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古時,商賈販夫從璧山馬坊橋出發,一路向西,經過界碑鋪,進入到成渝古驛道永川段。
在永川,他們要先經過隆濟場、小安、大安、茶店等地,接著翻過鐵嶺山,從永川城東門進入城內的東皋驛,再從西外街出城,過雙石鋪、耗子鋪、牛尾鋪等地後,進入大足郵亭鋪。
永川境內的這一段成渝古驛道總長約為45公裡,道路比較寬敞,周邊的配套設施也較為齊全。
永川區雙石鎮太平橋。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茶店場
「帽兒頭飯」要賣出好幾百碗
6月10日,天空放晴,從永川區人民政府出發,沿著新修的興業大道前行,大約20分鐘後,記者來到位於永川區大安街道的茶店老街。
光緒年間的《永川縣誌》對於茶店老街所在的茶店場是這樣描述的:「茶店場,縣東十五裡,創自前明,相傳建文帝過宿,茶庵乃其遺址,場因名焉。庵在街西。鋪戶百餘家……為川東大道。」
舊時永川城。(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供圖)
史料顯示,永川境內的東大路道路比較寬敞,其寬度在2米左右,可供兩乘轎子或滑竿並行。但記者眼前的茶店老街,卻與「川東大道」相去甚遠,除了街道兩旁荒廢已久的房屋外,很難尋覓到行人的身影。
「明清時期,這裡可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安街道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華軍介紹,古時茶店場位於永川城外,由於城內住宿較貴,不少客商、挑夫沿成渝東大路前往成都時,通常會選擇在茶店場住一晚,第二天再進入永川城,並經過東皋驛、雙石鋪、太平橋,繼續西行。這些往來的客商和挑夫一方面給茶店帶來人氣,另一方面也讓它成為當時永川的商貿中心。
英國外交官愛德華·科爾伯恩·巴伯在1881年所著的《華西旅行考察記》中對茶店及附近的永川城是這樣描述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人耕種莊稼,形式以梯田為主……在大量農民的辛勤勞動和精心耕種之下,這裡可以說是全中國農業最為興盛的地區……道路曲折迂迴,一轉彎就能看到嶄新景色……」雖只有寥寥數語,卻道出當時永川城及茶店場的繁華。
永川區大安茶店老街。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今年78歲的大安街道居民曾德懷對記者說:「小時候,我經常聽爺爺說,民國初年茶店場兩旁都開滿了店鋪,有茶館、飯店,還有雜貨鋪。每逢趕場,整個茶店老街到處都是人,別說過車,就算在街上穿行,也要費好大勁。」曾德懷說,彼時,道路兩旁小販的叫賣聲、街邊茶店內挑夫的談話聲匯聚在一起,讓整個茶店充滿了生機。
那時,曾德懷的爺爺在茶店老街上開有一家曾家旅館。曾德懷的父親曾經告訴他,曾家旅館共有10多個房間40多個床位,算是鎮上規模比較大的旅館,但這依然無法滿足往來客商的需求。
「每逢趕場天,我家的旅館總是爆滿,光『帽兒頭飯』(舊時巴蜀各地經營飯店,都將碗中乾飯盛得堆尖冒熱,其尖為圓形,似草帽頂狀,故稱帽兒頭飯)就要賣出好幾百碗。挑夫們一邊吃著『帽兒頭飯』,一邊『吹殼子』(擺龍門陣)。在旅館後廚,我父親則與爺爺奶奶一起,一邊為客商們準備飯菜,一邊為他們準備洗澡水……當忙完這一切後,通常已是午夜時分。」曾德懷曾多次聽父親說過這樣的場景。
鬧熱的茶店場也吸引了文人的到來。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永川詩人羅勳路過此地時,就有感於茶店場的繁華,揮筆寫下「景運有開先燦爛,依稀桃李自成蹊」的詩句。
永川區文管所副研究館員王昌文表示,上世紀30年代,成渝公路通車後,茶店場的地位逐漸下降,隨著1952年成渝鐵路的正式通車,以及上世紀80年代茶店新街的建成,茶店漸漸寂寥。
現在的茶店老街上只剩下10多戶居民,並且大部分都是老人,不時也有古道愛好者前來老街探秘,尋找舊日時光的印記。
永川區政協副秘書長張義騫建議,永川可借鑑陝西禮泉縣袁家村、興平馬嵬驛民俗文化村經驗,對茶店老街進行整體開發。一方面把茶店建設成一個開放式的以茶文化、趕場文化為主題的民俗街區;另一方面著力對「茶店場」品牌進行挖掘,形成茶館一條街、茶葉茶具茶藝展示展銷一條街等特色街區,打造獨具創意的鄉村旅遊、民俗文化展示新景點。
鐵嶺山
騾馬踩踏在青石板上留下溝槽
