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2020-12-16 人民論壇網

【摘要】傳統儒家仁愛思想是管理智慧的體現,本質上是採取「愛」或「善」的管理,是主體內心對立德為善的認可。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也應從社會義務與責任的視角出發,開展道德的自我調控,自主探索適宜企業道德責任的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仁愛思想    企業道德責任   創新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愛」,這一思想涵蓋了豐富的管理理念,注重加強內心的修養,是對立德為善的堅守。企業作為追求經濟效益的獨立經濟主體,不能堅持唯利益論,而應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自覺踐行企業道德責任,更好服務社會,因此,將傳統儒家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道德責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傳統儒家「仁愛」思想的要義

一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去愛護他人。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將人的因素置於首位,一切以「人」為中心。儒家強調「仁」,其本質是做到關愛並幫助他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做到「恭、寬、信、敏、惠」這幾種具體的品德行為。二是做到適度,強調和而不同。「適度」方面強調要實行恰當的態度,明確事物判定的實際標準;而「和而不同」則重點突出了「不同」,在承認「不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天地的和諧統一。三是強調正確的義利觀。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在「義」和「利」的關係上,要做到先義後利,但是儒家在將義放在首位的同時,也強調在符合正義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去追求利益。

傳統儒家仁愛思想對企業道德責任建設的價值

首先,幫助企業堅守正確的「義利觀」。傳統儒家思想強調「以義為上」,強調企業在開展經營活動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義和利,堅持兩者的和諧統一,所以,在現實中,企業要正視義和利之間存在的矛盾,要做出正確的抉擇。通過前面的論述可知,儒家倡導「以義為上」的義利觀,也就是說企業在不斷追求經濟效益時,要堅持正確的道德標準與倫理規範,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與此同時,企業是否能給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商品與服務,這恰恰也是企業道德責任的體現。如果企業單純為了追求利潤而不顧消費者的安全,用假冒偽劣商品來欺騙消費者,雖然能暫時獲得可觀的利潤,但是從長遠來看,終究是要遭到淘汰。因此,從企業發展的長遠來考慮,需要企業承擔起社會賦予的責任,關注社會慈善事業,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等,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為企業本身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的條件,實現義和利的有機統一。

其次,有利於全面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仁」,強調尊重人,平等待人。在現代企業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企業要發展、壯大,除了依靠先進的設備、優質的產品和高超的工藝外,主要是依靠員工的工作熱情、創造力。所以,應通過尊重人來全面激發個體的積極性。企業在開展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也要堅持「仁愛」原則,為員工負責,關愛每一名員工,為員工積極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接受再教育以及升遷的機會。除此之外,積極打造富有人性關懷的環境,為員工創造管理企業的機會,培養員工「以企業為家」的高度責任感,全身心投入到生產和工作中,去積極回報企業對員工的關愛,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

最後,有助於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養。將傳統儒家思想運用到企業道德責任建設中,有助於全面提升管理者的道德素養,實現理性自覺。一般來講,企業中管理者所展示的道德行為源自道德意識,儒家強調「為政以德」,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全面認識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依靠社會、他人的勞動,這樣才能自覺擔負起應有的道德責任。

儒家仁愛思想下企業道德責任建設的重點

企業積極開展道德責任建設要積極營造企業內部和諧的工作關係,打造充滿關愛的環境。在全面推進企業職業道德建設中,充分運用仁愛思想,有助於企業內部形成尊重人、愛護人與信任人的良好氛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使員工能甘於奉獻,同時,對管理者來講,要積極善待下屬,和員工展開精誠合作,在企業內部構建融洽尊重的工作環境,有效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

