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可能是孩子心理產生了變化,不可忽視

2020-12-19 糖果的媽媽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世界上有很多種語言,但是「媽媽」這個詞,在各地的發音卻都是一樣的。

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你為「媽媽」,而是直接叫你「媽」,這個過程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呢?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母親和孩子,本就是漸行漸遠的旅程

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喜歡用疊字稱呼爸爸媽媽,因為那時的小孩子比較小,叫人的時候發出單音節還是比較困難的。隨著孩子的逐步長大,這種疊字就會逐漸減少。

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孩子掌握了單音節,所以才不會再繼續叫疊字了。

但是真的是這麼簡單嗎?這背後就沒有別的原因嗎?

其實孩子從疊字的稱呼變成單音節,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發音系統的成熟,更是因為孩子的依賴性逐漸降低

孩子對媽媽稱呼的改變,有什麼深層意義

1)稱呼的改變代表孩子已經長大了

在許多人心目中叫媽媽這兩個疊字的稱呼是一種較為幼稚的表現。

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他們就會自動的切換到單音節,將稱呼改為「媽」。

因為這在孩子心中代表著成熟和長大

2)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了隔閡

孩子在小時候與父母幾乎是無話不談的,但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年齡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這樣的差距容易引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發生。

所以孩子在長大之後就會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他們覺得現在應該與朋友談心,而不是與父母談心這種稱呼的改變就代表了,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親熱度的降低。3)孩子逐漸獨立的表現

有時孩子叫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獨立了。

在獨立的過程中難免會減少對別人的依戀,而此時,與小時候做對比,他們與母親之間的依戀會減少。這種依戀減少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孩子稱呼上的改變。

有許多母親會因此感到傷心,但是作為母親應該理解自己的孩子。但事實上,這是孩子獨立的好機會,可以養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4)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許多人以為孩子稱呼變了,那也沒有問題。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稱呼也會變,那就是他與母親之間產生了矛盾,心理上受到了傷害。

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細小的變化,並且認為小孩子不應該擁有什麼情緒,大人做的就是對的。

長此以往下去,難免對小孩造成極大的壓力,此時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進行疏導

孩子與母親逐步相互獨立,那麼應該如何相處

1)尊重孩子的意見,與孩子做朋友

有不少母親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認為他們應該凌駕於孩子之上,只要是他們的話,孩子就應該聽。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讓孩子一直服從於父母的權威之下,難免會養成孩子懦弱的性格,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

作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意見,與孩子做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具有壓迫性的父母

2)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逐步的走向學校與社會,他們交往屬於自己的朋友。

孩子會形成屬於自己獨有的小社會,形成自己獨有的朋友圈。

此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與他人的交往,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

②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的小秘密,擁有自己的小空間,而不是事事都要知曉

如果一直要求孩子把所有的秘密告訴你,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導致心理發展和性格發展的扭曲。

3)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交流

現在許多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家長,他們身上承擔著整個家庭的重擔,所以在面對孩子時難免會沒有耐心。

尤其是這種情況之下,遇到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摩擦出火花。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較為敏感,脾氣並不穩定,而此時如果自己的父母脾氣也不穩定,兩者很容易就會產生矛盾。

② 矛盾產生之後,傷害的就是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青春期時期產生的感情裂痕在以後是很難撫平的。

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具有耐心認真的聽孩子傾訴,然後與他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糖果媽媽寄語】

總而言之,孩子對父母稱呼的改變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發聲系統的完善,更是因為心理上的因素。

