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

2020-12-21 界面新聞

本文涉及嚴重劇透,建議第一遍觀看影片後閱讀。

作為個人風格極為強烈的導演之一,克里斯多福·諾蘭在中國內地的標籤,似乎總與「燒腦」脫不了關係。在諾蘭新片《信條》進行媒體提前觀影后,不少看過第一遍的媒體人或電影KOL認為這部影片的複雜程度遠超諾蘭曾經的《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觀影門檻「高的驚人」。

普通觀眾真的很難看懂嗎?或許以一個主動擁抱、更加平和的心態觀看《信條》,更容易在諾蘭設置的迷宮中找到出口。(觀看前,可以通過《對話<信條>主創:諾蘭如何用科幻重塑好萊塢諜戰大片?》了解到該片的幕後製作信息。)

《信條》劇照要看懂《信條》完全沒有那麼難,畢竟是一個已經構思6、7年的項目,諾蘭起碼在切入故事時非常貼心,讓觀眾的視角可以跟隨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特工主人公,一點點認識「信條」這個組織,以及他們那個世界正在面臨的危機。

在諾蘭的影片當中,常常見到以「強設定」開場,比如《盜夢空間》裡進入夢境的設置,《星際穿越》裡地球農作物枯萎等等,《信條》中同樣如此。開場的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角色並沒有出現任何姓名)跟觀眾一樣,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顆棋子,看上去是埋伏在一場恐怖襲擊中解救接頭人的特工,實際上只是在任務失敗後被「信條」組織進行測試,擁有了解目前世界所受最大威脅資格的「工具人」。而這項威脅,正是未來的人類對當下時空的人類挑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觀眾可以隨著主人公,找到「信條」組織獲得幫助,再接觸到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反派安德烈·薩塔爾,最終阻止他引爆「公式」,避免了全世界的時間逆流。

要看懂《信條》,接受影片所傳達的定義尤為重要。在片中,會有不同的人跟主角解釋,未來的人是如何通過對物體的熵進行逆轉,令其可以在時間線上逆流,形成時間逆轉,回到過去。在之前的記者會上,諾蘭表示這樣的設定,也是基於目前物理學界的認識所做的合理的假設,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對普通觀眾來說,如果沒有物理學相關知識,並不需要去深究這一設定本身的可行性,就算對其一竅不通,也完全不會影響對《信條》整部影片的觀感。只要記住「這就是一個設定」,跟《盜夢空間》裡他們能用一臺機器潛入人的夢境一樣,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並跟上故事的節奏。因為在《信條》中,諾蘭刻意讓節奏變得尤其快,信息量也有些過載,如果不全神貫注跟上節奏,很有可能錯過關鍵信息。

《信條》劇照在時間逆轉上,諾蘭拋出了很多設定,比如逆轉後不能跟另一個自己有任何直接接觸;逆轉後的人的肺無法通過正向的空氣,需要帶面罩吸氧才能生存;逆向後的能量也相反,逆向的人被火燒會凍死。這些設定,都在片中有著明確展現和作用。

他也直面了常常困擾時間旅行影片的「祖父悖論」,用「信條」組織的紀律進行了回答。至於宿命論,也被放在牢不可破的組織紀律當中,主人公自己就是經歷了生死才得以通過考驗,彰顯整個組織的高標準、嚴要求,一定程度上對生死都能置身事外。在影片結尾決定再度回到戰場去幫主人公打開門鎖的尼爾,就是充分清楚未來的自己明明也在爆炸的坑洞下面,卻只有主人公與行動組組長兩人能夠獲救的命運。

越是複雜的設定越容易出現衝突,如果將時間線拉至更長,《信條》中的設定不一定不會出現BUG,但在《信條》的兩個半小時故事當中,是幾乎無懈可擊的。

另一個需要建立的認知,就是《信條》從始至終都是一個線性進行的故事,並沒有進行多線性敘事。整部影片除了在極少數的地方通過伊莉莎白·德比齊飾演的凱特進行閃回之外,所有的故事都是按照主人公的時間線前進。

