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裁員:我才35歲,就失去職場競爭力了

2020-12-15 談話金先生

月初時,突如其來的甲骨文裁員風波,又激起了人們對中年危機的憂慮。

在技術急速更迭的IT和網際網路行業,工作的安全感正在快速消退。

如今中關村的甲骨文大廈樓下,正圍著一群拉橫幅抗議的人。橫幅上面寫著:

「我們要工作,我們要養家!」。

01

35歲,中年危機

大企業的裁員浪潮一起,35歲中年危機這個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

有企業甚至公然宣稱:「過了35歲的,便宜也不要。」

更有獵頭表示,中年危機,其實30歲就開始了。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聞言聳聽,但也不得不承認,有些行業或企業在招聘的時候確實有所要求:需要35歲以下做到一定的級別。

如果35歲尚未做到中層或高層,基本之後是升職無望。

有人把職場35歲稱為「35歲危機」,也是再真實不過了。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所以,亞馬遜員工平均年齡28歲,谷歌30歲,華為27歲……整個網際網路行業,26歲。

不要說白頭,連禿頭都沒到來,可能就已經在公司平均年齡上拖了後腿。

無可否認,在新興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35歲已經是很老的人了。

35歲,他們一般都做上了技術骨幹,管理中高層。底下帶著十個八個手下,過上了似乎是最舒適的日子。

代碼早就敲膩煩了,重複的日子過得有點慌張,但求在忙碌的日子裡多熬幾天,這份表面的努力能夠成為下一年加薪的砝碼。

每一個年近35歲的老鳥內心都明白,自己的性價比早就不如90後。

02

一個數字標題

我想像中的35歲,是個很尷尬的時期!

而立過半,不惑還遠嗎?試想你是已婚狀態,上有老,下有小,處於「三明治」的中間階段。

開支大,精力差,沒有了年輕時的想拼搏的心,就想按部就班地過日子。

可是這時候卻收到了來自行政部發來的辭退通知,儘管辭退的賠償金都會給。

但習慣了安逸生活的你,還是會有點害怕面對未知的不確定吧。

假設你35歲了,還在基層崗位工作,那大概是很難有上升的空間了,所以被炒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不要以為自己是公司的「老臣子」就沒人炒,公司運營看的是盈利。

如果花比你工資少的錢,可以請到工作能力比你強、腦子轉彎比你快、願意吃苦耐熬的年輕人,傻子都知道該選誰。

而若35歲的你是公司高層,照樣也會遇到職業危機:行業不景氣、派系內鬥、業績不佳,隨時有可能會失業。

像華為那樣的大公司炒人都是說裁就裁,更別提那些中小公司,你想跟他們講情意,還不如講業績來得實際。

他們炒你,只要把錢賠夠,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而你,習慣了安逸的生活,還站得起來嗎?

從小就一直聽說,體制內是最好的避風港,穩定還能管你到老,所以每年看著大家烏央烏央的國考。

咱高知人群擅長考試不是,失業了考公務員某個飯碗吧,發現年齡要求都是35周歲以下。

前兩天有一個央企小哥在講:

年底人員調整,隔壁部門分過來一個70後的老哥,從二級部副總變成普通員工,年紀比上面三層領導都大,也是蠻尷尬的。

人口紅利變成了人力包袱,這麼多70後80後老師怎麼處置以後會是個大買賣。

降職留用其實算不錯的結局了。多數人根本沒辦法在一個企業做到老。

如果你去過HR群,會發現下面的對話是常態。

「中層以下,35歲肯定不要,30歲以上最好也別要,除非帶資源,帶流量,帶可估量的收益」。

「25歲+的女員工,一定問清楚婚育計劃,已婚的暗示她兩年內不能要孩子」。

「30歲以上的應聘者,看簡歷基本上能看出人性的選擇,跳槽喜歡從高往低走的,多半是圖個高薪舒服養老的,這種人不能要」。

越是追求穩定,追求安全感的職場人,往往會被現實打臉;

反而越是敢於試錯,敢於嘗鮮的人,反而能贏得更多機會,反而更有安全感。

03

未雨綢繆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很多職場人的想法很淳樸:我努力工作,公司獲益,漲薪升職,大家雙贏。

實際上,公司和職場人的利益和目標,不總是一致的。如果有一天出現了方向性的分歧,職場人應該如何應對?

