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信條《TENET》電影名的真正含義 導演諾蘭玩古老文字魔咒

2020-12-19 傅經理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及伊莉莎白·德維基(Elizabeth DeVicki)主演的信條《TENET》由籌備至上映,一直成為許多影迷談論的對象。電影故事劇情複雜,不少觀眾看過之後試圖自行解碼。早前網上傳出有影迷成功解開電影名信條《TENET》的終極含義,更成功串聯故事,究竟此戲名與什麼有關聯呢?

注意!!!內文有少量劇透!!!)

其實較早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曾透露電影名的意思,當時他指出信條《TENET》一詞其實在電影中是一個「徵召主角的組織」,即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的秘密組織,之後導演就沒有給予其他線索,而是靠戲中飾演反派的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er)講的對白補充,不過老實說,新增的有用資料也不多,亦沒有解釋為何會叫信條《TENET》,僅指出該「組織」了解到,未來將有一場比核戰更嚴峻的危機出現。

導演不說,影迷只好親自出馬。早前網上流傳影迷成功拆解信條《TENET》的箇中含義,原來電影名竟是來自西方古老的文字魔方「Sator Square」,又稱「薩託魔方陣」。有指這魔方陣是一種符咒,最早於古羅馬時代出現。據了解,古代的歐洲人會在不同器皿上刻上符號。

「TENET」一詞出現在「Sator Square」

魔方陣的外圈環代表「天」,是「神」力量運行的區域;中間的文字魔方陣則代表人間,而這文字區域最有趣的地方是,在這區域中,無論從上到下,抑或由左至右,還是從下至上,或是從右至左,都能得出五個一模一樣的單字。這種有趣的文字稱為「回文」,其實中國古代的時候都有出現;至於在古代歐洲則多了一種作用,用作驅魔闢邪。

「Sator Square」最早出現在龐貝古城遺址,之後考古學家陸續在義大利、英國、甚至敘利亞都發現這文物,而這五個單字分別就是「SATOR」、「AREPO」、「TENET」、「OPERA」及「ROTAS」,然而有指其實原本第一組字為「ROTAS」,但隨著時間的演變,則讓「SATOR」變成第一組字。心水清的觀眾或者開始了解是什麼一回事,皆因戲名就是第三組的單字,至於其餘四組又代表什麼呢?

「SATOR」一詞在信條《TENET》是代表由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er)飾演的反派Andrei Sator,而拉丁文則解作播種人。

「AREPO」在信條《TENET》是一名從未曝光的畫作賣家,女主角Kat就是從他手上買了假畫,而此字源於埃及,但其意義目前不明。

「TENET」除了是戲名外,拉丁文則解作掌控。

「OPERA」由「opus」一字衍生,在拉丁文解作工作或工人;而在電影中,男主角問反派「你喜歡歌劇嗎?」。除此之外,電影第一幕就是在基輔國家歌劇院的。

最後就是「ROTAS」,這個字在戲中是反派的其中一間公司,而拉丁文則解作轉動或旋轉。所以有指這薩託魔方陣其實是向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Saturn祈禱的咒文。