父母要注意這種稱呼的改變,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

相關焦點

  • 莫忽視,孩子從「媽媽」稱呼變成「媽」,家長要注意娃的心理變化
    從寶寶咿呀學語的開始,「媽媽」一直都是每個做母親最自豪聽到的稱呼,當孩子叫出一聲媽媽的時候,相信每個母親都會感到非常欣慰。可是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從媽媽兩個字的稱呼,變成一個字媽的叫法時,孩子內心的那些細微的心理變化,你有沒有察覺呢?
  • 從「媽媽」變成「媽」,一字之差的稱呼,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變化
    從「媽媽」變成「媽」,孩子改變了對自己的稱呼張女士的兒子剛剛過完5歲生日,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原來越懂事了,張女士感到很欣慰。可就這兩天兒子的改變讓她有些難過,當時她在廚房做菜,兒子像以前一樣探個小腦袋看,然後很自然的問了一句:媽,今天做的什麼啊?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到底是因為什麼?專家:不可忽視
    但是誰會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而很多孩子對媽媽的稱也省略了一個字,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再稱呼「媽媽」,而是直接叫「媽」,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到底是因為什麼?
  • 寶寶稱呼的方式從「媽媽」到「媽」,經歷哪些心理變化?有點心酸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母親漸行漸遠。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對你的稱呼,不經意間從「媽媽」,變成了「媽」,也就意味著孩子真的長大了,可以獨立地不再依賴你了。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中自然又必然的過渡,令人欣慰,也讓人有點心酸。
  • 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有4個隱藏的心理變化,值得注意
    俗話說,「好的心理是一劑良藥,能催人奮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同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因此,父母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在成長各個階段中的心理變化。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有4個隱藏的心理變化,值得注意。
  • 稱呼從「媽媽」變為「媽」,可能是這幾種情況造成的,別大意了
    很多人認為,這件事情再自然不過了,孩子小時候喜歡用疊字稱呼,用單音節比較困難,而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疊字慢慢減少,掌握了單音節,就不再常說疊字了。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就沒有別的原因?我們要好好想想。稱呼從「媽媽」變為「媽」,可能是這幾種情況造成的,別大意了!
  • 孩子對你的稱呼,由「媽媽」變為「媽」,暗藏幾種心理變化
    可隨著年齡增長,很多孩子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是直接叫「媽」。母親們知道這是孩子長大的一種側面表現,但心底難免有些失落。前兩天和同事彤彤聊天時,她就提到了這件事情,她說總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了。01從「媽媽」到「媽」,是孩子和自己不親了嗎彤彤有個5歲的兒子,今年才上幼兒園大班,可卻已經「長大」的跡象了,就比如他不喜歡媽媽在同學前叫他的小名
  • 孩子喊「媽」和「媽媽」,有什麼區別?稱呼變了後家長就該上心了
    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在四五歲前喊母親都是「媽媽」,但在有自己的思想之後卻變成了「媽」呢? 很多家長都不能接受這個改變,覺得孩子和自己有距離感了。那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 孩子對你的稱呼從「媽媽」變成「媽」,說明心裡有了變化,要重視
    「媽媽,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我要……」。你的孩子是不是每天都環繞在自己的身邊,和自己說著這些非常耳熟的話?可能有的媽媽會抱怨,孩子整天在自己的身邊念叨,自己非常的煩惱。但是,也只有經歷過的媽媽才知道,那樣的聲音是最幸福的聲音。多少年後,父母再想聽到這樣的聲音,已經很難了。
  • 從叫「媽媽」到「媽」,孩子對你稱呼的改變,其實是場母愛的分離
    她說有一次去娘家吃飯,聽見妹妹4歲孩子奶聲奶氣地叫「媽媽」,她突然感慨萬千,記不清自家孩子這樣親切的喊「媽媽」是什麼時候了。現在孩子長大了不願多說話,叫的稱呼也從「媽媽」轉變為了「媽」。其實從「媽媽」到「媽」的過程,感覺像是一場母愛分離的過程。有人覺得這說明孩子長大了,也有人覺得這是孩子和母親有了隔閡,那孩子對媽媽稱呼的改變到底意味著什麼?