《信條》劇照而整部故事的線性時間結構,其實與《信條》的英文片名「TENET」的構成完全一致,兩個T與T代表了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E與E是同時發生的同一時間。在影片中,觀眾隨著主人公,從T走到N,緊接著進行時間逆轉,從N回到T,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首尾相連的環形結構。諾蘭曾表示,他在創作時「從埃舍爾的作品中獲得了很多視覺靈感。彭羅斯(Penrose)臺階,永恆樓梯以及類似的東西都是奇妙的圖案。我實際上確實引用了埃舍爾作為這個劇本的主要靈感。」

如果用重要大場面對《信條》的故事進行分割,整部影片大概可以分為「歌劇院恐怖襲擊」、「機場飛機爆炸」、「街頭追車大戰」、「機場戰鬥」、「史塔克12決戰」五個部分,正好可以對應上「TENET」五個字母。影片開頭「歌劇院恐怖襲擊」和結尾「史塔克12決戰」同時發生,「機場飛機爆炸」和「機場戰鬥」更不必說,本來就是主人公以不同的角度與自己展開對決。而街頭追車爭搶核彈頭上的一公斤「鈽」的環節,既是整部影片最關鍵的轉折點,讓主人公看到人類轉換成為逆向的可能,也是片中現實時間的最後一刻。

《信條》劇照弄清楚《信條》的結構,就更容易理解整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正向時間與逆向時間交織在一起的情況。諾蘭進行這樣看似複雜的設定,最有可能的目的就是賦予諜戰動作片一種全新的視聽語言。

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諾蘭在《信條》中所做的嘗試,其實與李安在《雙子殺手》中做的事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從視聽語言的層面,對好萊塢經典動作片進行「升級」。

在最近幾十年中,動作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中的票房「大戶」之一,不論是相對年輕的《速度與激情》系列、《碟中諜》系列,還是長壽的《007》系列,每一部都能在全球大賣,更別提最新的《王牌特工》系列。但同時,動作片的過度消費也持續出現。在追求「(爬的)更高、(鏡頭剪輯)更快、(爆炸)更強」的路上,更多創作者的想像依然是在陳舊模式的基礎上,從撞跑車變成撞潛水艇,從爬高樓到爬飛機,並沒有在根本上,特別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視聽語言上對該類型進行升級。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視聽語言上的創新是3D 4K 120幀。超清晰的高幀數3D效果,令動作片無需進行多視角的剪輯和拖曳就能傳達出緊張刺激,銀幕上連貫的動作場面如同肉眼直接所見般觸手可及。《信條》在視聽語言上的創新,則是將正向與逆向時間交織在一起。由於逆向時間的表現違背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覺,慢速時還能通過想像進行還原,當速度過快大腦跟不上時,就會帶來與正向完全不同的奇妙體驗。當正向與逆向交織在一起時,就是諾蘭對諜戰動作片的全新升級。

正向逆向結合的最複雜的片段,當屬結尾在史塔克12進行的最終決戰。為了讓安德烈·薩塔爾的陰謀無法得逞,「信條」方組織了兩隊人進行了「鉗形行動」(在最初的暫定字幕版本中,這個行動叫做時間夾擊,更加直觀生動),正向時間的部隊是紅方,逆向時間的部隊是藍方,雙方以最終引爆的時間點作為終點,分別從正向和逆向兩個方向進攻。而安德烈·薩塔爾同樣具有正向部隊和逆向部隊,雙方,或者說四方進行了激烈的交火。

《信條》劇照在這一段中,確實非常容易迷失在各個不同勢力的糾纏中,尤其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穿戴著完全包裹起來的戰鬥服裝,所有人都帶著呼吸面罩,無法通過吸氧來進行區分,只能用紅色和藍色的袖章進行分辨。觀眾能看到一棟被炸斷的大樓,在下一秒恢復原狀,又在再下一秒被正、逆兩邊的火箭炮分別擊中再次斷裂,也會看到在同一個時間點,會有三個同一個人出現。

