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已經遠去,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大家在歡聚一堂吃元宵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元宵節在民間流傳著很多說法,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說說元宵節的由來吧!
一, 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 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由來,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元宵節的由來,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三,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 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元宵節的由來,為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 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元宵節雖然很熱鬧,但是元宵節也是有一些禁忌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元宵節的五個禁忌吧。
正月十五鬧元宵,老祖宗總結的5個元宵節禁忌,還不看看嗎?
第一個禁忌出門不能丟東西,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出門去賞燈、觀月,人來人往的有人就渾水摸魚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如果在正月丟東西,有的人就認為是把一整年的財運都給丟了,這一年都會過得不好,因此人們忌諱出門丟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