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飄落,大地無聲,屋內爐火亮堂,抬頭可聽風吹落雪聲,低頭可品味文字看人生。心境安然,只剩下一人、一書、一世界;心靈澄澈又宏大,追憶流水年華,懷念父母情深,難忘舊時風味,在淺淺的筆觸裡感懷厚重的人生。
這是我讀完《肖復興散文》後,留下的淡淡思緒,他的文字沉靜樸實,宛若山谷空靈,讓人放下浮躁,遠離焦慮。淡淡的文字引人觸摸人生的真實,過去和現在,無可奈何與順其自然,皆在與讀者共鳴。
一、世界是美麗非凡的,因為它和我們內心世界相呼應
年輕時激進不安分,到了晚年謹小慎微的父親,一生都摯愛掛在牆上的三件寶貝:瑞士老懷表,郎世寧畫的狗,陸潤庠的字。肖復興老師的父親曾一直向肖復興兄弟倆炫耀他的寶貝,也不忘藉此教育他們兩個。
肖復興父親認為人生在世要有本事,所謂藝不壓身,不管什麼本事都行,就是得有本事。畫畫,寫字,樂器,說相聲都能有用武之地,技藝精進的話,都可以成為領域中的能人。
因材施教更是肖復興父親留下的無盡財富。他的兄弟貪玩不愛學習,可是酷愛足球,他們的父親便由著他的個性讓他踢足球,甚至買了一雙回力鞋,讓小兒子好好踢球,希望他能在踢球中找回自信。
他的父親認為所有的本事都是磨練出來的,專注踢球或許還能踢出一片新天地呢。
苦難讓歲月不由自主地偏離人的願望,那時饑荒讓溫飽都成了奢侈,飢腸轆轆便是常態,何況家裡還有兩個正在長身體的小男子漢。終於牆上的三件寶貝不見了,為了填飽肚子,為了全家的健康,肖復興的父親用他的三件寶貝換回了食品。
我的童年能吃上香噴噴的大米飯了,可是仍然不富裕。爸媽辛苦掙錢,為了讓全家住得好點,決定造樓房,也因此背負了許多債務。
我當時上一年級,學校讓我們買一盒墨水,一支鋼筆。回到家爸媽都認為一年級練鋼筆字有些過早了,當時都沒有同意,失落感包裹了整顆心。後來還是媽媽理解我的心思,偷偷答應給我買了墨水和鋼筆。
貧困年月,父母小小的舉動方顯大慈大悲,溫暖著年幼的我們,讓我們能抵禦歲月風寒。
肖復興的母親其實是繼母,但這絲毫不影響她對這個家掏心的付出。北方的冬天夜裡冰涼如鐵,當時窮得連個熱水袋都買不起。勤勞的母親便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棉被。中午一過,便把被子疊好,抱回屋內,鋪成被窩狀,晚上睡覺時準是暖乎乎的。
陽光連通媽媽的愛一起裝進了被窩,驅散了貧寒與悽苦,留下了暖意融融的春天。
《肖復興散文》中反覆提到過一個姐姐,其實這不是肖復興的親姐,她只是繼母帶過來的,可他們也情同手足。這個姐姐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大好年華便遠走內蒙古,此後便在那安家立業。
每月準時寄回30元錢貼補家用,直到肖復興去插隊;為了幫助家庭,這個姐姐還打算把肖復興接走去內蒙古上學,願意挑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儘管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肖復興最終沒有去。
每次這個姐姐一回來,便是他們兄弟最歡樂的時光,帶回罕見新鮮的美食,帶回姐姐久違的關懷。有一個人在童年時能一心一意對你好,那將照亮整個人生路。
《肖復興散文》一路暖暖的回憶,把過往的苦難和情深都化作了文字,半生歲月,一生回憶。
二、人生的滋味真正品味到了,是我們以全部青春作為代價。
肖復興老師的童年是在自然貧困最嚴重的時期度過的,青年時期又去了北大荒,剛工作時物質還是比較匱乏。讓肖復興老師能夠念念不忘的美食,或許在今天看來太過普通了,可這一定是一段味覺的美好旅程,也一定帶著家的溫度。
晶瑩透亮的荔枝果肉,在那時的北方很罕見。肖復興老師每月領著微薄的工資,想吃這種南方水果簡直捉襟見肘。可還是鼓足勇氣買上了一斤,為的是讓母親嘗嘗鮮。可母親卻從來都捨不得多吃,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客人,總是把最新鮮的留給自己的小孫子。
在肖復興老師的筆下,家中曾有一處小院,他的母親喜歡在院內侍弄些花草蔬菜,小院常常奼紫嫣紅。每年夏天,他的母親會在小院裡摘下沾著露水珠的鮮嫩的苦瓜;每年過冬時,他的母親會把小院中的大缸醃製滿酸菜……
遠去的味道,留下的情誼。對普通食物的特殊依戀,是親情,是手足,是朋友多年後相遇的溫暖,抑或是一個陌生人的情分。嘗得盡的味道,品不完的人生,肖復興老師的筆下開出朵朵歲月靜好,回憶似水的時光之花。
三、悠長的過往,我們淡然地回憶;深情的話,我們淺淺地說。
讀完《肖復興散文》,仿佛餘音繞梁,仿佛靜水緩緩流入心田,整個人舒坦了,安靜了,歲月仿佛如一掬清水,輕輕觸碰過你的手指,而後潺潺流走。
歲月過往,只有用飽含深情的筆才能讓其恆久留長。肖復興老師把平常瑣碎中的人與事、景與物串聯成珠,化蛹成蝶,他的內心應該是安然安全,也一定是善良真切,在生活中提煉出藝術,又用筆創造出了藝術的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