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世界上有很多種語言,但是「媽媽」這個詞,在各地的發音卻都是一樣的。
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你為「媽媽」,而是直接叫你「媽」,這個過程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呢?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母親和孩子,本就是漸行漸遠的旅程
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喜歡用疊字稱呼爸爸媽媽,因為那時的小孩子比較小,叫人的時候發出單音節還是比較困難的。隨著孩子的逐步長大,這種疊字就會逐漸減少。
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孩子掌握了單音節,所以才不會再繼續叫疊字了。
但是真的是這麼簡單嗎?這背後就沒有別的原因嗎?
其實孩子從疊字的稱呼變成單音節,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發音系統的成熟,更是因為孩子的依賴性逐漸降低。
孩子對媽媽稱呼的改變,有什麼深層意義
1)稱呼的改變代表孩子已經長大了
在許多人心目中叫媽媽這兩個疊字的稱呼是一種較為幼稚的表現。
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他們就會自動的切換到單音節,將稱呼改為「媽」。
因為這在孩子心中代表著成熟和長大。
2)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了隔閡
孩子在小時候與父母幾乎是無話不談的,但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年齡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這樣的差距容易引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發生。
所以孩子在長大之後就會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他們覺得現在應該與朋友談心,而不是與父母談心。這種稱呼的改變就代表了,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親熱度的降低。3)孩子逐漸獨立的表現
有時孩子叫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獨立了。
在獨立的過程中難免會減少對別人的依戀,而此時,與小時候做對比,他們與母親之間的依戀會減少。這種依戀減少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孩子稱呼上的改變。
有許多母親會因此感到傷心,但是作為母親應該理解自己的孩子。但事實上,這是孩子獨立的好機會,可以養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4)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許多人以為孩子稱呼變了,那也沒有問題。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稱呼也會變,那就是他與母親之間產生了矛盾,心理上受到了傷害。
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細小的變化,並且認為小孩子不應該擁有什麼情緒,大人做的就是對的。
長此以往下去,難免對小孩造成極大的壓力,此時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進行疏導。
孩子與母親逐步相互獨立,那麼應該如何相處
1)尊重孩子的意見,與孩子做朋友
有不少母親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認為他們應該凌駕於孩子之上,只要是他們的話,孩子就應該聽。
①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②讓孩子一直服從於父母的權威之下,難免會養成孩子懦弱的性格,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
③ 作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意見,與孩子做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具有壓迫性的父母。
2)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逐步的走向學校與社會,他們交往屬於自己的朋友。
孩子會形成屬於自己獨有的小社會,形成自己獨有的朋友圈。
①此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與他人的交往,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
②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的小秘密,擁有自己的小空間,而不是事事都要知曉。
如果一直要求孩子把所有的秘密告訴你,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導致心理發展和性格發展的扭曲。
3)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交流
現在許多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家長,他們身上承擔著整個家庭的重擔,所以在面對孩子時難免會沒有耐心。
尤其是這種情況之下,遇到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摩擦出火花。
①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較為敏感,脾氣並不穩定,而此時如果自己的父母脾氣也不穩定,兩者很容易就會產生矛盾。
② 矛盾產生之後,傷害的就是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青春期時期產生的感情裂痕在以後是很難撫平的。
③ 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具有耐心認真的聽孩子傾訴,然後與他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糖果媽媽寄語】
總而言之,孩子對父母稱呼的改變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發聲系統的完善,更是因為心理上的因素。
父母要注意這種稱呼的改變,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