚波豆蟲大量寄生在鯉鱗囊內時,也可引起豎鱗症狀,鏡檢鱗囊內滲出液有無蟲體或細菌,可作出鑑別性診斷;另金魚發生疑似豎鱗病時,要注意與正常珍珠鱗相區別:珍珠鱗金魚的鱗片上有石灰質沉著,有光澤,給人以美的感覺;患豎病的病魚鱗片無光澤,病魚通常沉在水底或身體失去平衡。可結合魚的運動特點綜合判斷。
【防治】
(1)預防措施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儘量避免魚體受傷。
發病初期加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用3%食鹽水浸泡病魚10-15mn;或用2%食鹽和3%小蘇打混合液浸泡10min;或用搗爛的大蒜250g加人50kg水,多次浸泡病魚。
(2)治療方法
使用中草藥進行治療,可選用青板、黃柏散等中草藥治療,用法用量按使用說明進行。
使用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每千克魚體重每日2次、每次拌餌投餵複方磺胺二甲嘧啶鈉粉(規格為250g:磺二甲嘧啶10g+甲氧苄啶2g)1.5g,連用6d:或選用國家規定的其他水產養殖用抗菌藥物,如煙酸諾氟沙星預混劑,但必須對症、對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