在現有的環境下,職場人不說狡兔三窟,起碼也要給自己留個後路。

而最重要的後路,就是個人的人脈和資源。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商場裡有個採購部員工,老金,勤勤懇懇工作20年了,論學歷,能力,資歷,精力,任何一個大專生都可以取代他。

但現實是,永遠不可能有大專生甚至本科生可以取代他。

因為,供應商只信任老金,不會信任新人。難搞的供應商只會希望和老金合作。

所以老金無可替代。

30歲之後,你靠人品搭建的這些人脈會慢慢浮出水面。

對方不一定是什麼達官顯貴,也並非什麼牛人大咖,反而極可能是分散在各行各業,曾與你一同苦熬過來的患難兄弟。

在你危難之時,這些人能雪中送炭,在精神上支持你,在機會上傾斜於你。

在你成績斐然之時,這些人能在你身邊形成網絡,為你錦上添花,實現各方互利共贏。

除了人脈和資源,最重要的就是你所掌握的「獨門絕技」。

職場有一個現象,就是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就是說,只要你有一門最擅長的獨門絕技,你的職業發展就非常長久。

就像某電視訪談說一位老先生,一生在搞古琴,現在都成了匠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思考一下,你到底有什麼獨門武功。

職場的發展就像輪船航海,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危機四伏。

我們能做到的不過是給自己加碼,儘可能避免災患。

你需要學得像經驗豐富的老船長一樣,面對危機時氣定神閒,鎮定自如地調整航向。

如果現在你才20歲出頭,剛剛進入職場,不要覺得「35歲危機」還離你很遠。

職場從來不清退或淘汰35歲後的人,如果說被清退或淘汰,只能說明你在35歲之前已經逐步被清退或淘汰,只是發生在35歲後而已。

抵禦這場危機得像預防癌症一樣,只能:未雨綢繆。

相關焦點

  • 甲骨文再傳裁員,補償 N+6,昔日矽谷巨頭緣何敗走中國
    近日,有消息傳出甲骨文再次啟動中國區裁員,補償依然是 N+6。甲骨文再次裁員,補償 N+67 月 22 日,有網友在脈脈上爆料稱:「坐標甲骨文北京,拿了一波 N+6,心情有些複雜。」隨後,甲骨文在大連、蘇州等地的裁員消息也流出來。針對本次裁員,截至發稿時,甲骨文官方暫未做出回應。
  • 對話甲骨文被裁員工:在外企工作是溫水煮青蛙
    日前,美國軟體公司甲骨文宣布在中國進行裁員,裁員範圍主要是研發人員,規模將超過900人。這是繼1個月前甲骨文在美國加州進行裁員後,首次在海外進行大規模裁員。Aaron zheng:雖然說是N+6,但是單月補償的上限只有2.5萬,很多人包括我,實際的月收入遠比這個多,我在甲骨文工作了10多年,最後拿到的補償金只有40多萬,當時加入甲骨文時是20多歲,現在已經快40了,這個年齡再找工作,尤其是研發類職位,恐怕並不容易。
  • 35歲,憑什麼就成了「職場分水嶺」?|周末談
    前兩天,我正刷著微博,突然看到了一條熱搜話題——「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結果,本來想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的我,當場坐在椅子上打了一個寒戰。儘管伸手一看,我離35歲的距離,五根手指暫時還數不過來。這些負面情緒的來源,既有已經過了35歲,被職場深深傷害過的「過來人」,也有正在35歲上下的年紀面臨職業危機的「當事人」,同時還有不少像我一樣,雖然還沒到年紀,卻也不由得開始想東想西的「局外人」。儘管在同一話題下,也有不少「只要努力就不會被淘汰」「跳出舒適圈拼一把」之類的勵志話語,仿佛可以與那些負面情緒互相抵消。
  • 熱議:以前我認為不上班的人都是在混日子!現在發現上班的人才是
    初入職場,換工作比較頻繁,無論跳到哪家公司都會發現一件奇怪而普遍的事情,辦公室裡除了老闆和副總年齡稍大其他都是二十多歲小夥子小姑娘。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裡了?他們都不用工作的麼?他們是都實現財務自由了?還是都去自己創業做老闆了?沒有一定的閱歷、能力、視野參不透其中玄機。
  • 延遲退休至65歲後,40-65歲人員職場路在何方?三招改變就業困局
    40歲失去工作失去生活來源,一家子吃什么喝什麼?有個病痛去不起醫院,還去做義工?專家,你先解決人類靠呼吸空氣就可以不生病還能飽肚,這個人類生存難題再說!每每聽到某些專家說這種「何不食肉糜」的反智言論時,真的很無語。
  • 35歲被裁程式設計師年度總結:靠遊戲陪玩掙了7萬,曾連吃9頓黃燜雞
    最近,在網際網路上"35歲職場危機"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原因是很多企業將招人的門檻限定在35歲,35歲員工也成為了公司裁員重點"關照"對象,但是在這個年齡段上的人,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失去收入來源,生活就會跌入無底深淵。尤其是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竟然也是吃青春飯的活兒。
  • 可口可樂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2200人,你的職業規劃呢?
    在美國,可口可樂將通過裁員和買斷來削減1200個工作崗位,約佔其本土市場勞動力的12%。《華爾街日報》最先報導了這一消息。2020確實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市場上聽到的更多的是嘆息,特別是一些大廠,裁員的信息紛至沓來。作為普通員工,其實很難控制局面。
  • 如何邁過職場「35歲門檻」:回家考編成許多人的選擇
    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
  • 過了35歲仍一事無成,該轉行嗎?大器晚成的人,都做好了這三點