如果沒有鋪墊直接展現這一段,相信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會一頭霧水。不過正如前文所說,諾蘭是一名貼心的導演,在前面的故事「街頭追車大戰」和「機場戰鬥」中,就已經用非常精細的方式,一點點將正向與逆向的戰鬥呈現出來。兩段故事,分別從人與人之間的單打獨鬥,以及多輛汽車之間的追逐,展現了正向與逆向究竟是如何運作,兩者之間的結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諾蘭與特技團隊研究了許多不同的戰鬥動作,用大量的時間與這些特技演員一起準備和編排,「我們真的試圖探討影片中的動作如何運作,感覺就像我們能破解(謎題)一樣。」

在採訪中,約翰·大衛·華盛頓就表示那一段打鬥,完全都是經過排練後的真實反應,武術指導為他與替身演員設計出一種正向與逆向互相搏鬥時的動作,其中有不少動作都因為逆向而帶來違背物理常識的錯覺。街頭追逐中始終倒著開的汽車,也是通過特技演員直接進行的高速倒車實拍完成。

《信條》劇照對《信條》來說,一次的觀影是不足以真正理解這部影片的。界面文娛記者在上映前經過兩次看片,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二刷」之後帶來的別樣感受。

對普通觀眾來說,第一次的觀影過程,是從一頭霧水到懵懵懂懂,再到恍然大悟,但在感嘆之餘影片便已結束,只得驚嘆環形結構的精巧以及構建起的成熟世界觀。整體感受就如同在遊戲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同主角一起踏入迷宮,每找到一個機關都是新鮮的。直到最後雖然走出迷宮,但回味起來還有許多塊細節是缺失的,尤其是當整個故事的環形結構圍攏後,更希望去填滿這些缺失的板塊。

《信條》劇照第二遍觀看時感受截然不同,就如同這個迷宮已經走完之後,再重頭回溯一遍。大量的信息細節將第一次遺漏的板塊補齊,整個拼圖以更加完備的形態出現在眼前,對《信條》沒有明確提到的故事,才能更清楚的理解,也只有建立在這樣的理解下,觀眾才更容易理解片中角色之間的情感羈絆有著怎樣的基礎,產生共情。至於三刷、四刷還會有怎樣不同的體驗,還得等待上映後進行挖掘。

推薦有條件的觀眾,儘可能走進IMAX雷射放映廳或杜比影院進行觀看,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獲得最大程度的享受。就算在詳細的解讀後,可能還是擔心無法完全理解《信條》中的橋段或故事點,起碼片中緊張激烈的畫面和極為生動貼合的音效,也能帶來不虛此行的體驗。