#如何看懂信條#

相關焦點

  • 英語|單詞「TENET」冷知識,它可不僅僅只是「信條」
    ——《信條》官網的電影概要9月4日,國內上映了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信條》,英文名:TENET。Tenet,原則、信念的意思,特別是指某個宗教或者哲學流派主要原則。用中文的「信條」來翻譯,倒是比較貼切。
  • 諾蘭導演《TENET》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嗎,電影想講述什麼
    但是這並不能作為《TENET》是一部失敗作品的標籤,很顯然《TENET》沒有做到傳統電影給你的感覺很多人看完很不舒服;《TENET》是一部完全諾蘭風格的電影。
  • 寫了一周《信條》,才發現「敗」掉巨額投資,是導演諾蘭的老把戲
    諾蘭長相帥氣,得益於媽媽是空姐,幼年的小諾往返於英美兩國很便利,這大概帶了給他最初的時空變幻體驗。做導演,諾蘭是真正的天才!7歲時他就用超8攝影機拍攝玩具兵人,被世人稱作最初的「電影創作」。小諾蘭是如此幸運,優渥的家境讓他既能見多識廣,又能追隨所愛。
  • 【雙語彙】Tenet/信條
    「Tenet」(信條)算不上一個出鏡率很高的英文單詞,直到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和執導的同名電影《信條》近期上映。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不僅知道了「tenet」一詞,或許還知道了它曾是一個拉丁詞語,出現在義大利龐貝古城廢墟(ruins of Pompeii)的薩託方陣(Sator Square)上。
  • 不要因為是諾蘭就可以吹,電影《信條》真的沒看頭
    他來了諾蘭導演今年帶著他的又一部燒腦神作《信條》來了,講真的看諾蘭電影有點累,真的太燒腦了。就像前面兩部我最喜歡看的電影一樣,《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這兩部我不下看了三次上才算看明白了,而這次的《信條》前幾天在網上下載看了一次,直接覺得自已智商不在線上根本就看不懂,前面至少有那幾十分鐘的電影看得我想睡覺挺無聊且無趣。
  • 諾蘭新片《信條》太燒腦?看電影之前,你必須了解這13件事!
    7.信條預算超2.27億美元,諾蘭拍片太燒錢《信條》輾轉7個國家取景拍攝,演員陣容相當強大,甚至還炸毀了一架真正的波音747飛機。該片的總預算超過了2.27億美元,這是諾蘭導演作品中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諾蘭曾在採訪中表示,這是他迄今最有野心的電影。
  • 《信條》幕後:諾蘭廢寢忘食,演員放棄吃飯
    文/南風美國當地時間8月19日,電影《信條》舉辦線上發布會,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肯尼思·布拉納,以及製片人艾瑪·託馬斯、配樂路德維格·戈蘭松出席。他們與Ifeng電影連線,分享了《信條》的創作過程。
  • 諾蘭新片《信條》IGN 8分:令人激動但感覺過於熟悉
    諾蘭新片《信條》預計於9月4日上映,《信條》預算高達2.27億美元,由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和迪寶·卡帕迪亞等主演。電影的媒體評分現已出爐,IGN為《信條》給出了8分,好的評價。
  • 聆雨子:《信條》玩「時空逆轉」,諾蘭這次燒腦概念還能「稱神」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聆雨子】在影院裡和《信條》一起度過的兩個半小時,因為我鬼使神差地沒把手機調到靜音或飛行模式,於是,回復了三撥微信上的工作留言。看這樣的電影本就是高密度的智力博弈,一旦幹擾項那麼多,等於自亂陣腳。所以我的腦迴路在它的腦迴路面前,當然毫無勝機,或者說,毫無生機。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所以,《信條》最好的觀影方式,不是每一秒鐘都試著弄明白銀幕上發生了什麼,不是像聽力考試一樣聚精會神,而是接受導演拋出的設定,然後跟著自己最直觀的觀感看下去就完事了。千萬,千萬不要把《信條》當成一場智力測驗,把它當做一場盛大的魔術表演,沒有必要去揭秘,哪怕只是享受「謎面」也很精彩。拋開個人審美和理解能力,在硬指標上,《信條》無疑是部好看的電影。
  • 《TENET信條電影原聲》:別嘗試理解,感受它
    文/ 胡廣欣 鑑定對象:路德維希·葛蘭森《TENET信條電影原聲》 發行時間:9月3日
