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素以廈漳泉三地為首。南方以南,浸染了一襲南方的內斂和沉穩,亦不失沿海大陸八方來客的豁達與開朗。
從「海上絲綢之路」到「三千華僑鄉愁」,從「此地古城佛國」到「愛拼才會贏」,閩南浩浩湯湯五千多年文化,輕輕落在紅磚古厝青石板,落在一把蒲扇一張椅。
閩南地處山海之會,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從家宴正席的桂花蟹肉、珍珠蠔煎、通心河鰻、油焗紅蟳,再到古街深巷的燒肉粽、花生湯、面線糊、土筍凍.......用料之講究,就海味而言,大蝦要鮮蹦活跳,鱸魚以荀江產為佳,紅膏蟳取石湖產最好。閩南的古早味,藏著閩南人命懸大海開疆拓土的磅礴野心,也藏著榮歸故裡修繕一落祖屋的歲月靜好。
第一個故事:《舌尖上的中國2》歸鄉宴和綠島蘿蔔飯
《舌尖上的中國》蘿蔔飯
閩南這般的迷人款款,牽絆著江湖吃客雲集至此,小寬就是其中一個。小寬是《舌尖上的中國》在閩南的味覺探子,是總導演陳曉卿的飯搭子。他遊至閩南,在石獅綠島酒店吃到了一碗蘿蔔飯,從此,這碗蘿蔔飯無數次出現在他的筆下。
「出品這款蘿蔔飯的餐廳是石獅的綠島餐廳。這是石獅最著名的餐廳,幾十年來一直以食材講究用心聞名。我去過石獅的綠島,在吃了許多美味之後,品嘗到了這款蘿蔔飯,原本以為再也吃不動了,然而一口忘情,那種清甜,那種芳香,我不知不覺竟完全吃完,且意猶未盡。」
-----摘自小寬《一大口美食榜》
再後來,小寬把《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帶來了,陳曉卿吃到石獅綠島國際酒店的蘿蔔鹹飯,忘情地說:「真的特別好吃,簡直就是我的理想!加一個做鹹飯的細節!
一碗蘿蔔飯,兩個頂級吃貨,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的這幕經典。
大廈村海邊的沙土地,有一種著名的特產,它們貌不驚人,但幾乎全部出口海外,沙土蘿蔔,含水量接近90%,入口潤嫩幼滑,毫無纖維感,豬肉八分肥兩分瘦,帶皮最好,切寸段,與香菇海蠣蝦幹同煮,肉的豐腴,蘿蔔的清甜,米粒的飽滿,這就是最讓泉州人慾罷不能的蘿蔔飯,一種簡樸而豐饒的主食。
------摘自《舌尖上的中國2》歸鄉宴
《舌尖上的中國》歸鄉宴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是一個追求草根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真實紀錄片。閩南作為中國著名的僑鄉,陳曉卿希望找到一位遠離故土,久居歐美,晚年回到家鄉的七十多歲的老僑胞,表現葉落歸根,故土難離,離不開家鄉古早味的「歸鄉宴」的故事。篩選了十幾個華僑後,」歸鄉宴」一度擱淺,因為推薦的華僑氣質要麼太過政府,要麼太過土豪,直到程世坤老人的出現。老人78歲了,鬢染風霜,淳樸親和,曾客居美國,因為吃不慣西餐麵包冷牛奶,懷念家鄉古早味小吃,牽引著他們在晚年回歸故裡。
那麼誰來擔任「歸鄉宴」的掌勺大廚呢?有人說,閩菜大師王善旭就是最佳人選。王善旭老先生,早年從四張餐桌開始艱苦創業,做過鄉村大廚,開過小餐館,如今已貴為石獅綠島集團的董事長,泉州烹飪協會副會長,是閩南廚藝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他願意出鏡嗎?攝製組懷著不確定的心情,拜訪了王善旭老先生。沒有想到的是,王善旭先生非常熱情,平易近人,綠島的廚師團隊有300多名,人手一張《舌尖上的中國》光碟,且老先生樸素、親和的形象和他早年鄉村大廚的經歷,更與攝製組一拍即合。攝製組和綠島酒店又經幾番修改,最終確定了歸鄉宴的12道菜,蘿蔔飯、桂花蟹肉、蠔仔煎、通心河鰻、油焗紅蟳、八珍芋泥、五香雞卷、石獅甜餜、深滬水丸等。
