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大內高速公路項目土建二工區一段長約0.9公裡的路基段通過交工驗收,這是這條從重慶大足區連接四川內江市的高速公路首段完成驗收的路基段。
「現在從大足開往內江要一個多小時,每周回一次家,大內高速全線貫通後,全程只要30分鐘,每天下班都能開車回去。」家住內江的張先生,已經來大足工作了三四年,在他看來,回家時長的不斷縮短,就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程的最好見證。
他口中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今年在川渝兩地刷屏的一個「熱詞」,今年初,中央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增長極。
春江水暖鴨先知。位於川渝交界的大足能明顯感知到這股「熱力」。近一年來,成渝地區「雙城記」部分搭臺唱戲工作在大足等地緊鑼密鼓地開展。
今年兩會期間,大足區委書記於會文表示,大足要爭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以往成渝兩個極核城市的「邊沿」,正逐漸成為成渝地區合作的「前沿」。
通達的交通讓大足逐漸融入成渝地區一小時「朋友圈」。新華網發(羅國家 攝)
打通「斷頭路」
從「蜀道難」到「川渝通」
這幾天,大足市民又收到一個喜訊。
11月30日,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重慶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及成渝中線高鐵建設推進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成渝中線高鐵將力爭年底前開工建設,該高鐵線路全長約292公裡,在重慶境內經過大足、銅梁、科學城後引入重慶北站。開通後,成渝兩地將邁入一小時高鐵經濟圈。
一小時「朋友圈」加速形成,讓成渝兩地橫向聯繫加強,便捷了渝西川東各城市往來。這意味著大足將日益成為推進川渝協作重要的「窗口」和「門戶」。
大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大足還將依託成渝中線高鐵、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成渝鐵路擴能改造及成渝高速八車道提質改造,打通貫穿大足中部、南部的成渝之間最便捷的綜合交通走廊,實現「融入主城、對接成都」。
不只要暢通「大動脈」,還要打通「斷頭路」。
大足和內江地緣相近、人文相親,但由於地處省界,一些斷頭路成為了影響居民出行的「攔路虎」。
「要唱好『雙城記』,首先要打好交通牌。」此前,於會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要加快成渝兩地的路網建設以及縣級道路和斷頭路的連通,真正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實現川渝通。在大足的構想裡,大足要「持續推進『雙廊、六向、一軸』交通網建設,打造渝西川東區域交通樞紐中心」。
在以「六向」為例,大足將加強與南充、遂寧、內江、瀘州、永川、合川周邊六地互聯互通,拓寬大足一小時「朋友圈」,全面完成毗鄰地區87條斷頭路的升級改造。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現場。新華網發
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大足石刻」「走出去」
8月中旬,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走出」重慶——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90餘件(套)展品集中展出。
「金沙遺址出土了大量3000年前的石跪坐人像、石蛇、石虎等比較成熟的原石雕作品。巴蜀匠人們又在1000年前在大足雕刻了大量精美的石刻造像,由此不難看出石刻成為了巴渝大地同呼吸、共命運的聯繫。」大足石刻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事實上,大足石刻和金沙遺址的「組團出道」也是成渝兩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和兩地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背景下,誕生的首個展覽成果。
今年4月,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與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籤署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建立健全川渝兩地聯動機制,協同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在成渝地區市(區)、縣建設巴蜀旅遊綜合服務中心,解決遊客「一站式」旅遊公共服務需求。
為此大足將「擦亮大足石刻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作為全區的「一號工程」。
對於大足而言,「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是一次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絕佳機遇。
近年來,大足在大足石刻的傳承、保護和利用上花了大量功夫,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相較於成渝兩地其他世界文化遺產,還有一定差距。
「這次展出,是一次向外展示非常好的機會。」大足石刻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足石刻長期以來「養在深閨」中,金沙遺址有很好的「觀眾緣」,通過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合作,讓「大家閨秀」走在聚光燈下,進一步提升大足石刻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
今年大足定下了一個目標:要加快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公園,著力打造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力爭「十四五」末接待遊客數達到52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300億元。
俯瞰大足龍水工業園區。新華網發(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圈出「檸檬金三角」
產業「抱團」、協同發展
在產業方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在重慶大足、潼南,四川安嶽三地「圈」出了一個100萬畝產業集群。
今年5月四川省農科院和重慶市農科院在重慶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加快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其中一項重點,便是依託安嶽檸檬品牌與潼南、大足等毗鄰地區共建100萬畝「中國檸檬金三角」產業集群。
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2025年,川渝兩地鮮果產量達200萬噸,年加工能力180萬噸,檸檬總產值達500億元。
事實上,這條「檸檬鏈」只是大足探索形成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條的一個縮影。
其他「抱團發展」規劃還包括:共建五金共享智能加工中心、電子核心元器件生產基地,引領帶動周邊區市靜脈產業、文創產業發展,協同打造軍民融合產業體系。積極發揮雙橋經開區汽摩產業優勢,推動與資陽、內江、永川在汽車產業抱團發展,共建成渝中部汽車產業集聚區等。
知易行難。「聯動周邊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更考驗著城市之間的政策磨合。
對此,於會文表示,首先是進一步「拆圍牆」,試行毗鄰區域規劃、政策一體化機制,完善常態化協商合作機制。其次是合理「落棋子」,文化上要融合創新,產業布局上要協作配套,不能「各吹各的號、各走各的路」,最後是發出一個「聲音」,共同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合作共建,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抱團」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絕非「單打獨鬥」,而是表現為城市群之間的競合。「雙城記」下,大足等渝西川東城市正從地理「邊沿」站上合作「前沿」。
原標題:重慶大足:從地理「邊沿」站上成渝合作「前沿」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