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母親最期待或者最懷念的,應該就是牙牙學語的孩子口齒不清的那第一聲「媽媽」。但不知何時,這聲「媽媽」就簡化成了「媽」。從「媽媽」到「媽」,僅僅少了一個字,但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一個朋友動不動就感慨惆悵,經常問幫媽她是不是老了。幫媽問她:「怎麼會這樣說?」。她說有一次去娘家吃飯,聽見妹妹4歲孩子奶聲奶氣地叫「媽媽」,她突然感慨萬千,記不清自家孩子這樣親切的喊「媽媽」是什麼時候了。現在孩子長大了不願多說話,叫的稱呼也從「媽媽」轉變為了「媽」。
其實從「媽媽」到「媽」的過程,感覺像是一場母愛分離的過程。有人覺得這說明孩子長大了,也有人覺得這是孩子和母親有了隔閡,那孩子對媽媽稱呼的改變到底意味著什麼?
01孩子漸漸成熟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喜歡說「吃飽飽」、「吃飯飯」等疊詞,這是因為孩子腦子裡詞彙量不多,而且語言能力不強,所以他們往往會把一個字重複說。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腦海裡的詞彙量越來越多,他們說話也變得簡單明了。
從「媽媽」到「媽」是孩子長大的標誌,長大後他們說話還像孩童時期那般幼稚,隨著思想和心智的成熟,他們開始牴觸疊詞,覺得那是小孩子才說的,對母親的稱呼也從「媽媽」變為「媽」。雖然家長會覺得這樣的稱呼沒有以前親切,但這標誌著孩子漸漸成熟,我們應該高興。
02孩子慢慢獨立
從「媽媽」到「媽」,也是孩子獨立的象徵。孩子剛出生依靠媽媽母乳餵養,在媽媽的呵護下長大,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依賴媽媽,所以會親切地叫「媽媽,媽媽」。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母親的依賴減少,漸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就不會如同兒時一般喊著「媽媽,媽媽」。
孩子長大學會獨立,是母親既開心又難過的事。媽媽期待孩子成長,又希望孩子長得慢些。她們不想承認孩子已經可以獨自生活了,更不願意接受自己不被孩子需要的現實。孩子學會獨立後,媽媽會一個人在悄悄難過。可終有一天孩子要獨自面對生活,媽媽們終究要退出他們的世界,所以要以平常的心態看待孩子長大的事實。
03孩子和母親的感情變淡
從「媽媽」到「媽」,也可能是孩子和媽媽感情變淡的信號。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接受新的知識,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的孩子和父母三觀不同無法溝通。這一字的簡化,可能是孩子和父母代溝變大的表現。為了避免和父母起衝突,孩子在家基本上不說話。
孩子們追逐著時代的潮流,感受著世事變化,他們不理解跟不上時代的父母,父母也無法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於是彼此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淡。
從「媽媽」到「媽」,孩子稱呼的改變,意味著他們日漸成熟、逐漸獨立。雖然媽媽不想孩子這麼快長大獨立,但也要欣然接受孩子的改變。如果是彼此的感情變淡,媽媽要花時間找出感情變淡的源頭,處理好感情問題。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