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時,突如其來的甲骨文裁員風波,又激起了人們對中年危機的憂慮。
在技術急速更迭的IT和網際網路行業,工作的安全感正在快速消退。
如今中關村的甲骨文大廈樓下,正圍著一群拉橫幅抗議的人。橫幅上面寫著:
「我們要工作,我們要養家!」。
01
35歲,中年危機
大企業的裁員浪潮一起,35歲中年危機這個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
有企業甚至公然宣稱:「過了35歲的,便宜也不要。」
更有獵頭表示,中年危機,其實30歲就開始了。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聞言聳聽,但也不得不承認,有些行業或企業在招聘的時候確實有所要求:需要35歲以下做到一定的級別。
如果35歲尚未做到中層或高層,基本之後是升職無望。
有人把職場35歲稱為「35歲危機」,也是再真實不過了。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所以,亞馬遜員工平均年齡28歲,谷歌30歲,華為27歲……整個網際網路行業,26歲。
不要說白頭,連禿頭都沒到來,可能就已經在公司平均年齡上拖了後腿。
無可否認,在新興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35歲已經是很老的人了。
35歲,他們一般都做上了技術骨幹,管理中高層。底下帶著十個八個手下,過上了似乎是最舒適的日子。
代碼早就敲膩煩了,重複的日子過得有點慌張,但求在忙碌的日子裡多熬幾天,這份表面的努力能夠成為下一年加薪的砝碼。
每一個年近35歲的老鳥內心都明白,自己的性價比早就不如90後。
02
一個數字標題
我想像中的35歲,是個很尷尬的時期!
而立過半,不惑還遠嗎?試想你是已婚狀態,上有老,下有小,處於「三明治」的中間階段。
開支大,精力差,沒有了年輕時的想拼搏的心,就想按部就班地過日子。
可是這時候卻收到了來自行政部發來的辭退通知,儘管辭退的賠償金都會給。
但習慣了安逸生活的你,還是會有點害怕面對未知的不確定吧。
假設你35歲了,還在基層崗位工作,那大概是很難有上升的空間了,所以被炒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不要以為自己是公司的「老臣子」就沒人炒,公司運營看的是盈利。
如果花比你工資少的錢,可以請到工作能力比你強、腦子轉彎比你快、願意吃苦耐熬的年輕人,傻子都知道該選誰。
而若35歲的你是公司高層,照樣也會遇到職業危機:行業不景氣、派系內鬥、業績不佳,隨時有可能會失業。
像華為那樣的大公司炒人都是說裁就裁,更別提那些中小公司,你想跟他們講情意,還不如講業績來得實際。
他們炒你,只要把錢賠夠,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而你,習慣了安逸的生活,還站得起來嗎?
從小就一直聽說,體制內是最好的避風港,穩定還能管你到老,所以每年看著大家烏央烏央的國考。
咱高知人群擅長考試不是,失業了考公務員某個飯碗吧,發現年齡要求都是35周歲以下。
前兩天有一個央企小哥在講:
年底人員調整,隔壁部門分過來一個70後的老哥,從二級部副總變成普通員工,年紀比上面三層領導都大,也是蠻尷尬的。
人口紅利變成了人力包袱,這麼多70後80後老師怎麼處置以後會是個大買賣。
降職留用其實算不錯的結局了。多數人根本沒辦法在一個企業做到老。
如果你去過HR群,會發現下面的對話是常態。
「中層以下,35歲肯定不要,30歲以上最好也別要,除非帶資源,帶流量,帶可估量的收益」。
「25歲+的女員工,一定問清楚婚育計劃,已婚的暗示她兩年內不能要孩子」。
「30歲以上的應聘者,看簡歷基本上能看出人性的選擇,跳槽喜歡從高往低走的,多半是圖個高薪舒服養老的,這種人不能要」。
越是追求穩定,追求安全感的職場人,往往會被現實打臉;
反而越是敢於試錯,敢於嘗鮮的人,反而能贏得更多機會,反而更有安全感。
03
未雨綢繆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很多職場人的想法很淳樸:我努力工作,公司獲益,漲薪升職,大家雙贏。
實際上,公司和職場人的利益和目標,不總是一致的。如果有一天出現了方向性的分歧,職場人應該如何應對?
在現有的環境下,職場人不說狡兔三窟,起碼也要給自己留個後路。
而最重要的後路,就是個人的人脈和資源。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商場裡有個採購部員工,老金,勤勤懇懇工作20年了,論學歷,能力,資歷,精力,任何一個大專生都可以取代他。
但現實是,永遠不可能有大專生甚至本科生可以取代他。
因為,供應商只信任老金,不會信任新人。難搞的供應商只會希望和老金合作。
所以老金無可替代。
30歲之後,你靠人品搭建的這些人脈會慢慢浮出水面。
對方不一定是什麼達官顯貴,也並非什麼牛人大咖,反而極可能是分散在各行各業,曾與你一同苦熬過來的患難兄弟。
在你危難之時,這些人能雪中送炭,在精神上支持你,在機會上傾斜於你。
在你成績斐然之時,這些人能在你身邊形成網絡,為你錦上添花,實現各方互利共贏。
除了人脈和資源,最重要的就是你所掌握的「獨門絕技」。
職場有一個現象,就是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就是說,只要你有一門最擅長的獨門絕技,你的職業發展就非常長久。
就像某電視訪談說一位老先生,一生在搞古琴,現在都成了匠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思考一下,你到底有什麼獨門武功。
職場的發展就像輪船航海,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危機四伏。
我們能做到的不過是給自己加碼,儘可能避免災患。
你需要學得像經驗豐富的老船長一樣,面對危機時氣定神閒,鎮定自如地調整航向。
如果現在你才20歲出頭,剛剛進入職場,不要覺得「35歲危機」還離你很遠。
職場從來不清退或淘汰35歲後的人,如果說被清退或淘汰,只能說明你在35歲之前已經逐步被清退或淘汰,只是發生在35歲後而已。
抵禦這場危機得像預防癌症一樣,只能: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