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及伊莉莎白·德維基(Elizabeth DeVicki)主演的信條《TENET》由籌備至上映,一直成為許多影迷談論的對象。電影故事劇情複雜,不少觀眾看過之後試圖自行解碼。早前網上傳出有影迷成功解開電影名信條《TENET》的終極含義,更成功串聯故事,究竟此戲名與什麼有關聯呢?
注意!!!內文有少量劇透!!!)
其實較早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曾透露電影名的意思,當時他指出信條《TENET》一詞其實在電影中是一個「徵召主角的組織」,即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的秘密組織,之後導演就沒有給予其他線索,而是靠戲中飾演反派的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er)講的對白補充,不過老實說,新增的有用資料也不多,亦沒有解釋為何會叫信條《TENET》,僅指出該「組織」了解到,未來將有一場比核戰更嚴峻的危機出現。
導演不說,影迷只好親自出馬。早前網上流傳影迷成功拆解信條《TENET》的箇中含義,原來電影名竟是來自西方古老的文字魔方「Sator Square」,又稱「薩託魔方陣」。有指這魔方陣是一種符咒,最早於古羅馬時代出現。據了解,古代的歐洲人會在不同器皿上刻上符號。
魔方陣的外圈環代表「天」,是「神」力量運行的區域;中間的文字魔方陣則代表人間,而這文字區域最有趣的地方是,在這區域中,無論從上到下,抑或由左至右,還是從下至上,或是從右至左,都能得出五個一模一樣的單字。這種有趣的文字稱為「回文」,其實中國古代的時候都有出現;至於在古代歐洲則多了一種作用,用作驅魔闢邪。
「Sator Square」最早出現在龐貝古城遺址,之後考古學家陸續在義大利、英國、甚至敘利亞都發現這文物,而這五個單字分別就是「SATOR」、「AREPO」、「TENET」、「OPERA」及「ROTAS」,然而有指其實原本第一組字為「ROTAS」,但隨著時間的演變,則讓「SATOR」變成第一組字。心水清的觀眾或者開始了解是什麼一回事,皆因戲名就是第三組的單字,至於其餘四組又代表什麼呢?
「SATOR」一詞在信條《TENET》是代表由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er)飾演的反派Andrei Sator,而拉丁文則解作播種人。
「AREPO」在信條《TENET》是一名從未曝光的畫作賣家,女主角Kat就是從他手上買了假畫,而此字源於埃及,但其意義目前不明。
「TENET」除了是戲名外,拉丁文則解作掌控。
「OPERA」由「opus」一字衍生,在拉丁文解作工作或工人;而在電影中,男主角問反派「你喜歡歌劇嗎?」。除此之外,電影第一幕就是在基輔國家歌劇院的。
最後就是「ROTAS」,這個字在戲中是反派的其中一間公司,而拉丁文則解作轉動或旋轉。所以有指這薩託魔方陣其實是向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Saturn祈禱的咒文。
#如何看懂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