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叫「媽媽」到「媽」,孩子對你稱呼的改變,其實是場母愛的分離

2020-12-16 孕嬰幫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母親最期待或者最懷念的,應該就是牙牙學語的孩子口齒不清的那第一聲「媽媽」。但不知何時,這聲「媽媽」就簡化成了「媽」。從「媽媽」到「媽」,僅僅少了一個字,但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一個朋友動不動就感慨惆悵,經常問幫媽她是不是老了。幫媽問她:「怎麼會這樣說?」。她說有一次去娘家吃飯,聽見妹妹4歲孩子奶聲奶氣地叫「媽媽」,她突然感慨萬千,記不清自家孩子這樣親切的喊「媽媽」是什麼時候了。現在孩子長大了不願多說話,叫的稱呼也從「媽媽」轉變為了「媽」。

其實從「媽媽」到「媽」的過程,感覺像是一場母愛分離的過程。有人覺得這說明孩子長大了,也有人覺得這是孩子和母親有了隔閡,那孩子對媽媽稱呼的改變到底意味著什麼?

01孩子漸漸成熟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喜歡說「吃飽飽」、「吃飯飯」等疊詞,這是因為孩子腦子裡詞彙量不多,而且語言能力不強,所以他們往往會把一個字重複說。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腦海裡的詞彙量越來越多,他們說話也變得簡單明了。

從「媽媽」到「媽」是孩子長大的標誌,長大後他們說話還像孩童時期那般幼稚,隨著思想和心智的成熟,他們開始牴觸疊詞,覺得那是小孩子才說的,對母親的稱呼也從「媽媽」變為「媽」。雖然家長會覺得這樣的稱呼沒有以前親切,但這標誌著孩子漸漸成熟,我們應該高興。

02孩子慢慢獨立

從「媽媽」到「媽」,也是孩子獨立的象徵。孩子剛出生依靠媽媽母乳餵養,在媽媽的呵護下長大,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依賴媽媽,所以會親切地叫「媽媽,媽媽」。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母親的依賴減少,漸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就不會如同兒時一般喊著「媽媽,媽媽」。

孩子長大學會獨立,是母親既開心又難過的事。媽媽期待孩子成長,又希望孩子長得慢些。她們不想承認孩子已經可以獨自生活了,更不願意接受自己不被孩子需要的現實。孩子學會獨立後,媽媽會一個人在悄悄難過。可終有一天孩子要獨自面對生活,媽媽們終究要退出他們的世界,所以要以平常的心態看待孩子長大的事實。

03孩子和母親的感情變淡

從「媽媽」到「媽」,也可能是孩子和媽媽感情變淡的信號。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接受新的知識,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的孩子和父母三觀不同無法溝通。這一字的簡化,可能是孩子和父母代溝變大的表現。為了避免和父母起衝突,孩子在家基本上不說話。

孩子們追逐著時代的潮流,感受著世事變化,他們不理解跟不上時代的父母,父母也無法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於是彼此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淡。

