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筆下,京都是一座充滿了濃鬱魅力的風情古都。這裡有他魂牽夢繞的自然風光,也有他深深沉迷的歷史古蹟,是他精神創作的烏託邦樂園。
正是出於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追尋,川端康成才創造出了以京都文化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古都》,這篇詳細描繪了日本風景名勝和探討人性、文化習俗的小說一經面世,就以傳統細膩之美轟動世界文壇,是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而這座哺育了川端康成成長的搖籃城市也自然而然成為眾人追捧的新興景點,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城市。
不過,當遊客興衝衝的跋山涉水慕名前來時,也常常會犯迷糊,為什麼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典型日本城市竟然和中國的古城如此想像,它們之間是否有什麼淵源故事?
有,當然有。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唐宋建築看日本 明朝建築看韓國 清朝建築看中國 」。從這句話中,不難發現日本和大唐之間至少在建築上還是有著很深遠的連接的。
公元7世紀前後,在李世民和李隆基兩大君王的治理下,唐朝開啟了盛世之年,一度成為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中心。基於對唐朝的崇敬和仰慕,日本派了大批的遣唐使臣千裡迢迢來到大唐,學習先進的文學、藝術和法律制度等。最終,他們不僅學習了唐朝的文化禮俗,甚至還以長安和洛陽為藍本,將「唐朝古都」搬回日本,複製建造了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因此,今天我們才能在京都看到許多具有大唐特色的寺廟和神社,這也是唐朝建築最集中的景點之一。當初修建之時,平安京在整體規劃和布局上,完全仿照了長安的格局來修建。根據地勢情況,平安京被劃分為城北和城南,城北為皇城和宮城;城南則為外郭城,而外郭城又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為洛陽(左京),西側為長安(右京)。
不過在後續的發展的過程中,西側(長安)因為地勢低洼潮溼逐漸被廢棄,人口便遷移到了地勢更高的東側(洛陽)。因此,如今的京都更具洛陽古城的風韻,日本人也喜歡用「洛陽」「洛城」或者「洛都」來稱呼京都。
毫不誇張的說,日本人對唐朝文化的崇敬之情都體現在這些建築上,而保留至今的京都古建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因此,也才有了那句「唐宋文化看日本」的俗語。
當然,京都除了具有唐宋風情的廟宇神社和數不清的名勝古蹟外,「藝伎」這種最具日本特色的時代產物,也是京都頗有代表性的文化。在京都的花街,時常能看到穿著華麗服飾,臉塗得煞白的藝伎。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的藝伎起初全部都是男性,他們遊走在京町界外,主要在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主,後來才被女性取代,並一直延續至今。
藝伎是職業期很短的艱苦職業。一般來說,她們的黃金期只有10年,一個孩子從10歲入行,需要在5年內完成從文化、禮儀、語言、詩書、琴瑟、鞠躬等課程,學成後下海,要先當「舞子」才能轉為藝伎,而從陪襯藝伎成為有名藝伎也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一個年輕藝伎的花期最多只有十年左右,而過了30歲之後,她們就只能引退或者做年輕藝伎的陪襯。
為了能在短暫的花期內提升身價,一些藝伎甚至還會週遊世界,拓寬眼界,全方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談話藝術。因此,很多日本公司在遭遇緊急公關或需要招攬生意時,往往也會一擲千金邀請藝伎前來協助,這些年輕貌美的藝伎不但能運用自己如雲春風的談話藝術化解危機,甚至還能給公司帶來好運。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本的藝伎行業也進入了蕭條期。據估計,目前整個京都的藝伎僅200人左右,而在18世紀的鼎盛時期,京都的從藝人員就多達幾萬人。而現在,想要見到一名頂級的藝伎,還需要熟人或者名士引薦。
當然,藝伎行業的蕭條除了受經濟影響外,也和女性思想覺悟有關。在全球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時代背景下,這種以取悅男性為主的服務業自然會受到打壓,衰退成夕陽行業。
但是不管怎麼說,藝伎行業始終是日本文化中最特殊的一環。為了推動藝伎界的發展,京都也推出了藝伎養老金,企圖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這一行,保留傳統的日本文化。但是在大環境的浪潮下,藝伎行業還是敵不過時代的腳步。如今,那種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藝伎形象,也只能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逐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