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由來的八種傳說

2020-12-23 四川自貢尚美彩燈

元宵節

元宵節傳說1:紀念「平呂」說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攬權。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后(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漢高祖皇后,楚漢戰爭初期為項羽所俘,數年後方被釋還。曾助漢高祖殺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其子(惠帝)即位後,她掌握實際政權,殺害戚夫人及其子趙王如意。惠帝死後臨朝稱制,並分封諸呂為王侯,控制南北軍,又以審食其為左丞相,掌握實權,公卿皆因而訣事。她死後,諸呂擬發動叛亂,為太尉周勃、陳平等人平定,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前179-前156)。因為平息呂氏宗族的時間恰好是正月十五日。每到這一天夜晚時,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定正月十五這一天為「燈節」。

元宵節傳說2:敕令「放燈」說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西域記》稱印度摩揭陀國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認為是上元天官賜福的良辰。漢明帝為張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法苑珠林》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五嶽諸山道土與西域和尚比法,漢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道士齋道東,設置三壇,然後縱火焚經,經書焚化。僧徒舍利像置於道西,「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於時天雨寶花,大眾鹹悅。」這一褒佛貶道之說當然不可靠,但是由此可推知,正月十五放燈火之俗始於漢武帝祀太一神,主要是皇宮舉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正月十五放燈習俗流傳民間。每到正月十五,城鄉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祭太一神的舊說,又融進了燃燈禮佛的虔誠,神仙與佛教禮儀結合,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另據佛典記述,釋迦牟尼火化後,信徒將他的舍利子置於金座上,大眾飛撒花瓣、奏樂,繞城燃燈十三裡。此後,每逢元宵夜皆點彩燈紀念佛祖。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述:「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漢正月望日。彼地謂之大神變,故漢明帝令燒燈表佛。」因為佛經《涅槃經》說,佛門於正月十五日「步步燃燈三十裡」。佛教起源的印度也確有聚眾燃燈的盛大節日,《大唐西域記》記述有印度人在正月十五夜聚眾燃彩燈盛況,所以人們認為元宵源於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法事慶典中燃燈的行為。佛家以放燈象徵佛法大放光明,受到皇帝提倡,相沿成節。

元宵節傳說3:道教「三元」說

東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張良的八世孫、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自稱老子從天而降,授予他正一盟威道命他為天師於是他奉老子為教主。當時人們生活貧困,疾疫流行該教以給人們治病為名進行宗教活動,凡是被治好病的人出五鬥米作為經費。因此被人們稱為「五鬥米教」。「五鬥米教」創「天、地、人(或水)」三官說。到魏晉時,道家又把這三官與季節時日相配,正月十五日為天官賜福稱「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地官消災,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水官赦罪,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據說這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喜好娛樂地官喜好熱鬧人多,水官喜好燈火,所以上元節要燃燈仕女結伴夜遊因而有了「燈節」、「燈會」之稱。明朗瑛《七修類稿》引唐人說法,以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是天官給人賜福之日稱上元,其時正當年初歲首,隆重慶祝,不僅是禱求福祉,還兼有祈禱全年平安,萬事順遂的意思。張燈也是一種媚神的手段,取悅「三官」突出「鬧」(即鬧彩燈)字,亦這緣故。

元宵節傳說4:「升學開燈」說

有的地方民間傳說,燈節的來歷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倡導百姓人家,把小孩送進學堂讀書,全社會養成讀書的風氣有關。昔時,小孩子開學後的第一件事是「開燈」。開學這一天,孩子們到學堂去,要將事先做好的彩燈帶到課堂去,由一位博學的老先生或受人尊敬的老師,把彩燈裡的蠟燭點燃,寓意孩子讀書前途光明。小孩子帶著燈到課堂,還寓意孩子會「登」堂高升,走鴻運,日子會紅火起來。以前的私塾大多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由此,升學開燈,即高升、攀登。一盞盞由家長或孩子精心製作的彩燈,當然也有從燈市購買的彩燈,個頂個的神採奕奕,當都點燃起來的時候,給孩子們帶來片喜興和吉祥的寓意。這種升學燈傳播沿襲,成為另一種「燈會」。

