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2020-12-17 閒說孔孟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儒家思想能否適應當代社會?
    無論有些人怎麼無知,怎麼反對,你都改變不了儒家作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的存在;無論你是否承認,是否有意選擇健忘或者無視,你都改變不了你身上被刻下的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原來是一種學派,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已經深入到我們的血液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它的理論核心是仁者愛人還是天人合一?
    好玩的國學研究儒家文化多年,還著有《穿越歷史看孔子》《穿越歷史趣讀孟子》等著作,相信能在這個問題上,給您比較專業的回答。古人稱,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教儒道佛。在中國的人間社會,對中國人的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其中,儒家是綿延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主流思想。中國的社會制度、治理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道家和佛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是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特徵。那麼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以「禮——樂」為核心的儒家文化
    從文化淵源看,遠古時代,巫術是 政治 的一部分,主宰著文化的走向。商周的社會變遷,不僅是制度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變革。就社會制度而言,西周初期宗法制色彩仍很濃,以血緣親情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觀是「禮」的重要內容,成為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紐帶。隨著封建制的完善,殷商充滿巫術色彩的禮樂文化向人文性的禮樂文化發展,在文化上則表現為從「神人以和」向人倫禮樂的融合。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中國正統思想,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學的奠基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周禮崩潰,王道思想不在被各國接受,由於戰亂各國分分轉而實行霸道思想。 在這樣的形勢下,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思想家。
  • 儒家思想的「王道」,法家思想的「霸道」,誰才是正統思想?
    這一篇《公孫丑》是《孟子》的名篇,內容非常精彩,這一篇主要是孟子和學生的對話,因此更多的是講為人處世的哲學,孟子提出了很多金句,比如我們熟知的「王道」和「霸道」在這裡孟子做了精彩而簡練的論述;比如關於人性的「四端」孟子也做了精彩的論述,也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比如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孟子在這裡也做了精彩的解讀。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儒家思想在歷史上的發展與影響
    儒家思想是孔子一生的治理目標及精髓,在於一個仁字,一方面孔子提倡以仁愛為本,反對苛政暴斂另一方面,又主張君重民輕的核心思想,這在某種程度來看是相違背的,孔子的思想,吸取了歷代的封建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播者,當時封建朝代的限制,在大範圍來講,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誕生與發展,是提倡人人平等意識的開端。
  • 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一、儒家思想來源(一)儒家為什麼稱"儒"家?儒是什麼意思?何時有儒這個名稱?1.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為學者之稱——《四書直解》)——《論語·雍也》2.《墨子》《非儒》篇——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3.莊子概括儒家思想為"內聖外王"4.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裡就是鄉裡之裡,也就是住的地方。 「仁」是什麼?兩千年來,莫衷一是。 「博愛之謂仁」,這是孔家店的夥計——唐朝的韓愈講的。韓愈的思想,並不都是孔、孟思想,他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專家,墨子的思想就有「兼愛」,他把墨子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中去,把「兼愛」換一個字改為「博愛」。 從字面上看,人有二而成「仁」。
  • 莊子是因為什麼原因,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
    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的趨勢哲學思想融合了道儒兩家,儒家學派重點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封建宗法制度為基礎,創建了一系列政治倫理和人倫秩序的系統哲學。儒家學派的中心思想就是仁,仁就是創建在人類最樸實最直接的情意結合,最根本上的一種認識——人類是需要愛的,這個愛並不是無界限的愛,而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愛,這就是儒家的愛有等差的仁愛精神體系,這個仁的學說,在孟子看來極端準確,這就是仁者愛人。在仁者愛人思想的最根本上,孔子開展出了禮、義、忠、孝、悌等倫理道德。禮就是使全國安穩的上下的等級制度。
  • 《論語》:儒家的「仁愛」思想,原來這麼簡單。
    內容分為七節。第一節:怎樣算君子?第二節:怎樣算孝敬?第三節:怎樣算仁愛?第四節:怎樣學習?第六節:什麼是理想?第七節:什麼是人生?喜歡的朋友 關注我。圖片來源網絡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首先,仁愛在孔子看來具有一般的人類之愛的意義。仁愛思想體系的產生,是對完全非人性的奴隸制宗法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價值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儒,道,佛的核心價值。二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核心價值觀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1,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自我完善的道德。儒家學者重視使命和責任。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關鍵詞】仁愛思想    企業道德責任   創新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愛」,這一思想涵蓋了豐富的管理理念,注重加強內心的修養,是對立德為善的堅守。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通過這樣的方式,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他的改革思想,既區別於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和法國的民權思想,又立足於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託古改制於《春秋公羊傳》確立起來的儒家正統地位,讓人們相信一個道理。康有為將儒家的「公天下」思想與西方當時的民主、自由思想結合起來,而把他們與西方列強的野蠻血腥、金融侵略等剝離開來,通過這種方式,他力圖在其《大同書》中展現一個「大同」的世界,而這個過程則是對西方文化的整理、批判和繼承。
  • 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名家系列講座在國圖開講
    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名家系列講座在國圖開講 2017-11-29 21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應妮)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名家系列講座」在國家圖書館開講。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南懷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