從「媽媽」到「媽」,孩子稱呼的改變,意味著他們日漸成熟、逐漸獨立。雖然媽媽不想孩子這麼快長大獨立,但也要欣然接受孩子的改變。如果是彼此的感情變淡,媽媽要花時間找出感情變淡的源頭,處理好感情問題。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從「媽媽」變成「媽」,一字之差的稱呼,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變化
    張女士還楞了一下,感覺只叫一個「媽」字怪怪的,但從那以後兒子對他的稱呼徹底變了。她的心情很複雜,高興的是兒子好像長大了,難過的是兒子好像慢慢的會不再需要她了。你的孩子現在還喊你媽媽(爸爸)嗎?這種情況真的是說到我們家長的心坎裡了,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稱呼的呢?以前每天都會說媽媽抱抱,媽媽陪我玩,我愛媽媽。但是慢慢長大後,變成「媽,我餓了」、「媽,我不喜歡這件衣服」、「媽你別管我」。從「媽媽」到「媽」只差了一個字,卻代表了孩子的心理變化。
  • 寶寶稱呼的方式從「媽媽」到「媽」,經歷哪些心理變化?有點心酸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有人說,母愛註定是一場分離。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母親漸行漸遠。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對你的稱呼,不經意間從「媽媽」,變成了「媽」,也就意味著孩子真的長大了,可以獨立地不再依賴你了。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中自然又必然的過渡,令人欣慰,也讓人有點心酸。
  • 孩子對你的稱呼從「媽媽」變成「媽」,說明心裡有了變化,要重視
    「媽媽,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我要……」。你的孩子是不是每天都環繞在自己的身邊,和自己說著這些非常耳熟的話?可能有的媽媽會抱怨,孩子整天在自己的身邊念叨,自己非常的煩惱。但是,也只有經歷過的媽媽才知道,那樣的聲音是最幸福的聲音。多少年後,父母再想聽到這樣的聲音,已經很難了。
  • 莫忽視,孩子從「媽媽」稱呼變成「媽」,家長要注意娃的心理變化
    從寶寶咿呀學語的開始,「媽媽」一直都是每個做母親最自豪聽到的稱呼,當孩子叫出一聲媽媽的時候,相信每個母親都會感到非常欣慰。可是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從媽媽兩個字的稱呼,變成一個字媽的叫法時,孩子內心的那些細微的心理變化,你有沒有察覺呢?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可能是孩子心理產生了變化,不可忽視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世界上有很多種語言,但是「媽媽」這個詞,在各地的發音卻都是一樣的。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你為「媽媽」,而是直接叫你「媽」,這個過程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呢?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母親和孩子,本就是漸行漸遠的旅程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喜歡用疊字稱呼爸爸媽媽,因為那時的小孩子比較小,叫人的時候發出單音節還是比較困難的。隨著孩子的逐步長大,這種疊字就會逐漸減少。
  • 孩子對你的稱呼,由「媽媽」變為「媽」,暗藏幾種心理變化
    可隨著年齡增長,很多孩子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是直接叫「媽」。母親們知道這是孩子長大的一種側面表現,但心底難免有些失落。前兩天和同事彤彤聊天時,她就提到了這件事情,她說總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了。01從「媽媽」到「媽」,是孩子和自己不親了嗎彤彤有個5歲的兒子,今年才上幼兒園大班,可卻已經「長大」的跡象了,就比如他不喜歡媽媽在同學前叫他的小名
  • 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有4個隱藏的心理變化,值得注意
    孩子的心理健康同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因此,父母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在成長各個階段中的心理變化。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有4個隱藏的心理變化,值得注意。1、孩子渴望獨立,父母是時候該放手了孩子對親人的稱呼能夠明確體現出孩子的內心成長變化。但是,很多情況下,都被家長忽略掉了。
  • 孩子喊「媽」和「媽媽」,有什麼區別?稱呼變了後家長就該上心了
    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在四五歲前喊母親都是「媽媽」,但在有自己的思想之後卻變成了「媽」呢? 很多家長都不能接受這個改變,覺得孩子和自己有距離感了。那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到底是因為什麼?專家:不可忽視