推薦指數:必看無疑。

相關焦點

  • 諾蘭《信條》女主角「伊莉莎白戴比基」爆紅!身高190壓過男主!
    好萊塢名導克裡斯多福諾蘭近期推出新作《信條》,果不其然又引起轟動,雖然整個故事以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無名男主角」為主軸發展,但超美又超高的女主角「伊莉莎白戴比基」(Elizabeth Debicki)討論度根本要蓋過他啦!其實伊莉莎白戴比基已經演過不少好戲,像是《大亨小傳》、《紳士密令》,還曾經是名芭蕾舞者,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她的背景!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上個小目錄做導讀: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二、諾蘭的《信條》世界三、《信條》中的難理解的橋段和隱藏劇情一、兩個關於時間的小問題了解了這兩者的區別,我們再看看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二、諾蘭構建的《信條》世界我們很多人,包括一些理科生也說不明白的劇情,是因為諾蘭在《信條》中,不但有隱藏劇情,還隱藏一部分物理學原理。
  • 諾蘭那些豆瓣9.0的「神作」,都是抄襲的嗎?
    八月九月,坐實了是「諾蘭主題影展月」了。他的神作《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相繼重映,新片《信條》今天也剛剛官宣了定檔日期。說到克里斯多福·諾蘭,自2010年以來,與電影相關的論壇常年盤踞著一個與他相關的「月經帖」:諾蘭的作品,究竟有沒有抄襲?
  • 《信條》幕後:諾蘭廢寢忘食,演員放棄吃飯
    約翰·大衛·華盛頓動作戲堪比李小龍實景拍攝機會千載難逢《信條》除了時間倒流的架構之外,一大看點便是其中的動作戲。諾蘭和動作設計師們看了很多經典的動作場面,並探討如何用時間去控制和改變這些動作,呈現出更有趣的效果。「這其中很多動作設計師、舞蹈設計師有給予意見。
  • 電影《信條》劇情深度解析 《信條》後面結尾有彩蛋嗎?
    中國觀眾喜愛的「燒腦神導」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全新力作,電影《信條》終於正式上映,承襲導演一貫的燒腦風格,甚至更上一層樓,這部極具風格的科幻諜報電影,上演一場同時順行又逆行的複雜時間大戰。對許多觀眾來說,《信條》絕對是諾蘭目前為止最為燒腦的一部作品,甚至在看完整部電影後仍摸不著頭緒……以下我們整理了外媒CNET 網站列出的《信條》結局解釋、重點、疑問解惑與分析──以下內容當然含有大量劇透,請斟酌閱讀。
  • 信條有彩蛋嗎 信條劇情隱藏內容細節看點全劇透
    信條有彩蛋嗎 信條劇情隱藏內容細節看點全劇透  電影《信條》總長有2個小班小時,很多人還覺得意猶未盡,相等最後的片尾彩蛋,其實這部電影中有很多的細節,值得深思和挖掘,可見導演拍攝時候的用心程度,《信條》片尾有彩蛋嗎?有哪些細節?下面帶來介紹。
  • 盤點電影《信條》8大細節位,片頭和配樂都隱藏彩蛋
    由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及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主演的《信條》,不少影迷嘗試滲透電影的隱藏細節。可是由於故事情節複雜,再加上電影推進速度快,這讓許多影迷錯過了不少電影的細節。趁此機會,重溫電影中的8個隱藏細節。
  • 諾蘭新片《信條》IGN 8分:令人激動但感覺過於熟悉
    諾蘭新片《信條》預計於9月4日上映,《信條》預算高達2.27億美元,由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和迪寶·卡帕迪亞等主演。電影的媒體評分現已出爐,IGN為《信條》給出了8分,好的評價。
  • 寫了一周《信條》,才發現「敗」掉巨額投資,是導演諾蘭的老把戲
    導語:《信條》14億什麼概念?諾蘭把錢都花哪兒了?註:本文不提劇情,沒有劇透。一、諾蘭是誰?克里斯多福·諾蘭,1970年生於英國,《信條》上映時,剛好過完50歲生日。諾蘭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艾瑪就是《信條》製作人,妻子於公於私的支持也給了諾蘭極大發揮空間。艾瑪曾說:「每次拿到諾蘭的劇本都很緊張,不知道會是個什麼故事。」諾蘭的拍攝要求總是很昂貴,這也給艾瑪·託馬斯提出了不少難題。
  • 不要因為是諾蘭就可以吹,電影《信條》真的沒看頭
    他來了諾蘭導演今年帶著他的又一部燒腦神作《信條》來了,講真的看諾蘭電影有點累,真的太燒腦了。就像前面兩部我最喜歡看的電影一樣,《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這兩部我不下看了三次上才算看明白了,而這次的《信條》前幾天在網上下載看了一次,直接覺得自已智商不在線上根本就看不懂,前面至少有那幾十分鐘的電影看得我想睡覺挺無聊且無趣。
  • 諾蘭的《信條》,燒腦科幻,值得一看