    我的高中同學老王,今年35歲,最近很難得他找我一塊吃個飯。 實際上,我和老王碰面的次數並不多,我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麼事情,並且需要我幫忙解決。 果然,在聊天的時候,他吞吞吐吐透露出自己前不久失業了。
  • 40歲月入12萬卻不敢辭職:中年職場人,無路可退只能拼命狂奔
    01 35歲中年危機 近幾年,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在討論中年危機,還出來個代名詞就是「35歲中年危機」。 35歲是職場人多年積累社會經驗逐步變成成熟的一個分水嶺,但是隨著近幾年不斷傳出招聘年齡限制在35歲以內以及裁員新聞,大家對這個35歲中年危機更是聞聲變色。
  • 35歲失業,簡歷投了不少,可面試通知一個沒有,到底是為何?
    ,找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可真正離職後,才發現外面大點公司都要本科學歷,我一個大專生自然不符合條件,再加上現在年紀大了,工作更不好找了,一連投了十幾份簡歷,竟然一個面試的電話也沒接到,眼看著又到了要交房租的時間了,真是焦慮呀,不知如何是好?
  • 30歲前在職場混日子,35歲失業找不到工作,有你嗎?
    我一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對我說:「三十歲以後如果你還沒在公司做到一定的崗位,有可能就是你某方面的能力不夠,要不就是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公司累積自身資源,要不就是沒有上進心不求進取,在職場混日子最後的下場都是很悲慘的,女孩子你可以說去找個有錢人嫁了,那承擔家庭責任的男人呢?你能找何藉口不去努力?
  • 28歲是高級工程師,35歲成外賣小哥,網際網路職業生涯圖太扎心
    ,但是一到35歲,卻都沒有了晉升的可能,不是做起了外賣騎手,就是開起了滴滴,成為淘寶店主,或者幹起了保險跟微商。評論過於真實,讓人心驚,而35歲面臨的中年危機,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嚴重。
  • 35歲離開網際網路,Feel damn good
    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底在微博上推出了這個討論話題後,參與討論的人數達到了1.1萬人次,並且一度登上微博熱榜,閱讀量更是超2億。這一問,讓電腦屏幕後的網際網路人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氣。35歲,本該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上成熟的分水嶺,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卻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
  • 35歲的職場人,頭都禿了還不是高管,但一席話卻點亮了我
    不知不覺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了,昨天跟老張聊起職場晉升這個話題,看得出他內心的焦慮。35歲了,卻還奮戰在第一線。公司裡有跟他一起入職的同事,職位最高的已經成了部門一把手,差一些的也是主管級別。而且僅僅是一個小組長,帶領五六個人,負責三個項目。
  • 35歲職場分水嶺?小土豆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三屆扣籃王被網紅KO
    近些天,「35歲是否真的是職場分水嶺」、「中年危機」頻繁上微博熱搜,對於那些年過而立,正在陷入中年危機 職場遭遇中年危機,羅賓遜轉型 2015-16賽季,31歲的羅賓遜同鵜鶘籤下了1年價值140萬美元的無保障底薪合同。季前賽,羅賓遜場均貢獻8.8分、2.5次助攻,看似還能做出貢獻,仍可以在NBA立足,做個普通輪換球員。
  • 招聘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嘛去了?-虎嗅網
    他也有過一個近乎絕望的時期,那年他離開雅虎,33歲,茫然無措。之所以談起這兩個「大器晚成」的中年人,是因為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答案紛呈複雜,但終究離不開一點:35歲以上的人,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狼狽。
  • 怎樣才可以提高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做好以下5點
    人自出生起就開始了同外界條件的競爭,在職場中這更不例外,職場中的競爭則更加殘酷。有道「職場如戰場」,唯有提升核心能力和提高職場競爭力,才能在職場中創造自己的升職、登頂之路。那麼如何提高這些職場競爭力呢?
  • 疫情期間我被辭退了:自身強大,才是給「前任」最有利的回擊!
    但對於職場人來說最害怕的就是被降薪,被辭退。可不少人在這個疫情期間,真的經歷了這樣的「慘狀」。甚至不少知名企業只能靠裁員來度過這次危機。途家民宿裁員40%,近800名員工一夜之間沒有工作。OYO酒店中國區裁員80%,能裁員走的全都裁員離開了。更有58同城變相裁員,規避「N+1」的賠償金。
  • 脈脈創始人兼CEO 林凡:新經濟時代,35歲才是王者|WISE2020 新經濟...
    脈脈創始人兼CEO 林凡在大會上發表演講,他提到:在新經濟變革過程中,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和各個行業結合的過程中,35歲的人和比35歲更大的人,才是新經濟未來的主力。從關鍵詞角度來看,當下的職場有一種非常強的論調:35歲就被淘汰。也有很多人會擔心,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不是一家「中年公司」,是不是已經沒有了活力,會被很多創新公司給幹掉。還有人擔心自己是不是進入了一個「中年行業」,失去了發展的機會。這些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