    但是誰會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而很多孩子對媽媽的稱也省略了一個字,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再稱呼「媽媽」,而是直接叫「媽」,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到底是因為什麼?
  • 稱呼從「媽媽」變為「媽」,可能是這幾種情況造成的,別大意了
    叫著「媽媽」,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會變得平靜許多、溫柔許多,而叫著「媽」,只要語氣不對了,聽起來就會顯得非常生硬。現在我們也各自有了孩子,若將來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我們「媽媽」了,而是叫「媽」,到時候會是什麼心情呢?別小看了少一個字,這其中卻蘊含著大訊息。
  • 媽媽用這三種稱呼叫自家孩子,不僅孩子有面子,又顯得媽媽高情商
    有一次冉冉上學少帶了一本數學書,冉冉趕忙打電話叫媽媽幫她送來。課間的時候,媽媽在教室門口探出個腦袋:「大臉貓,媽媽給你送書來了。」 冉冉看見媽媽在門口望著自己,冉冉出去也不是,不出去也不是。看見全班同學眼睛裡都憋著笑意,冉冉羞紅了臉,低著頭快跑了出去。 冉冉剛出教室門,教室裡就傳來了同學們鬨笑的聲音。冉冉鬱悶地和媽媽說:「媽你在外面能不能別這麼叫我,多丟人啊,你看同學們都笑話我。」
  • 出門偶遇同學,媽媽這樣稱呼孩子,孩子很開心:謝謝老媽!
    文丨木棉媽媽說到名字,很多人都認為只不過是一個代號,但是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卻是大事一樁。孩子有大名之前基本上家裡都會給孩子取個小名,在家裡叫,表示出家人對孩子的親切和關心。不過呢在外面卻不能隨意稱呼孩子。高中的時候有個男生小名叫鐵蛋兒,本來大家是不知道的,有一次我們正在上午間自習課,同學的媽媽來給他送東西,打開門直接喊:鐵蛋兒!全班同學都笑了,同學是紅著臉出去,又紅著臉進來的,從那以後,班裡幾乎每個人都叫他鐵蛋,甚至於後來同學聚會都忘記了同學原本的名字。
  • 農村叫娘城市叫媽,除了娘、母親、媽媽三種稱呼,還有哪些稱謂?
    自我感覺自己也算是比較孝順的孩子吧,在我的筆記本一直留存一篇短文,跟隨我多年,非常的喜歡,今天分享給大家。短文題目:娘親人家都說,孩子是母親放飛的風箏哪怕你飛得再高總有一根無形的線把你牽著無論你飛得再遠總有一雙眼睛在那裡望眼欲穿
  • 文化解析:「娘」和「媽」的有啥區別?你有媽媽依賴症嗎?
    「媽」就像一匹默默付出的老馬,付出無私的愛。「媽」,當然指的是自己的母親了。有一個順口溜:女子拉著馬,娃娃都愛她。從小學說話,張口先喊她,這人是媽媽。【媽】, 左邊一個女,右邊一個馬,就好比一個女子像牛馬一樣在背後默默的付出,這個人就是媽媽。「女」和「馬」聯合起來表示「讓孩子騎背的成年女性」。
  • 刻印效應:為啥孩子一到晚上只找媽?其實「媽媽」換個人當也可以
    文丨福林媽咪雖說生完孩子第一年帶娃辛苦,不過如果讓寶媽真把孩子給別人帶,寶媽也會捨不得。白天還好,一到晚上很多孩子都只肯讓媽媽抱,媽媽們心裡也是累並快樂著。從孩子6、7個月開始認人,到3、4歲甚至七八歲,孩子都會在晚上變得非常依賴媽媽,非要媽媽陪著睡著,甚至如何順利讓孩子實現分床睡都成為難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寶寶一到了晚上就只找媽媽呢?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會對媽媽這個人產生依賴呢?
  • 初中生歌頌母愛作文:只要有媽就有愛
    「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媽媽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這是一首曾經火遍中國頌揚母愛的歌曲。是啊,一首《媽媽的吻》,看出了母愛的偉大,表現出了母愛的唯一和不可替代。自打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母親就註定這一生要為你操勞。我與眾人一樣,都擁有一個因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 那一刻,我羨慕那些當著媽媽面撒嬌的人孩子,有媽家就在,沒媽家在哪?
    其實有媽的孩子和沒媽的孩子看起來不一樣,其實差距還是蠻大的,人們對於非原生家庭和原生父母是有牴觸情緒的,記得小時候,計劃生育時期,媽媽為了生我和小姐,把二姐放在姥姥家寄養,回歸家庭的二姐時常被我們欺負,因為我們一致認為二姐是抱來別人家的孩子,而且二姐那時候皮膚偏黑,又沒有和我們一起生活,所以她最像沒媽的孩子,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天真
  • 啥時候開始就不應該再稱呼孩子為寶寶了?寶媽別不在意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緣分也是如此,從最初的寶寶,寶貝,小臭臭,到逐漸變大後稱呼名字,他們在逐漸長大,他們在逐漸適應,他們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脫離「寶寶」的過程。說起來,我家娃基本上沒叫過寶寶,寶貝,一般都是叫小名或者兒子。
  • 38歲馬麗升級當媽!母親節有孩子陪伴,是媽媽最幸福的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母親節這一年她給了大家也個驚喜,自己已經是一個媽媽啦!從你出生到你長大工作,母親都始終是陪伴你最多的那個人,長時間的陪伴和照顧都讓母親犧牲了很多,光滑的皮膚、少女的容顏,但是只要看到孩子在自己的照料下長大母親就會覺得欣慰。看著孩子慢慢成長對母親來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