從以上各種觀點上看,關於元宵節即上元燈節的起源,雖然說法不一,但有一個相對的共同點元宵節發軔於原始時期,至漢代初具雛形。至於其主要的節日內容—張燈,正式形成時間不會晚於魏晉。漢代以前是上元燈節的濫觴期,漢代以後是形成期,逐步演變發展到後來既有道家的色彩,又有佛教的禮儀,既有宮廷的官氣,又有民間的俗風。可以說正月十五的燈會,是官民合一、中西合壁,社會融洽和諧、獨具風採、全民參與的盛大的狂歡節日。

元宵節傳說5:燃燈「團聚」說

關於正月十五鬧彩燈吃元宵,昔時在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漢武帝時,皇宮裡有個宮娥長期封閉在宮中,特別思念父母。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時,更是想與親人團聚,她痛哭不止,悲慟得要投井自盡,正巧被東方朔救了。東方朔是個心地善良,足智多謀又詼諧幽默的人,他問明了宮娥悲傷的原委,安慰了宮娥後,想了一個主意。

東方朔打扮成算命的,在街巷到處散發寫有「正月十五火焚身」的字幅,時間人心惶惶,都跟他乞要破解的辦法。東方朔說:「正月十三你們可到安城西北十裡大道上,迎候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攔住她哭就可以得救啦。」

正月十三那天,人們果真在城西北見到了那位紅衣姑娘,就苦苦哀求解救之法,紅衣姑娘送給眾人一張紅帖。姑娘走後,人們細閱紅帖,只見上書:「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人們見這十六個字後,面面相覿議論紛紛不知如何是好。這事傳到了宮廷裡,漢武帝得知後也大驚失色,忙問東方朔如何是好。東方朔神秘地說:「那紅衣女是火神君,趕快傳諭京都人家在正月十五的晚上都把燈點燃,越多越好,宮廷裡也要把燈點得越多越亮才行。還有,讓家家戶戶的親人都聚在一起,用糯米糰子做供品。那火神君看見滿城滿天下到處有明晃晃的火光,他嘴裡又有糯米糰子餬口,還放宮娥出宮和家人團聚,共吃糯米糰子,寓團圓吉祥,準能消災解難啦,保天下一年平安。」漢武帝言聽計從。

正月十五這天夜裡,宮廷內和全城街巷彩燈齊燃,宮娥們也都能和家人團聚了。從此,每逢正月十五日,戶戶家人團聚家家燈火通明,同吃糯米糰子,歡歡喜喜度宵夜。

元宵節傳說6:祭祀「太一」說

「太一」又稱「泰一」、「泰乙」、「太乙」。太一是中國哲學名詞。「太」是至高至極,「一」是絕對唯一的意思。《莊子·天下》稱老子之學「主之以太一」。「太一」是老子之「道」的別名。《史記·天官書》述:「中宮天極星中,其中最明亮的一顆乃是「泰一常居也」。泰一是傳說中的天神。陽神是天,陰神是地一,而泰一在陰陽之前,是陰陽所出,所以說最尊貴。《易傳》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泰一就是太極,天一、地一是兩儀。至高無上謂之泰,絕對不二謂之一。泰一成了神靈的聖號,是主宰一切的神。如此,泰一就是上帝之名,上帝就是泰一之位,是一體的。