    今天看了《信條》這部電影,果然是諾蘭,鬼才,思維比較開放,電影給人以另一種觀影體驗。電影常見的類型有帶入情感的生活片,展現大場面的動作片、戰爭片,還有一些是架空幻想的武俠片、魔幻片、超級英雄片等。而諾蘭的幾部確實是給人超越想像的新體驗,《信條》就是這樣的一步片子,可謂真正意義的科幻片。看這類片,不必過分追究裡面說的正確與否,還有是否嚴謹,我們更應該去享受電影提出的新觀點和基於這個觀點再現出的「真實」場景,因為這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而不管電影還是圖書都能起到塑造這種場景的作用,這也是享受電影和圖書的一個意義所在。
  • 諾蘭新片《信條》太燒腦?看電影之前,你必須了解這13件事!
    科幻間諜巨製《信條》於今日開啟全國公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信條》累計票房達5108萬。這次諾蘭又會帶領我們進入什麼樣的之謎呢?今日有網友看完《信條》後直呼:"看完一臉懵"、"沒帶腦子去看真看不懂",如果大家有這種擔憂的話,那麼在觀看《信條》前,有必要預習下面的十三個點:1.
  • 揭開信條《TENET》電影名的真正含義 導演諾蘭玩古老文字魔咒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及伊莉莎白·德維基(Elizabeth DeVicki)主演的信條《TENET》由籌備至上映,一直成為許多影迷談論的對象
  • 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肯尼思·布拉納……《信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由好萊塢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將於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8月13日,《信條》曝光「全員集結」版人物海報,12款全新海報王炸登場,彈孔、火光、飛簷走壁、爆破逃亡等超多影片焦點元素揭秘拯救世界的時空大戰,人物關係與角色走向更引發觀眾猜想。海報中隱藏的海量信息更是引發猜想。
  • 《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近日公映的電影《信條》沿著上述脈絡,大玩「時間遊戲」,卻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爭議嚴重。一是《信條》導演諾蘭的粉絲甘之如飴,在網上做了各種解析長文、時間線圖表以及視頻論文;另一種則是觀眾的質疑:看電影還要帶本參考書作輔助嗎?那看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信條》略顯乾癟的情感戲難道不是硬傷嗎?
  • 觀影前知道這7個點,更容易懂《信條》
    千呼萬喚始出來!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燒腦巨製《信條》終於要登陸中國內地院線了。從8月26日伊始在全國部分國家公映後,《信條》的首周國際票房便狂攬5300萬美元,霸佔32個國家及地區票房榜冠軍,創下9個國家及地區諾蘭電影最佳開畫成績,遠超此前業內最樂觀的4000萬美元預期。電影票房水漲船高的同時影片的口碑卻是褒貶不一。
  • 聆雨子:《信條》玩「時空逆轉」,諾蘭這次燒腦概念還能「稱神」嗎?
    銀幕時間常常以對現實時間的適度解構和重建作為拓展自身表達邊界的成功實踐,無論是倒敘、插敘,還是交叉敘事和平行蒙太奇。結果諾蘭告訴我們:算了吧,玩了半天,你的核心邏輯其實從沒改變,你依然陷在那個時間的單一模式裡,換了一個觀看的體位,就以為飛上了藍天。所以,我就讓你們看看,什麼叫真正的解構,什麼叫真正的重建。
  • 「信條影評」男主角無名字暗藏玄機?一部好電影考你智慧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過往給我的印象,都在無數的嘗試中,試圖做到一些反轉與突破規則的挑戰,而這次的《信條》(Tenet),更是延續了這項傳統,可以堪稱大成,但也因此割捨了些什麼……而整體的劇情,只要有看過那種操作或依賴時間軸線設定的電影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所以,《信條》最好的觀影方式,不是每一秒鐘都試著弄明白銀幕上發生了什麼,不是像聽力考試一樣聚精會神,而是接受導演拋出的設定,然後跟著自己最直觀的觀感看下去就完事了。千萬,千萬不要把《信條》當成一場智力測驗,把它當做一場盛大的魔術表演,沒有必要去揭秘,哪怕只是享受「謎面」也很精彩。拋開個人審美和理解能力,在硬指標上,《信條》無疑是部好看的電影。
  • 草根評《信條》:燃爆腦洞 視聽盛宴
    來源:新浪娛樂電影《信條》海報新浪娛樂訊 上周末,小浪帶領全國團員們觀影了由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茨基、迪寶·卡帕迪亞、麥可·凱恩主演的電影《信條》,大家對本片給出了9分的綜合評分,以下為參加本期活動團員的精選觀後感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