  • 諾蘭的《信條》,燒腦科幻,值得一看
    今天看了《信條》這部電影,果然是諾蘭,鬼才,思維比較開放,電影給人以另一種觀影體驗。電影常見的類型有帶入情感的生活片,展現大場面的動作片、戰爭片,還有一些是架空幻想的武俠片、魔幻片、超級英雄片等。其實而許多科幻片都不是純粹的科幻片,不過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動作片、魔幻片而已,真正對未來展開不可思議的想像的可謂少之又少。而諾蘭的幾部確實是給人超越想像的新體驗,《信條》就是這樣的一步片子,可謂真正意義的科幻片。
  • 草根評《信條》:燃爆腦洞 視聽盛宴
    在諾蘭的科幻世界裡,人的感情都是很重要的,不論是盜夢的最後小李回到家,還是信條裡約翰大衛華盛頓和帕丁森最後的對視,都有讓人淚目的效果。我個人甚至覺得,信條雖然是科幻大片,但是導演想表達的其實還是人這個主體,不管是從影片的每個反轉的設計,結束即開始,還是主人公最後的那句我就是主人公,以及電影的名字tenet正反讀都是tenet,都在揭示著結束開始都是人,人才是主宰這種感覺。
  • 《記憶碎片》,一場破碎的夢境,諾蘭導演的記憶裂痕
    在電影中,電影符號需要經過編碼解碼的過程才能傳遞到觀眾眼中,這些具體的意象往往是精心選擇的結果,讓有代表性的物像形成電影符號,多重電影符號形成非線性、視聽化的含義轉碼,傳達出無形的時空理解力,從而起到完成敘事架構的目標,這其實就是非線性敘述結構的線性化。
  • 電影冷知識和彩蛋:關於《信條》你要知道的9件事情!
    近日大家看得最多的影評應該是《信條》吧?克里斯多福·諾蘭再一次製作出一部非常燒腦的電影,讓觀眾們一刷再刷,希望把當中的劇情和思路完全了解清楚。相信關於電影的結構和評論,大家早已看過不少,而今次就給大家整合出幾個關於《信條》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 國際電影快報:諾蘭《信條》再度撤檔,《哥斯拉大戰金剛》曝光預告
    國際電影快報:諾蘭《信條》再度撤檔,《哥斯拉大戰金剛》曝光預告 時間:2020.07.2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影視產業觀察
  • 電影《信條》劇情深度解析 《信條》後面結尾有彩蛋嗎?
    中國觀眾喜愛的「燒腦神導」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全新力作,電影《信條》終於正式上映,承襲導演一貫的燒腦風格,甚至更上一層樓,這部極具風格的科幻諜報電影,上演一場同時順行又逆行的複雜時間大戰。對許多觀眾來說,《信條》絕對是諾蘭目前為止最為燒腦的一部作品,甚至在看完整部電影後仍摸不著頭緒……以下我們整理了外媒CNET 網站列出的《信條》結局解釋、重點、疑問解惑與分析──以下內容當然含有大量劇透,請斟酌閱讀。
  • 盤點電影《信條》8大細節位,片頭和配樂都隱藏彩蛋
    由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及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主演的《信條》,不少影迷嘗試滲透電影的隱藏細節。可是由於故事情節複雜,再加上電影推進速度快,這讓許多影迷錯過了不少電影的細節。趁此機會,重溫電影中的8個隱藏細節。
  • 黑暗騎士三部曲那麼好看,為什麼諾蘭導演不拍蝙蝠俠了?
    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可以說是最經典的蝙蝠俠電影,但是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之後,諾蘭導演放棄了繼續拍攝超級英雄電影念頭。他作為華納旗下最具實力的導演之一,為觀眾們奉獻了很多部超級經典的電影,但是為什麼諾蘭導演為什麼不繼續拍蝙蝠俠了呢?1.超級英雄電影其實限制很多。
  • 星際穿越重映票房破億,再創影院復工新紀錄,網友:諾蘭太牛了
    此次重映票房破億,只用了12天,網友驚呼:諾蘭太牛了!《星際穿越》口碑強勢,超180萬人在豆瓣打出了9.3的高分,位列豆瓣電影榜第14名。《星際穿越》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離不開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票房號召,他是少數把電影商業性與藝術性結合完美的導演之一。在影迷心中,諾蘭就是高品質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