打探了茶店老街後,記者穿過興業大道,來到中山路街道孫家口村,再沿著大道旁的小路前行數百米,就看到一座寫有「鐵嶺山」的石碑。石碑旁,約1.5米寬的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蜿蜒向前,通向不遠處的永川新城。
「這就是茶店老街附近的鐵嶺山。」王昌文介紹,根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鐵嶺山因為附近山石如鐵色而得名。明清時期,該山設有鐵山鋪,是成渝東大路上的重要節點。
永川鐵嶺山古驛道。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作為古時的交通要道,鐵嶺山可曾留下歲月的痕跡?沿著古驛道繼續前行,大約走了50米後,同行的劉華軍停下腳步,扒開古道兩旁的野草。記者看見多數石板的兩端各有一個明顯的坑,順著古道,這些坑連成了溝槽。
這些坑從何而來?原來,作為重慶的西大門,永川自古是來往成渝兩地的必經之地。往來於兩地運送貨物的騾馬眾多,在這些騾馬的反覆踩壓之下,青石板上就形成了溝槽。時過境遷,繁華不在,這些溝槽卻永遠地留在了石板之上。
「鐵嶺山上這條古驛道的附近,還是『永川古八景』之一的『鐵嶺夏蓮』所在地。」王昌文介紹。
原來,鐵嶺山上有一處小水池,池中並無蓮,但有很多石孔,與蓮相似,故得名「鐵嶺夏蓮」。
古道加上古景,自然讓鐵嶺山受到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明萬曆年間永川知縣張時照在經過鐵嶺山時,就曾揮筆寫下「芝草根何自,蓮生石竅清」的詩句,對「鐵嶺夏蓮」進行讚美;清代永川詩人李天英也曾用「三十六州鐵,移來聚此山……何人留手跡,拂拭出榛菅」來記錄鐵嶺山的美麗景色。
「作為成渝東大路上的重要節點,這條古道在永川還有另外一個名稱,那便是『茶馬古道』。」王昌文說,根據史料推測,作為川渝地區重要的茶葉產地,古時永川所產茶葉有一部分是順著這條驛道前往成都、雅安等地,在那裡經過簡單的包裝後,沿著那邊的茶馬古道被運往雲南、西藏等地。
站在鐵嶺山的古道上,記者聽著遠方永川高鐵站傳來的火車進站聲,看著腳下逐漸被荒草淹沒的成渝東大路,不由唏噓不已。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前永川正啟動城區東部30平方公裡科技生態城建設。王昌文建議把「鐵嶺夏蓮」古景致、茶店場得名的傳說等相關地域文化符號,融入科技生態城的規劃建設中,進一步豐富科技生態城的人文內涵,提高其開發利用價值。
大安場
三道並存,時空在這裡交匯
結束鐵嶺山的採訪,記者一行駕車沿著成渝公路向璧山方向前行約20分鐘後,來到了大安老街。「如果說鐵嶺山體現的是古道和古景的交融,那麼這裡就是歷史和現實的交匯之地。」王昌文說。
記者的腳下,是曾經的東大路,一條青石板路蜿蜒而下,通往遠方;左邊是成渝高速公路;右邊則是老成渝公路。
為何三條道路會在此處匯聚?「這和大安老街的地理位置有關。」同行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學者張穎說,作為東大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永川的東部門戶,大安場上接隆濟、下接茶店,歷來都是成渝交通要站。其東側場口外有一個長坡,古驛道順坡直上。上世紀30年代修建成渝公路時,考慮坡度的原因,從坡腳繞行而上;上世紀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在修建時也選擇繞過斜坡,從側面直接穿過。因而,這裡形成了三道並存的景觀。
「對於永川來說,這三條路並不是簡單的公路。不同的歷史時空在這裡交匯,它們的修建既見證了成渝地區自古以來的密切交往,也造就了永川這數百年的繁華。」張義騫說,特別在抗戰期間,這裡還見證了不少永川男兒出川抗日的一段熱血歷史。
抗戰期間,永川總計輸送兵員25338人。「據史料記載,當時永川男兒出川抗日需到重慶集合,再從重慶坐船出三峽,前往抗日前線。」張義騫說,當時成渝公路雖然已經修好,但畢竟運力有限,由此推測一些戰士是從永川縣城出發,沿著成渝東大路走到重慶,踏上抗日前線的。
永川擁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發揮著承東接西、左傳右遞的重要作用,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永川將如何實現進一步發展,推進文旅融合?