敬奉泰一,在戰國時已盛行,如宋玉《高唐賦》中述:西「進純犧,禱璇室,醮諸神,禮泰一」。隆重祀祭太一,始於漢武帝。漢武帝極為尊敬神仙,連年號都為「太初」,內含太一之意。古代謂形成天地的元氣為太初。《列子·天瑞》述:「太初者氣之始也。」《莊子·知北遊》述:「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漢武帝尊崇太一。《史記封禪書》述,漢武帝採納方士謬忌的奏請,在長安城東南建了一座太一祭壇。元狩三年(前120),又在長安城西北甘泉宮設立太一祠壇,壇分三層,上供太一,下供五帝。在祭祀時,漢武帝對五帝只是站立長揖而已,而對太一則虔誠跪拜。《史記樂書》述,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空,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這是官方的祭祀慶典活動,慶典時通宵達旦地在燈火中祭祀,從此沿襲,形成了張燈結彩的習俗。然而,據專家考證,「辛」是天幹辛日名上辛是正月的第一個辛日,初八。漢武帝祀太一也是沿襲先秦楚人的舊俗。《漢書》記述:「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可見此夜在漢代已有不禁夜行,讓民眾自由夜行過節之規定。所以有人認為元宵節源於漢代祭太一。

元宵節傳說7:敬火「崇拜」說

有的專家經過考證認為,燈節的源頭,還應該往上追溯至遠古時代對火的崇拜。

人對燈的信仰意識,始源於遠古的火崇拜,至晚在商代,就有了「燔柴祭的神」的習俗。甲骨文中有「燎」字,《說文》釋為:「柴祭天也。」實際上所祭的對象很廣泛,有先公、先王、自然神、河川山嶽等。到周代才專一為祭天。《詩經》裡多處提到,如《大雅·早麓》述:「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注燎,祭天也。」《說文》所釋正是周代的情況。

元宵的燈火,雖主要作觀賞用,但民間又多用以驅疫祈豐收及求子嗣,隱約可見上古對火崇拜的影子。這種祭天的方法民間至今仍有遺存,如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農村的「燎天蓬」習俗。每年農曆除夕之夜,各家各戶將生長於戈壁灘上的香蓬草,俗稱「香柴」,堆於院內或大門外,順著牛棚裡站立的耕牛扭頭所朝的方向焚香叩頭,並點燃香蓬草堆,全家人圍繞火堆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五穀雜糧撒到火堆裡,聽著那噼噼啪啪的聲響,待到火勢變弱時,家裡的老人小孩在火堆上跳來蹦去。據說這樣會燎去一年的晦氣。《鎮番遺事歷鑑》述:「歲盡除夕夜,農家積香蓬草於宅院,放火燎天,謂之燎天蓬。逢時家家火光自院內衝出,自遠仰視,團團點點,猶天火燃燒,秋桐霜染,壯乎美哉。

又如在我國南方一些地方,元宵之夜人們手舉火把在田野上奔跑,用以表達祈求莊稼豐收的誠意。湖南寧鄉元宵節舉行焚田活動,稱為「燒元宵」。農民高呼:「正月十五元宵節,害蟲螞蟻高山歇」,「燒起蟲蟲,螞蟻天上去呀啊嗬!」深夜裡,人們還要點燃蘸茶油的香插於屋間角落,以驅鼠害。這可能是原始時代的人們在夜晚祭神、求豐收、點起火把驅除邪氣的遺風。至今在少數民族中亦可找到這類習俗,如每年彝族火把節,彝族人都要燃火把蹦跳于田野中,表示驅除蟲害,求得幸福、豐收,並在月下跪舞,與元宵習俗略同。

此外,還有曾經流行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燎歲,又稱「庭燎」的習俗。大年三十(即除夕),家家戶戶清掃庭院,於庭前燃蒼朮、柏葉或竹竿,意為燒去年的穢氣,實有講究衛生、消除疾病的作用。《詩經》裡已有《庭燎》篇,並有庭燎之光」的描述。古代的庭燎是用竹竿作火炬。竹竿燃燒竹節內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啪炸聲以此驅散鬼魔邪氣。後燃燒物有演變,如準河流域是「燔蒼朮」,北京等地是「燒柏葉」,東北黑龍江等地則是「燒炭火」。

