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與儒家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很多人認為風水是屬於儒家的,這種看法值得進一步商榷。
首先,研究風水的很多都是讀書人,也就是儒生,故風水屬於儒家。梁啓超先生認為風水是「讀書人惹的禍」,張功耀認為:「風水能夠在歷史上形成,又延續那麼長時間,甚至不斷地形成高潮,本來就是些讀書人做起來的,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你隨便翻開一本風水著作,其中許多都是用詩歌體形式寫的。對仗和韻律的運用,雖然不是很好,也過得去。那些東西,如果不是知識分子,『勞動人民』是做不出來的。」
張功耀此說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結合漫長的風水發展史來說,更合理的解釋或許是:風水是古人在長期的但是讀書人為什麼放棄科舉仕途的正業而研究風水呢?葛兆光先生認為:「宋代可能是中國歷代最重視文化事業的朝代,學堂、書院遍布,開朝之初還定下『不殺文人』的規矩。讀書人數量激增,可最終能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的人畢竟少而又少。於是,那些做不了官的讀書人,只好進入下層社會,做儒醫、代筆、教師,還有一部分人進入了風水領域。」『可知讀書人進入風水領域是無奈之舉,這種歷史事實並不能說明風水與儒家之間有必然聯繫。若將歷代風水名家的生平梳理一番,可以發現精通風水者儒、釋、道三家都有而不限於儒家,共同點的是這些人都有一定的理論文化修養,說他們都是「讀書人」也不錯,只是不一定是儒家意義上的「讀書人」,而泛稱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風水的反對者也是儒家居多。風水從開始盛行就一直就有人批判反對,尤以帶有儒家思想的人反對的最為激烈,如王充、呂才、羅大經、楊萬裡、謝應芳、王廷相、呂坤、陳確等人。這些反對意見大致可歸納為兩點:從理性主義角度出發,證明風水的荒謬和不合理;從儒家社會秩序出發,認為風水的泛濫流行對社會有害。風水的反對之聲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唐代以後反對風水的論調,與漢代以前大不相同。
古代是自純理性反迷信的,只證明其不合理而已。但唐代以來,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中國人的生活,故反迷信的論調大多以儒家的立場發言。換言之,他們不再完全自『理,上去反駁,而是自『禮』上去批評。對於他們,『不合理,固然是不對的,『不合禮』是更重要的理由。這一點,與韓愈反對佛教是站在同一立足點上的。」』由此可知,從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開始,儒家思想一直以維持社會等級尊卑秩序的穩定和弘揚社會倫理道德為主旨,講究「天命」、「天定」,從而讓人們安心接受統治。風水試圖打破這種規律,它提出根據宇宙間萬物存在普遍聯繫的原理,萬事萬物之間互相聯繫的,因此貧富尊卑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改變。這就打破了儒家「天命先定」的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相對立。不利於社會統治的穩定。
因此,風水從本質上來講是不體現儒家思想內涵的,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