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晥客戶端訊 全椒地處安徽東部,素有皖東「魚米之鄉」美譽。近年來,該縣精準推出稻蝦連作、薄殼山核桃特色種植等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脫貧產業,致力於打造「產業鏈」等脫貧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增收。
全椒縣二郎口鎮寶塔村農民在搬運經過初加工的小龍蝦產品。
「一隻蝦」帶活一池春水
今年8 月,全椒縣龍蝦產業協會會長王如峰應邀往返山東、福建、浙江等地,傳授稻蝦連作的「全椒經驗」。經過10 多年發展,得益於「左右逢源」和「魚米之鄉」,全椒龍蝦早已聲名遠揚。
王如峰出身於水產世家,被稱為「龍蝦大王」。2006 年起他就自籌資金,流轉全椒縣二郎口鎮曹埠村350 畝稻田開始養殖小龍蝦,並逐步創造出種稻養蝦的「稻蝦連作」新模式。「現在都講究飲食健康,在稻田裡養蝦最大的好處是綠色環保,因為田裡有蝦,農藥除草劑什麼的都不能用了。田裡的水乾淨了,小龍蝦的肉質也有保證。」王如峰說,養殖小龍蝦就不能再打農藥,所以稻米也非常受歡迎,市場需求大、價格高,非常暢銷。據王如峰介紹,稻蝦連作畝均可產水稻500 公斤、龍蝦150 公斤以上,畝均利潤4000 元以上,綜合效益最少相當於傳統水稻種植的5 倍。
2006 年,王如峰成立了全椒縣首個龍蝦養殖合作社——全椒縣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如今有360 戶村民「加盟」該合作社,發展稻田養蝦14000 畝,戶均純收入達15 萬元以上。小龍蝦養肥了,如果滯銷了怎麼辦?賣不上價怎麼辦?面對一些「會員」的擔憂,王如峰還承諾合作社來找銷路,收購合作社裡48 戶貧困戶、56 戶殘疾戶的小龍蝦時每斤至少比市場價高出0.1 元。
全椒縣稻蝦連作產業到底有多火?曹埠村的丁一告訴記者,現在養蝦大戶在村裡150元/天都找不到人幫忙。面對記者的疑問,丁一笑著說:「每家都忙著養蝦,哪有時間去幫人家幹活?」
記者了解到,曹埠村24 戶養殖小龍蝦的貧困戶都在當年成功脫貧。
近年來,全椒在全縣域推廣「稻蝦連作」模式,稻田養蝦已經成為一道獨特「 風景線」。該縣龍蝦養殖面積也已發展到25.5 萬畝,預計今年年底可達30 萬畝,居全省首位,全縣2 萬多人直接從事稻蝦產業,370 戶900 多名貧困人口通過「一隻蝦」實現脫貧致富。
據了解,全椒縣「赤鎮」牌小龍蝦、「蝦禾」牌大米、「百子銀花」牌龍蝦、蝦田米先後在國家級舞臺斬獲大獎。2018 年1 月,「全椒龍蝦」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一粒果」帶來一片財富
烈日當空,室外溫度高達38℃。記者一行來到全椒縣六鎮鎮大殷村,一條水泥路兩旁,滿地樹苗隨風搖擺,綠意盎然。記者經打聽才知道,這是安徽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薄殼山核桃種植基地,千餘畝薄殼山核桃連成一片,場面蔚為壯觀。
薄殼山核桃又被稱為美國山核桃、碧根果,兼具食用、藥用、造林等價值。近年來,全椒縣聚力發展薄殼山核桃產業,產量和種植面積穩居華東地區之首。安徽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於2016 年入駐全椒縣大殷村,流轉1500 畝土地種植薄殼山核桃,如今已經陸續掛果,經濟效益初顯。土地流轉給大戶種植山核桃,村民如何收益,怎樣保證村民特別是貧困戶提高收入?據介紹,該公司以550元/畝的價格流轉村民土地後,還積極提供就業崗位,現有工作人員60 餘名,均是周邊村民,其中6 人是大殷村的貧困戶。
今年54 歲的袁德欽是大殷村貧困戶,2016 年因妻子患尿毒症致貧,除了家裡流轉土地年收入上萬元外,他在山核桃基地上班每月還能領取3000 多元工資。據六鎮鎮黨委委員陳放介紹,該公司除了種植薄殼山核桃,還以每年3 萬元的價格租用村裡7 個扶貧大棚培育苗木,租賃大棚的收益全部用於村裡貧困戶分紅。
為了更好地發展薄殼山核桃產業,全椒縣還請來科技「新財神」。通過政府牽線搭橋,鼓勵支持造林主體與中國林科院、安徽省林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達成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建山核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全椒縣已建立6 個國家級示範基地,並組建全國首個以山核桃為主攻方向的博士工作站。
據了解,2018年全椒縣薄殼山核桃已產果20噸,佔全國的13%。預計今年年底,種植面積將達到5萬畝,產果可達60噸到100噸。
「一粒果」帶來一片財富。全椒縣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綠色產業富民新路,目前該縣有造林公司和大戶49 個,全縣薄殼山核桃企業共流轉369 戶貧困戶的土地3850 畝,戶均增收5067 元;林業企業吸納196戶貧困戶就業,年收入多的可達3 萬元。
沈果 黃元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晥客戶端 記者葉素健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