蒙古族民間曾流行火祭的風俗,也稱祭火、祭灶。這是一種古老的,帶有原始性的傳統祭祀儀式,是古代生產力低下而產生的。平時,蒙古包或房屋裡的鍋灶、火盆和篝火等,均被視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節、遷居或婚禮時都要舉行。各地形式大同小異。一般是將肉、奶酒、奶油、奶食品等放入火中或供在灶火旁,同時進行禱告和祝讚,誦唱祭火祝詞或請喇嘛誦經。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送迎火神的「年火」日。傍晚,全家圍坐在灶火或火堆旁,由長者將以五色絲線和棉花裝飾的羊脯子放進火裡,再行拜火儀式。晚飯多是用米和奶油做的「阿瑪斯」。新疆地區的蒙古族則是把羊肉放入火中後,再投入羊胸骨、下頜骨、下腿骨各一塊。忌用腳蹬踏鍋灶或在火上烤腳。

昔時四川川西一帶流行點玉皇燈。每到農曆正月初八、初九,當地民間於街頭、交叉路口豎立高7米多的燈竿,燈竿上橫懸三十三盞燈稱之「玉皇燈」。當第一晚點燈之後,人們連日以香蠟、酒肉供奉守燈的「鬼王」。民謠日「燈竿不倒,鬼王不走」。相傳鬼王執行玉皇的聖旨,專管眾鬼。民間以為,點玉皇燈祀鬼王,使其管住眾鬼,不使作祟,可避難產、投水等事件發生,以保一方平安。還有流行於四川東、西部一帶農村,每逢農曆正月初八、初九,農民把自己製作的燈點于田間,謂之「點五穀燈」,認為可以驅除不祥,使農作物免遭蟲害,獲得好收成。

1989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深夜,民俗學者孫秉山在晉北黃河東岸的保德縣縣城採風,在欣賞四鄉鄰裡村鎮百姓們創作的彩燈之餘,看見當夜「家家戶戶都在自家大門前,點燃一堆用上等的煤塊特意堆成的火。」名之曰「旺火」,以寓意日子越過越興旺,越過越紅火。在「十五」觀燈、跑旱船、鬧社火時,主要街道場所為了安全,「旺火」堆相應減少,並在旺火的四周圍坐著一圈老年人。一邊飲酒談天,一邊照看「旺火」。此習俗,無疑為元宵的原型,是由遠古時代直傳下來,與彝族火把節同源。當然,這種保留著遠古燎祭、原始樸野風格的活動,如今在全國各地已很少見了。

燎祭發展到後來,分為兩路,一路演變為春節、元宵節即燈節的「旺火」。另一路則演變為「火把」,以至「燈燭」,在周代稱為「燎炬」,《詩經》裡不少地方提到。火把至今有些場合還在用。

火崇拜,從燔柴到火把,到旺火與燈燭,直至各種製作精巧的彩燈,由自然發展為一種工藝,信仰也便逐漸滑向娛樂。工藝與信仰成反比,古今中外,從來都是這樣。可以推想,元宵的雛形實是遠古先民持火把祭神求豐收,漢代燃火祭太一是其遺風,後來演變為彩燈節。當然同時也融合了道教、佛教的思想與習俗,並不斷加入各種民間習俗、活動。

元宵節傳說8:「佔星、祈子」說

燈節期間有觀星卜年的佔事,亦有觀燈佔歲的農俗。觀燈是觀星象的衍化。由於佔法是以「日晴主物育」,故以燈代星,即使是在陰霾的夜晚,也能以成百上千盞燈火,模擬出一個象徵性的燦爛星空以討得人生長壽、農蠶豐收的吉兆。

古人認為星宿主命。民間俗語有「燈火延續」之說即人的生命源於星宿。

《春秋佐助期》述:「蕭何稟昴星而生。」正統的史書中也有不少這類記載。《宋史·列傳》述:「黃亢字清臣,建州蒲城人也。母夢星隕於懷,掬而吞之,遂有娠。」《元史·列傳》述:「小雲石海崖……母廉氏夜夢神人受以大星,使吞之,已而有妊。」《春秋文耀鈞》述:「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物也。」「流精」即指星星流落人間,生殖萬物。在神話傳說中孕育往往跟流星下凡有關。