據悉,永川將圍繞把「城區建成景區的客廳」這一目標,加快每500米一個市民公園、每1000米一個休閒廣場、每2000米一處湖泊景觀建設,充分彰顯永川山水城市特色。
「同時,我們還提出『讓景區成為城市的花園』的理念,通過對茶山竹海、松溉古鎮等景區進行提檔升級,對鐵嶺山、茶店老街等成渝東大路的重要節點進行集中保護的方式,建成一批具有『山、水、田、園』特色的鄉村旅遊示範點,吸引更多人到永川感受田園好風光、體驗鄉村慢生活,了解成渝東大路的那些故事。」張義騫說。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為唱好「雙城記」,永川多方發力,去年8月,成都天府軟體園與永川大數據產業園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造300億級大數據產業集群,推動川渝合作走深走實。今年6月,永川區教委與四川瀘州市教委籤訂協議,兩地將開展深度合作,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創新發展。
張大千郵亭鬥匪記
說到著名畫家張大千,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張大千還與成渝古驛道頗有淵源。
1916年5月,年僅17歲、在重慶求精中學讀書的張大千準備與同學一起結伴回家。由於他的同學都住在成渝東大路沿線,而張大千的老家又剛好在內江,於是他們決定沿東大路步行回家。
大足區郵亭鋪老街。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旅程的前半程還算順利,雖然遭遇了小股土匪,但他們都順利過關。當他們走到大足郵亭鋪時,卻遇到了真正的麻煩。
張大千一行本來並不準備在郵亭停留,但由於之前遭遇小股土匪,讓他們身心俱疲,於是一行人來到郵亭老街上的一個教堂,計劃在此留宿。
讓張大千等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們到達郵亭之前,當地的民團打死了兩名土匪。教堂內的神父磐定安告訴張大千,土匪被打死後,人人自危,根本不敢收留外地人,害怕土匪到來時,被誤認為包庇民兵,讓他們趕緊離開。
經過再三糾結,張大千等人還是決定等天亮後再走。他們通過翻牆的方式進入教堂,誰知剛躺下沒多久,郵亭老街上就響起了槍聲。一行人趕緊起來逃命,但沒跑多遠,就被土匪抓住了。
根據張大千的回憶錄記錄,他被土匪抓了之後,開始十分害怕,後來就平靜下來。面對土匪的逼問,他一口咬定自己家裡是開雜貨鋪的,沒有多少錢。
讓張大千沒想到的是,當他在土匪的脅迫下,給家人寫信,讓家裡準備贖金時,土匪頭子見張大千的字寫得很好,竟然讓他當起了「師爺」。
自張大千在郵亭被綁,到最後被解救,他足足當了100天的「師爺」。在這100天的時間裡,張大千被土匪挾持著先後輾轉永川新店、來蘇等地。他利用這段時間不僅自學詩歌,還通過自己有限的權利,讓一些無辜的民眾免受折磨。
這一年9月10日,被綁架多日的張大千被成功解救,順利回到內江老家。
「從張大千的這段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成渝東大路其實是機會與風險並存。」重慶自然博物館學者張穎說,特別是清末民初,包括郵亭、永川等地的山上都有不少「棒老二」(土匪),他們聚山而居,伺機搶劫來往客商。
那麼,張大千當年被綁的郵亭鋪現在如何了呢?6月10日,記者一行來到郵亭老街。老街的道路大約有3米寬,周圍的房子雖然破敗,但仔細辨認,依然可以看出當日的輝煌。
「當時張大千路過郵亭鋪時,正是它最輝煌的時候,街上不僅商鋪林立,還配備了古戲臺、文廟等配套設施。」張穎說,正因如此,英國外交官愛德華·科爾伯恩·巴伯在其所著的《華西旅行考察記》中寫到郵亭鋪時大力稱讚,認為郵亭鋪和資州(現四川省資中縣)是成渝東大路上最為繁榮興旺的地方。
記者:黃琪奧
學術支持: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編輯:崇雲豐
校對:柏雲輝
審核:何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