  • 經常對兒子說這3句話的媽媽,很容易把孩子變成媽寶男,別不信!
    媽寶男什麼都要跟媽媽講,凡事都聽媽媽的意見,覺得媽媽說的就是真理,別人說的都是屁,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可能連買個紙巾這種小事情,也要打電話去問媽媽的意見。媽寶男往往心理層面極度不成熟,就像是長不大的孩子,找女朋友就是按照找媽媽、找保姆的標準來的,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 啥時候開始就不應該再稱呼孩子為寶寶了?寶媽別不在意
    有的會請教一些老人,按照按照老習俗取一個小名,老一輩自有自己的講究,不管有沒有道理,會有一些心理安慰吧。因為孩子小名是區分他和別人的不同所在,總是叫寶寶習慣了,可能走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時,一叫寶寶,好幾個孩子回頭。
  • 1.5萬留學生回國引熱議,媽媽直言「仇富」,背後的原因不可忽視
    可是有一部分寶媽因為擔心孩子,面對網友的言論怒斥網友「你們就是仇富」。聽完寶媽的話,其實我們也能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家孩子的擔心擔憂。但是如果真的選擇包機送孩子回國,產生的問題比我們想像的還可怕,一些比較理性的網友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選擇包機危害較大,時間特殊,父母不應該無理取鬧。
  • 心理實驗:媽媽在孩子面前示弱和裝超人,孩子的表現大不同
    作為寶媽的你,有沒有一個小男子漢在生活中保護你呢?對於這樣的「霸氣護媽」,有很多的寶媽是連連羨慕。有些寶媽嫉妒說,假如是自己兒子看到媽媽害怕蟲子,會故意抓著蟲子嚇自己。很明顯,這絕對是養了一個「小白眼狼」,所以,到底怎樣才可以養成小男子漢,而不是白眼狼呢?
  • 一孕傻三年:給孩子打疫苗填錯了孩子名字,香茹變成了「香菇」
    這不,有一位寶媽在生完寶寶後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孩子原本叫香茹,卻把孩子的名字寫成了香菇,寶媽自己也哭笑不得。要是寶寶以後知道了這件事,指不定會怎麼嘲笑自己的媽媽呢。還有些寶媽。在生完孩子後出去逛街會忘記自己要買什麼,逛個超市隨手將購物車一停,然後就再也找不到了,甚至連自己做過的事情都會出現不記得的情況。
  • 「我媽怎麼還沒出來」媽媽生娃,兒子扒門等候的樣子讓人動容
    寶媽說,當時就知道大兒子在外面,可能覺得寶寶都出來了,媽媽怎麼還不出來啊。寶媽:那一刻還是很感動的。很多大寶都是這樣的,並非時刻上演宮鬥劇,有的大寶一直就很讓寶媽溫暖,平時的時候也是說媽媽我給你捶捶背啊,媽媽我好愛你啊等等,雖然男孩子都很調皮,但是也很懂事。
  • 寶寶一歲前,最好別和媽媽長期分開,否則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讀者朋友們,你們是由誰帶大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是其他的什麼人?寶媽來帶自己的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受限於現實因素,往往並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很多寶媽迫於生活、工作的壓力而選擇把孩子交給父母或公婆來帶。
  • 經常被媽媽吼的孩子,將來逃不出這三種結局,請對你的孩子溫柔點
    相信很多家長都和小朵一樣,原本不想吼孩子,可是卻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影響孩子成長。經常被媽媽吼的孩子,將來逃不出這三種結局1、缺乏自信心,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孩子經常受到媽媽的呵斥,孩子會認為自己很不討人喜歡,覺得自己的媽媽很討厭自己,所以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總是認為自己很差勁,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
  • 別在這種場合叫孩子全名,會給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心理陰影
    通過跟琪琪媽媽的一番聊天,這才知道,琪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平時琪琪在家,爸爸媽媽都是一直喊琪琪的小名,只有琪琪做錯事或惹爸爸媽媽生氣時,爸爸媽媽會嚴厲地喊琪琪的全名,這導致琪琪一聽到自己的全名就會條件反射地意識到自己要挨批評,所以才會這樣異常的緊張不安。
  • 男孩非要抹口紅,寶媽一個稱呼讓孩子意識到差別,果然是個機智媽
    一位寶媽試用一隻口紅,這一幕被腳邊的兒子看到了,於是他也非要抹一下。銷售人員見他可愛,就給他開玩笑,讓他長大後給自己媳婦買,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非要抹剛才媽媽用的那隻口紅。給兒子抹完口紅的媽媽,沒有再喊小傢伙「兒子」,而是以「女兒」的稱呼,喊了男孩一下。這下,男孩被叫的懵圈了,很生氣的反駁媽媽,「我是男生,才不是你說的女兒,姐姐是女兒」。「可是,只有女孩子才會喜歡抹口紅、染指甲之類的事情,你那麼想要塗口紅,是想當媽媽的『女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