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是今年北美春季影市的一顆票房原子彈,其不僅成為《復仇者聯盟》之後最快突破5億美元票房的超級英雄片,口碑也完爆同類電影,被好萊塢評論界奉為史上最具智慧的漫威電影。
《黑豹》是否可以讓海外觀眾也跟著嗨起來?這是一個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部電影證明了一個我們並不願承認的事實:電影是有地域性的,即使是商業片也不例外。
在漫威電影譜系中,《黑豹》擁有非常獨特的血統——連同導演在內,近九成的主創人員都是非裔。
「全黑」陣容對於素來「階層森嚴」的好萊塢來說,意味著難以想像的商業風險,但耗費巨資打造的《黑豹》最終不僅沒有成為票房噩夢,反倒成了不可複製的經典,不能不說是導演和編劇的功勞——這種「功勞」,並非他們拍了一部無懈可擊的逆天神作,而是他們在改編的道路上,完美迎合了北美主流觀眾(白人)所認同的價值體系。
《黑豹》裡的大部分角色都由非裔演員扮演,但整個故事和他們的膚色並無絕對的關聯性。
所謂的別開生面,在於漫威創造性地採用了一種打破習慣認知的方式——非洲人領先全球,來激活整個故事。
所以,這不是一部講述黑人反壓迫的常規電影,它提供的是一個北美觀眾從沒見過的故事:一個關於非裔民眾完全不受殖民主義影響的故事,所有的戲劇動力和矛盾根源都和我們數落了一遍又一遍的種族主義無關。
影片中,一個虛構的非洲小國瓦坎達把整個世界都愚弄了。每個人都認為瓦坎達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國,極度貧窮。
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暗藏著一種被稱為「振金」的神秘金屬,不僅是製作超級英雄戰袍最理想的材料,還可以用來建造高鐵和治療脊椎損傷。瓦坎達擁有最先進的文明,誰可以控制振金,誰就可以用它來奴役地球。
與那些總為別人操碎心的超級英雄不同,黑豹的焦慮來得更加深沉——他認識到,從振金中獲得的技術可能會破壞全球力量的平衡,所以繼承了父王的孤立策略,儘可能地避免衝突,這可以讓他小而美的家園免受外界的挑釁和戰爭威脅。
但從家族仇恨中長大的埃裡克,卻把憤怒轉化成了一種野心,期待著太陽會在瓦坎達的地界裡永遠不落,這種試圖對外輸出戰爭的策略,當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在這裡,《黑豹》摒棄了超級英雄片中最常見的非黑即白的人設,尤其是反派埃裡克。這是一個在美國街頭艱難成長的孩子,沒有父親,沒有在瓦坎達享受過一天的皇室生活。
他想要利用這種求生的本能來解放其他地方的黑人,儘管他採用的方法非常極端,但你卻可以懂得他內心的痛苦,而黑豹是永遠不會知道這種痛苦的——他帝王般的驕傲緣於所有人對他的愛和信任,所以,在影片尾聲到來時,我們甚至會在某一刻渴望埃裡克贏得勝利。
和DC漫畫改編的《蝙蝠俠前傳》系列的思路有所區別,《黑豹》並未試圖通過黑化角色來增加故事厚度。只是,花費大量筆墨來搭建人物前史,並非每次都能走得通。
《神奇女俠》從黛安娜的童年開始講起,並不讓人感到厭煩,緣於那是一部「秀色可餐」的女性電影,而《黑豹》從兩代人的身上挖老底,便很難讓人忍耐了。
片中的主要角色都由當下好萊塢當紅非裔男星扮演,但他們在大銀幕上的辨識度對於臉盲症患者來說是個問題。僅從視覺感受上講,這些角色很難讓人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力。
作為一部動作科幻片,影片的節奏也始終無法被提拉起來,在酣暢淋漓的飆車戲後,影片逐漸走向情緒低谷,幾場打鬥戲也無力回天。
當然,如若拿黑豹和同類型的超級英雄進行縱向比較,那麼他在黑人超級英雄的序列中,應當名列前茅——和平民逗比超人《漢考克》相比,他是一個能夠擔起國王重任的好人,骨子裡極度理性;和以暴制暴的《刀鋒戰士》相比,他是一個兼具智慧與勇氣的猛士。
更有趣的是,黑豹並不是一個兀自施展魔力搞定一切的個人英雄,他擁有一群存在感極強的親朋好友,尤其是他那聰明絕頂的妹妹,宛若《007》系列電影裡的武器專家Q,她為哥哥製造出了大量讓人難以置信的先進裝備,這個角色無疑為這部冗長的電影帶來了些鬚生氣。
《黑豹》耗資甚巨,但瓦坎達的虛擬場景依舊充滿了CGI 痕跡,逼真程度並非完美無暇,這也是最近幾部漫威電影(《雷神3》《奇異博士》等)的通病。
影片在北美的成功或許只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特例,它歸根到底只是一塊由非裔演員撐場、符合白人主流價值觀的「夾心巧克力」,全黑的噱頭也未必是票房保證,比如,緊隨其後登場的大製作奇幻片《時間的折皺》(大部分主創也是非裔影人)就沒有那麼幸運,甫一亮相口碑就已崩塌。
當然,《黑豹》牆內開花牆外難香的地域局限性,並不意味著它必須面對過譽的苛刻質疑,因為,對於長期在套路上原地打轉的漫威宇宙來說,《黑豹》的出現意味著好萊塢商業片創作者的才思尚未完全枯竭,有那麼一點不一樣,總是值得肯定的。
來源:荔枝網
作者: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