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信條》,燒腦科幻,值得一看

2020-12-21 麥子的快樂生活

今天看了《信條》這部電影,果然是諾蘭,鬼才,思維比較開放,電影給人以另一種觀影體驗。電影常見的類型有帶入情感的生活片,展現大場面的動作片、戰爭片,還有一些是架空幻想的武俠片、魔幻片、超級英雄片等。其實而許多科幻片都不是純粹的科幻片,不過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動作片、魔幻片而已,真正對未來展開不可思議的想像的可謂少之又少。而諾蘭的幾部確實是給人超越想像的新體驗,《信條》就是這樣的一步片子,可謂真正意義的科幻片。看這類片,不必過分追究裡面說的正確與否,還有是否嚴謹,我們更應該去享受電影提出的新觀點和基於這個觀點再現出的「真實」場景,因為這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而不管電影還是圖書都能起到塑造這種場景的作用,這也是享受電影和圖書的一個意義所在。這類影片同樣也比較挑觀眾,能夠理解的人可能會把它奉為燒腦神片,尤其這部片的許多電影細節是一次性看不懂的,必須得兩次,三次才能看的明白。而對於一些根本看不懂裡面意思的人,或許就會覺得這部片索然無味。我也是看了兩便才明白了這些關系所在。另外這類片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能引發廣泛的討論,因為電影裡有許多燒腦情節,還有很多科學原理在裡面展現,這些是有些人發現的細節,有些人未發現,有些人懂的知識,有些人一竅不通,這都需要討論中互相傳授。但是這類科幻片太難拍了,所以很久才會出現一部,為《信條》點讚。