《御覽》卷六引《列星圖》述:「流星貫昴修紀感而生禹。」《河圖》述「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意感,生白帝也。」《御覽》卷五引《續晉陽秋》述:「桓玄庶母馬氏本袁真之妓也與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銅甕水在其側,見一流星墮甕中,驚喜,共視,見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間然明淨。乃相謂曰:『此吉祥也,誰相應之?』於是薛、郭更以瓢接取,並不得。馬氏最後取,星正入瓢中,便飲之。既而如有感焉,俄而懷玄。」將人感流星而懷孕的神話傳說跟漢家祀太一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的記述聯繫起來,可以中看到古人以星宿主宰人間生殖,禮拜星宿繁育祈子的習俗。人們為了達到圓滿的夙願,由「星」而聯想到「燈」,繁星點點與彩燈盞盞,這「燈」與「丁又雙聲,彩燈紅火即可喻為人丁興旺,燈火延續,正是人丁旺育,這元宵節時家家燈火處處明亮,恰如星星下凡,在燈節時逛燈,從燈下鑽來鑽去,恰好符合祈子求孕的心願。胡樸安撰於1923年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江蘇·南京採風記》述:「(正月)初八日為燈節,有閨女出閣者,送各式燈至婿家,最要者為明角麒麟送子燈。」這種美好的意念與燈節即「丁節」又恰好合盼人丁興旺,祈育繁殖,子孫萬代,燈火相傳的祥瑞,很顯然,燈節應運而日益擴展就不是偶然的了。祈星育子活動在全國許多民族中都有流傳。例如朝鮮族民間流傳著《龍風匹配》的故事,說婚後不育的婦女,只需要在特定的日子裡跪拜七星神,就可受孕生子。錫伯族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星星投胎的結果,因此他們每年陰曆十月二十三日都要在廟裡舉行「搶幹燭」的儀式,讓希望生育的人向星星求子。

星宿主命,人們以燈代星,祭星活動在元宵節期間也很流行。在古典小說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中述,諸葛亮仰觀星象,自知命在旦夕,便於帳中點燈,向北鬥祈禳。他說:「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不料魏延闖入,將主燈撲滅,孔明便儼然歸天。「司馬懿夜觀天文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便知「孔明死矣」。《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也都上應列宿,是天星下凡。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述:「(正月)初八日,黃昏之後,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述:「(正月)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著。於更初設香楮,陳湯,點燃而祭之。」

從以上的種種記述中,可以看出古人以燈的明滅聯繫著生命的存亡,展現出燈為生命主宰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作為民俗傳統,時至今日仍然不時有所閃現,比如頌揚一位新人,比喻為「冉冉升起的新星」,人才相聚喻為是「群星燦爛」,頌揚某些人物稱之為「明星」,等等。這很可能是由傳統觀念中的星宿主命沿襲而來。

正是由於昔時的傳統觀念認為星宿主宰著人間的生殖,主宰著人的壽命,主宰著五穀、桑蠶的收成,主宰著一切。原始的祭星行為,有時會遇到霧遮月、雲擋星,濃霧陰雲致使祭星受到影響,所以人們將「星」與「燈」聯繫在一起,正月十五,正值孟春之季,農曆新年已經度過,一年明月打頭圓,是大地回春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按照「老皇曆」,元宵節過後,才算是真正過完了年。一元伊始,又該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地準備新的一年的勞作了,而元宵節把新年的歡慶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正是人們面對天空皎月和繁星,祈盼和平年豐的一年圓圓滿滿、幸福平安的時節,村村鎮鎮,家家戶戶點起明燈,是心靈的屐現,是吉祥的企盼,這燈的聚會、燈的節日,明明光光地表達了人們的祝願。「元」是開始,第一;「宵」是夜的意思。每年正月十五,人們以燈祭星,久之,不言而喻,這元宵燈之節日,怎麼能不會越來越紅火呢。