一方面,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傳統儒家的仁愛思想關注人,重視人的主體性作用,因此,企業管理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儒家仁愛思想能有效幫助企業員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幫助企業塑造好的形象,有助於實現企業健康發展。一是管理過程中要善於培養員工責任感,既要讓員工根據既定的標準去做好工作,還要培養員工在工作過程中,能達到更高的標準。二是以人為本要突出培養廣大員工的歸屬感,既要在企業決策中,能為企業出謀劃策,也能在平常的工作中,根據市場需求對企業提出科學的建議,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態勢。三是激發員工愛企業的主人翁責任感。這需要全面激發員工和企業共榮辱的心態,兩者形成命運共同體,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用道德約束企業行為。一般來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行為,有些是正向的,利於推動社會發展,而有些則會起到反作用,特別是惡性事件,不僅不利於企業的發展,而且也會給社會帶來諸多傷害。所以,應嘗試將體現儒家理念的「仁愛」思想用到企業中,全面規範並制度化企業行為,在實施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將好的行為傳承下去,這樣才能有利於企業發展。企業制定的行為規範,要既符合企業自身需要,更展示企業核心價值觀,並適應市場發展的現實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其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傳統儒家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道德責任建設的舉措

第一,實現整體和諧優化管理。儒家仁愛思想中,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這對企業來講實際上是「協作」理念,確保內外關係的有序、團結與穩定,實現整體和諧,這是企業履行道德責任的重要體現。在企業中,強調和諧思想,能夠有效避免出現過激行為,減少內耗,確保管理者和員工之間能實現相互尊重與支持,讓員工之間彼此關愛,和諧相處。所以,在企業內部營造友愛、和諧的關係,才能全面激發廣大員工的創造性與積極性,進而打造整體優勢。與此同時,和諧理念體現在企業與自然的關係上,要密切關注自然。企業在生產中往往會消耗資源,易對環境造成汙染,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企業也肩負重要責任,要自覺將資源利用和自然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第二,提高企業管理者的道德素質。道德本身是符合社會倫理秩序所出現的、為社會實現更好運轉的行為規範,企業運作和企業道德修養有著密切關係,尤其是道德低下的企業管理者,企業發展往往會舉步維艱,甚至破產。為此,管理者的道德素質對企業發展來講極為重要。良好的企業管理中的品質外在表現為對員工的全面尊重。同時,企業管理者也要充分尊重股東的價值,做到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平等對待。管理者不僅要尊重當前客戶的價值,也要關注潛在客戶的價值,不僅要關注直接利益受眾群,也要尊重間接利益受眾群,唯有如此,才能幫助管理者擁有高尚的品行。

第三,建立以人為本的文化體系。企業文化已經發展成無形的生產力,對員工的日常生活能產生重要影響。企業內部員工呈現出多樣性特點,每一名員工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存在多元價值觀,要讓企業內部員工實現協作來完成企業生產任務,除了硬性規定之外,要嘗試用儒家仁愛思想來進行引導,制度與思想的結合,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思想上的指引能幫助員工實現高效工作,讓企業提升完成工作任務的水平。