相關焦點

  • 《信條》才不燒腦!看懂科幻神作《降臨》,逆向時間就是小菜一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作《信條》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應該是諾蘭最「失敗」的一部作品。看懂《信條》並不難,它的燒腦並非在於懸疑伏筆、並非在於高概念,僅僅是玩弄了電影的敘事技巧。影片高潮部分,多條故事線同時推進,而且不明確告訴觀眾幾條線的人物狀態,這是依靠剪輯、甚至可以說要求觀眾高超記憶力的一種「偷懶」。
  • 南都觀影團邀請影迷看《信條》:「燒腦」程度8.2!
    「燒腦!」「刺激!」近日,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等主演的科幻電影《信條》正在各大影院熱映,南都飯糰·觀影團聯手片方,邀請30位影迷觀看電影。影迷領票入場。影迷接受南都記者採訪合影留念。影迷觀影全神貫注。映後合影留念。
  • 諾蘭新片《信條》太燒腦?看電影之前,你必須了解這13件事!
    科幻間諜巨製《信條》於今日開啟全國公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信條》累計票房達5108萬。這次諾蘭又會帶領我們進入什麼樣的之謎呢?今日有網友看完《信條》後直呼:"看完一臉懵"、"沒帶腦子去看真看不懂",如果大家有這種擔憂的話,那麼在觀看《信條》前,有必要預習下面的十三個點:1.
  • 燒腦科幻電影,秉承了諾蘭一貫的思想內核,真實本質到底是什麼?
    2009年,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驚悚片《盜夢空間》自從西格蒙德弗羅伊德這1899年發布《夢的解析》一書以來,對萌的研究就成為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話題,他發現的潛意識被認為是一種更真實自我的映照關於夢的電影和書更是不計其數
  • 《信條》幕後:諾蘭廢寢忘食,演員放棄吃飯
    主人公是一名間諜,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受到僱傭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他需要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影片中有大量順時與逆勢共存的場景,依然是極具諾蘭特色的硬科幻和燒腦風。和他此前的許多作品一樣,科學與理論最終都是為情感服務的,《信條》的內核也是愛與犧牲。
  • 寫了一周《信條》,才發現「敗」掉巨額投資,是導演諾蘭的老把戲
    導語:《信條》14億什麼概念?諾蘭把錢都花哪兒了?註:本文不提劇情,沒有劇透。一、諾蘭是誰?克里斯多福·諾蘭,1970年生於英國,《信條》上映時,剛好過完50歲生日。而《信條》的劇本打磨則更為艱辛。諾蘭說,他用20年時間構思影片畫面和情節,言下之意,這部電影在開拍之前,已經在這位天才導演的心裡成長了80個季節。劇本籌劃用了整整六年,從這個角度看,該片信息量爆炸、情節燒腦,是不是一點也不奇怪了。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在首映場看完《信條》,演職員表出來的一瞬間有掌聲。 這是一部太典型的「諾蘭電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又是一部走出諾蘭舒適區的新嘗試。對於觀眾來說,一如既往的燒腦、難懂,看一遍顯然滿足不了胃口,大概連資深影迷都需要反覆品味才能窺知其全部內涵。
  • 不要因為是諾蘭就可以吹,電影《信條》真的沒看頭
    他來了諾蘭導演今年帶著他的又一部燒腦神作《信條》來了,講真的看諾蘭電影有點累,真的太燒腦了。就像前面兩部我最喜歡看的電影一樣,《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這兩部我不下看了三次上才算看明白了,而這次的《信條》前幾天在網上下載看了一次,直接覺得自已智商不在線上根本就看不懂,前面至少有那幾十分鐘的電影看得我想睡覺挺無聊且無趣。
  • 電影《信條》劇情深度解析 《信條》後面結尾有彩蛋嗎?
    中國觀眾喜愛的「燒腦神導」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全新力作,電影《信條》終於正式上映,承襲導演一貫的燒腦風格,甚至更上一層樓,這部極具風格的科幻諜報電影,上演一場同時順行又逆行的複雜時間大戰。對許多觀眾來說,《信條》絕對是諾蘭目前為止最為燒腦的一部作品,甚至在看完整部電影後仍摸不著頭緒……以下我們整理了外媒CNET 網站列出的《信條》結局解釋、重點、疑問解惑與分析──以下內容當然含有大量劇透,請斟酌閱讀。
  • 聆雨子:《信條》玩「時空逆轉」,諾蘭這次燒腦概念還能「稱神」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聆雨子】在影院裡和《信條》一起度過的兩個半小時,因為我鬼使神差地沒把手機調到靜音或飛行模式,於是,回復了三撥微信上的工作留言。看這樣的電影本就是高密度的智力博弈,一旦幹擾項那麼多,等於自亂陣腳。所以我的腦迴路在它的腦迴路面前,當然毫無勝機,或者說,毫無生機。
  • 科幻|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聊聊《信條》中的科學問題
    闊別三年,克里斯多福·諾蘭終於帶著新片TENET(《信條》或《天能》)回歸了!作為諾蘭的鐵粉,又是科幻電影的愛好者,疫情之後我第一次回到影院,第一時間觀賞了科幻大片《信條》的首映,當只有在影院裡才能聽到音效響起時,竟然「老淚縱橫」,不由得感嘆:久違了!
  • 豆瓣9.3分,全球科幻電影排名第一的《盜夢空間》,又要火了?
    這是大神諾蘭的超級經典,至今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3,在豆瓣TOP250中排名第16,在全球真人科幻電影中更是排到了第2!6年前,《星際穿越》在國內上映時就引起了轟動,票房逼近8億。這次重映還不到一周,票房已超過5千萬,可見經典的魅力是永不過時的。
  • 草根評《信條》:燃爆腦洞 視聽盛宴
    這次看信條,會有一種深入諾蘭世界的感覺。他的奇妙能力是把他理解認知接觸的所有科幻的元素和他的三觀整合,然後以一部作品的形式告訴你,然後你就懵了。同樣的穿越時間、跨越空間,一樣的拯救世界,看似相同的元素,但卻是不一樣的感覺。在諾蘭的科幻世界裡,人的感情都是很重要的,不論是盜夢的最後小李回到家,還是信條裡約翰大衛華盛頓和帕丁森最後的對視,都有讓人淚目的效果。
  • 2020年初到現在,值得一看的科幻電影
    2020年初到現在,值得一看的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往往是大製作電影,而疫情期間被耽誤上映的大多數都是大製作電影,比如大神諾蘭的科幻懸疑電影《信條》,漫威宇宙的《黑寡婦》,小賤賤的《分身人》等等,本期還是以矮子裡拔將軍的態度
  • 信條有彩蛋嗎 信條劇情隱藏內容細節看點全劇透
    信條有彩蛋嗎 信條劇情隱藏內容細節看點全劇透  電影《信條》總長有2個小班小時,很多人還覺得意猶未盡,相等最後的片尾彩蛋,其實這部電影中有很多的細節,值得深思和挖掘,可見導演拍攝時候的用心程度,《信條》片尾有彩蛋嗎?有哪些細節?下面帶來介紹。
  •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
    作為個人風格極為強烈的導演之一,克里斯多福·諾蘭在中國內地的標籤,似乎總與「燒腦」脫不了關係。在諾蘭新片《信條》進行媒體提前觀影后,不少看過第一遍的媒體人或電影KOL認為這部影片的複雜程度遠超諾蘭曾經的《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觀影門檻「高的驚人」。普通觀眾真的很難看懂嗎?
  • 諾蘭拍男人技術一流,鏡頭下的男人別有一番風味,真是女性的天堂
    近期又有一部電影,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它就是科幻大片——《信條》。這真的是一部極其燒腦的大片,有很多的觀眾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不知道它裡面在表達什麼?其實這是諾蘭導演慣有的風格,他的很多部作品,都是需要帶著腦子去看,不然會錯過很多的細節。
  • 《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理解與感受不該被割裂,「燒腦」應為「走心」服務無怪乎有人說《信條》更像遊戲,而不是電影。特工片奇觀的視覺吸引力與高概念,阻礙了觀眾通過電影這一媒介去感知時間的路徑,導致全片仿佛一個能工巧匠製作的鋼琴,美輪美奐,卻彈不出聲音。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羅伯特·帕丁森演過的電影《迷失Z城》《好時光》《信條》《神棄之地》凱特(主角)演員: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凱特的扮演者: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伊莉莎白·德比茨基演過的電影《信條》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信條》的「難懂」,其實並非在劇情複雜程度之上,也不是在基礎設定依託的原理複雜程度之上,而是在其反常規和反邏輯的敘事方式上
  • 「一遍看不懂」的《信條》刷屏:買票前必須了解這13...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一貫以「科幻燒腦」著稱,這次,他在《信條》中提出了「時間逆轉」的概念,神秘特工以「時間」為武器,拯救危在旦夕的世界,一些觀眾評論說,「看完出來想倒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