相關焦點

  • 【元宵節活動】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活動】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2013-01-10 09:31:5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 元宵節湯圓和元宵的區別以及由來傳說 元宵節到底吃湯圓還是元宵?(4)
    元宵節吃湯圓的食療好處1、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2、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
  • 元宵節的由來,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的由來,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呢?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就要來臨了,那麼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大家都會逛廟會,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那麼大家在歡度,元宵節再吃元宵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元宵節的由來呢?為什麼在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 元宵節的一些習俗的由來和一些關於元宵節的傳說
    元宵節是自春節以來第一個重要的節日,是中國和以漢字為主的人最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正月是農曆的第一個月,又稱元月,而元宵節是每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時候夜又被稱為宵,所以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元宵節。那麼既然是傳統節日肯定會有一些特定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那麼幾種,猜燈謎,出門賞月,吃元宵,舞獅,踩高蹺,等等。我們接下來就介紹一下這幾個習俗的活動。
  •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意義 臨沂人知道幾個元宵節的傳說
    元宵節吃湯圓(元宵)是一種傳統風俗,那麼吃湯圓的由來是什麼呢?在元宵節吃湯圓又有什麼寓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臺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
  • 元宵節有什麼含義?元宵節的傳說有哪些?
    元宵節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狂歡節,每到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到街上去參加各種活動。你知道元宵節有什麼含義嗎?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又有哪些?  一、元宵節的含義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 你們哪裡有什麼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和傳說
    今天是2020年2月8日,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您知道,正月十五為什麼稱元宵節嗎?「元」是第一的意思,「霄」指夜晚。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個能看到滿月的夜晚。元宵節是家庭團聚的傳統佳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展掛各種各樣美麗的燈籠。
  •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時間:2020-02-08 16: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史話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
  • 元宵節的來曆元名字由來介紹 元宵節習俗及民俗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
  •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是什麼?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及湯圓的做法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及傳說故事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
  • 有關元宵節的中英文資料:元宵節的由來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有關元宵節的中英文資料:元宵節的由來 2012-02-02 15:39 來源:網絡 作者:
  • 元宵節的起源與傳說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二)元宵節的傳說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說。1.漢文帝為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 2019年元宵節祝福語簡短 元宵節發給領導客戶長輩朋友的祝福語
    元宵節自古就是中國人民心中團圓美滿、甜蜜祥和的日子,這一天也是從春節的最後一天。元宵節發給領導客戶長輩朋友的祝福語自然是少不了的,整理2019年元宵節祝福語簡短大全,趕緊收藏發給你領導客戶、長輩朋友吧!》》》推薦閱讀:元宵節的起源由來是什麼?
  • LA萌蒂說/「團團圓圓」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及傳說!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猜燈謎。這種傳統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是你知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嗎?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和寓意有哪些?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
  •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由來為什麼要吃湯圓 元宵節有哪些禁忌
    春節已經遠去,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大家在歡聚一堂吃元宵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元宵節在民間流傳著很多說法,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說說元宵節的由來吧!一, 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
  • 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
    元宵節快到了,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嗎?不知道沒關係,來這裡看看,太平洋電腦網下面就為大家提供一篇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的文章內容。快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一: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 元宵節起源的常見傳說講述,那些元宵節背後你不知道的秘密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幾種信仰。然而,它的根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並且與佛教在中國發展時的漢明帝統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朝皇帝是佛教的倡導者,並注意到佛教僧侶將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寺廟中點亮燈籠。結果,明天皇帝命令所有家庭,寺廟和皇宮在那天晚上點亮燈籠。從那裡它發展成為民俗。
  • 元宵節的來歷50字100字左右 元宵節的由來起源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50字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的來歷100字左右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 元宵節: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傳說
    元宵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關於元宵節的由來很多,其中有一個關於元宵節的由來就和漢武大帝時期的名臣東方朔有關。元宵節,大家那裡都有什麼樣的習俗呢?歡迎大家留言告訴小編。
  • 薦讀| 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由來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其它傳說紀念「平呂」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