程世坤老人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閩南味道,情難自抑,說起閩南美食,就繞不開綠島酒店,那是許多閩南華僑一致認可的古早味。正是這群老華僑,他們用漫漫的人生解讀了,美食如何在舌尖轉化為命運的顛沛和生命的歸屬。
第二個故事:重走「舌尖上的中國」和綠島閩南美食行
《舌尖上的中國》在閩南的故事,遠不止蘿蔔飯和歸鄉宴。晨間,在古城的大榕樹下,哧溜一碗熱騰的面線糊。晌午,在老城西街的日頭裡,手捧著餡料滿溢的潤餅。日暮,夕陽西下,漁船歸港,就著海景吃最新鮮的海味。曉夜,在古厝的庭院茶館裡中,輕品清茶,靜聽講古。
《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閩南的美食,特別是綠島的蘿蔔飯,引得一路路江湖吃客聞香下馬,醉臥沙場。但是閩南美食,好似斷了線的珍珠,藏在古街深巷,不是本地人真難找得著。
於是乎,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石獅綠島集團全程接待了」重走<舌尖上的中國>「閩南美食行,由知名美食家小寬召集全國各地」跪求加入「的吃貨好漢,把《舌尖上的中國》在閩南探過的美食,好好地再吃一遍。
一吃:紅磚古厝中的閩南私房菜
第一餐晚宴,落在一座非常典型的古民居內。紅磚大厝,五進五開,是晚清重臣蘇廷玉的故居,面積有4000平米,可以一覽閩南建築與文化。綠島邀請了泉州菜的老師傅做了一餐有趣的私房晚宴,餐桌之上,綠島邀請了當地民間藝術家,表演拍胸舞,木偶戲。古厝幽靜,南音委婉,餐食豐美,這一餐算是定基調,閩南風物,才漸入佳境。
二吃:大海邊的漁民家宴
當然還要去海邊,石獅永寧緊鄰大海,浪花時時拍打在臨海而建的漁民家。這裡的魚蝦蟹肉,上餐桌的半小時前,還在大海裡歡騰。綠島董事蔡榮耀帶上行政總廚杜師傅親至永寧,試吃了30道海鮮,最後定下了白灼土蝦、蝦姑、角蟹、大花螺,石斑魚湯、幹煎白鯧魚、五花肉燜海鰻、紫菜海蠣煲、馬鮫羹和白花魚粥,就著海景吃海鮮,驚豔了一眾吃貨好漢的饑寒交迫,最新鮮的海味,居然沒有一點腥味。
三吃:綠島海鮮酒樓近30年的古早味
閩南坊間有句諺語」穿在石獅,食在綠島「,說的就是,在閩南,想穿好就去石獅,想吃好,那就必須去綠島嘍。在當地,絕大部分的宴席會請來自綠島的廚師操刀,哪個供貨商的食材被綠島挑中,就是一張活字招牌。創辦近30年的綠島酒樓,已經成了閩南人口口相傳的美食博物館。綠島海鮮酒樓在閩南人,特別是華僑心中的地位之高,導致在海外都開了綠島翻版。
而綠島的榮光,來自於連一塊沙地蘿蔔都要到原產地採購的蘿蔔飯,來自於做一道蔥茸包就可以堅持20年的老廚師,來自於每天凌晨4點披著露水,在碼頭採購食材的綠島人。席間,美食團有人直呼,綠島值得吃貨專程來一次閩南。
四吃:綠島國際酒店的軒尼詩之夜
綠島國際酒店,是綠島品牌的梅開二度,也是泉州地區最好的五星級酒店之一。肩負著綠島品牌近30年的榮光,綠島酒店將綠島的品牌影響力從石獅,拓展至泉州,廈門,乃至整個福建,並剛剛入選全國各地美食家評選出的BEST 100中國餐廳榜。
12月23日,綠島集團為」重走<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團準備了一場堪稱經典閩南美食盛宴。國際品牌軒尼詩讚助了這場綠島晚宴,更欽點軒尼詩中國區負責人參加了晚宴,攜酒助興。
席上,生滾大響螺,湯清鮮甜,螺肉緊實,讓五官和味覺都變得通達;桂花蟹肉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濃香襲人;香草汁煎鬥鯧,最妙的部位是唇,有一種膠質的快感,感覺是唇吻·······綠島壓軸的蔥茸包更是一絕,軟糯的外皮帶著淡淡的蔥香,肉鬆的鹹香和在舌尖恣意舒展,芋粒花生湯酥爛不碎,甜而不膩·······
《舌尖上的中國3》會不會再次來到閩南?綠島酒店會把閩南的文化帶出閩南嗎?《舌尖上的中國3》,我們等了很久了。
來源:搜狐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