第四,全面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融入儒家仁愛思想,創建具有企業特點的道德規範,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一是在加強企業道德責任建設基礎上,能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者與員工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感,為企業實現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是科學處置好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企業和社會間的倫理關係,儒家仁愛思想強調「仁者愛人」,更需要企業管理者加強企業道德建設,進而全面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作者為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蔣豔清:《儒家仁愛思想與企業道德責任》,《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責編/潘麗莉 宋睿宸(見習)美編/於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儒家倫理中對於血緣親情的強調,會讓人忽視其仁愛觀的擴展性,即最終發展到對於人類之愛的肯定。從孟子的「一本」論到程朱的「理一分殊」,再到王陽明等人的「萬物一體」論,都試圖揭示出血緣親情和普遍的愛之間既有分別,又相統一的複雜面向。在人類面對全球性的挑戰的今天,從仁愛觀念的差異與普遍的統一中,去把握人與人、個人與國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可以為我們推動新型的共同體建設提供源自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支撐。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論語》:儒家的「仁愛」思想,原來這麼簡單。
    圖片來源網絡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其中「仁」排在首位,整部《論語》只「仁」便提到了109次,可以說「仁愛」是儒家文化核心的核心。那麼什麼是仁愛呢?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
  • 「仁愛」思想與企業文化軟實力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加強軟實力建設,而傳統儒家「仁愛」經濟倫理是構建企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文/車運景「仁」是儒家倫理規範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主線。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首先,仁愛在孔子看來具有一般的人類之愛的意義。仁愛思想體系的產生,是對完全非人性的奴隸制宗法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西方的一些學者認為孔子的仁愛之心,也許就是救世的良方
    很多帝王之所以不喜歡儒家文學,是因為對於自身的約束性太強,很多帝王對於自我控制能力把握不當,所以他們沒辦法將儒家文化作為自身修養的一種帝道思維,而且諸侯國也沒辦法將心比心地去看待帝王的權利,所以說導致了後期禮壞樂崩。 孔子所處的時期社會動亂,孔子所提倡的帝道,卻很難讓君主所接受。
  • 解讀丨儒家仁愛精神歷久彌新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先秦儒家的仁愛精神被秦後儒家所繼承。如漢儒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仁者,愛人之名也……故王者愛及四夷……」唐儒韓愈說:「博愛之謂仁」。宋代的理學家對仁有「愛之理,心之德」之說。近代康有為說:「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相關例證,不勝枚舉。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這就是說「仁愛」思想強調以人為本, 注重對人自身價值的尊重與肯定。而在墨家的「兼愛」思想中,同樣蘊含著對人自身 價值的肯定。因為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墨家始終主張「愛人如己」、「人人相愛」, 其外在的表現就是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親相愛,並以此作為構成社 會道德的基本行為準則。
  • 儒家思想在歷史上的發展與影響
    儒家思想是孔子一生的治理目標及精髓,在於一個仁字,一方面孔子提倡以仁愛為本,反對苛政暴斂另一方面,又主張君重民輕的核心思想,這在某種程度來看是相違背的,孔子的思想,吸取了歷代的封建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播者,當時封建朝代的限制,在大範圍來講,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誕生與發展,是提倡人人平等意識的開端。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演講稿範文:孔子及其仁愛思想(每日觀察0354)
    演講稿範文:孔子及其仁愛思想(每日觀文/樊榮強中國人大都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源頭則是孔子。但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夠說明白。簡要而言,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仁愛。孔子主張「述而不作」,因此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由他的學生把他的言論彙編而成的《論語》中。孔子的「仁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治上強調「德治」,主張「為政以德」。二是倫理上強調「孝悌」,即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三是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不問出身貴賤敏鈍,應該平等教育。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兼愛」與「仁愛」的衝突與差異,理論上的局限和行動上的困難,是墨家其在後世消亡的主要原因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衝突點引爆自孟子所云:「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一語。
  • 論儒家思想中的傳統生態意識
    儒家思想長期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思想,是中華民族思想的底色,直到現在仍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意識,可以稱之為儒家傳統生態意識。這種生態意識歷經千年,對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孔夫子的「仁愛思想」為何在當時沒有市場,之後卻受到推崇?
    在那個戰亂不斷、誰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的時代,突然冒出一個人來告訴你:你和別的國家爭鬥這樣是不對的,你們都是周天子的大臣,你應該疼愛百姓,尊奉周天子……一言以蔽之,對於諸侯們而言,孔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是因為「仁者愛人」,這是天地大道啊。仁愛,是安邦定國、家庭和睦的重要支柱。
  • 孔子影響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並讓世界對仁愛之心有了深入的探究
    孔子的思想觀不僅影響了內心世界的文化核心思想,就連世界宗教領袖大會也曾以孔子的思想為原則。第一條是人與人之間得把彼此當人來看待,這就是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希望世界充滿愛。第二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欲人。孔子認為我們不應該把不好的一面強加在他人身上。
  • 孔子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並讓世界對仁愛之心有了深入的探究
    孔子的思想觀不僅影響了內心世界的文化核心思想,就連世界宗教領袖大會也曾以孔子的思想為原則。第一條是人與人之間得把彼此當人來看待,這就是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希望世界充滿愛。第二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欲人。孔子認為我們不應該把不好的一面強加在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