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儒家仁愛精神歷久彌新

2020-12-16 大道知行知行堂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

《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孔子對此是肯定的,故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這也是強調孝悌對於仁義的基礎作用。

孔子說的「泛愛」,實際上就是「博愛」。《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愛人」就是泛愛所有的人,亦即「愛類」。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又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裡的「愛人」與「仁民」同義,也就是「達之天下」、普遍愛人的意思。所謂「親親而仁民」,是講由孝悌以至博愛;所謂「仁民而愛物」,是講仁者愛人,亦可兼及「泛愛萬物」。

先秦儒家的仁愛精神被秦後儒家所繼承。如漢儒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仁者,愛人之名也……故王者愛及四夷……」唐儒韓愈說:「博愛之謂仁」。宋代的理學家對仁有「愛之理,心之德」之說。近代康有為說:「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相關例證,不勝枚舉。

儒家的仁愛精神以孝悌為仁之本始,近代以來遭受兩方面的詬病:從社會進化來說,認為它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從中西文化比較來講,認為它有違古希臘的道德源自「至善」理念和基督教的道德源於「恭愛上帝」。實際上,重視家庭關係不僅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而且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常道」。西方文化中關於道德的起源也有休謨、亞當·斯密等人的「同情心」之說,與儒家的「親親」之情或「惻隱之心」說較為接近。

人一生下來就成長在父母的關愛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而溫暖的「親親」之情,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以此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時認為,僅僅停留於「親親」之情是不夠的,必須對之進行擴充。如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推恩」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擴充,即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的行仁之方,即「忠恕」之道。

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曾聚會倡導建構「全球倫理」,並在其《宣言》中說:「數千年以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和倫理傳統都具有並一直維繫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換用肯定的措辭,即你希望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應當在所有的生活領域中成為不可取消的無條件的原則,不論是對家庭、社團、種族、國家和宗教,都是如此。」由此可見,儒家以「親親」之情為道德的本始,以「忠恕」之道為「一以貫之」的行仁之方,具有人類道德的普遍意義。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以「差序格局」來描述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結構,認為此結構中最大的毛病是「私」。這指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弊病。但中國傳統社會也確有梁漱溟所說的「倫理本位,互以對方為重」的優點。中國傳統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於「私」的弊病,並非「仁」的本義如此,而是由於存在「分殊之蔽」的歷史局限或認識局限所造成的。在現代社會,把孝悌與博愛、個人與社會、情感與理性、道德與法治有機結合起來,需要對儒家的仁愛精神作出創造性詮釋和創新性發展。

費孝通在論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時指出,中華民族由「多元」而形成「一體」,「高層次的認同並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並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用這種認識來評價儒家的仁愛精神,可以說儒家道德是從孝悌擴充到博愛,但博愛並不否認孝悌是仁之本始;儒家的「愛類」思想是世界主義的,但這種世界主義並不能取代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儒家的「仁民愛物」思想具有生態環保意義,但並不與「愛同類之人為先」相矛盾。這種多層次認同而並行不悖的思想,應是儒家文化對於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貢獻。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
  • 解讀丨儒學的根本精神及當代意義
    儒學的根本精神對於儒學的性質定位及其根本精神,學界解說不一,或曰「倫理本位主義」,或曰「泛道德主義」,或曰「道德理想主義」。我認為,儒學是「以德為體,以人為本,以和為貴」而集道德、倫理、政治為一體的道德人文主義哲學,其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在儒家看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有道德的。
  • 在抗疫中感受中華民族仁愛精神
    仁愛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千百年來,仁愛精神薪火相傳、延綿不息,其作為一種文化因子潛藏在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精神之基,並在關鍵時刻迸發顯現出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就生動體現了對仁愛精神的弘揚和踐行。生生之謂仁。儒家十分重視生命的存在與價值。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 幹春松  摘要:對儒家仁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集中於仁愛與兼愛的異同,儒家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基於血緣的愛和「泛愛眾」之間的爭論。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關鍵詞】仁愛思想    企業道德責任   創新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愛」,這一思想涵蓋了豐富的管理理念,注重加強內心的修養,是對立德為善的堅守。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昭公賜鯉圖文丨陳來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於我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01崇 德 尚 義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關於「兼愛」與「仁愛」 的共性之處,其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注重以人為本 「仁愛」是孔子學說的主線,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構成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所以他把「仁」作為人們應當遵循的道德規 範。
  • 《論語》:儒家的「仁愛」思想,原來這麼簡單。
    圖片來源網絡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其中「仁」排在首位,整部《論語》只「仁」便提到了109次,可以說「仁愛」是儒家文化核心的核心。那麼什麼是仁愛呢?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墨家學派核心思想有兩個:一個是非攻,一個是兼愛。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有學者認為,「仁者人也」包含了兩方面的思想價值,即「人的自覺」和人道主義的精神。孔子以「仁」作為理論探討的中心,在以人為本的哲學基礎上開啟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維路向。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這和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類以血緣親情關係為基礎的、有親疏貴賤等差別的愛不同,也是墨家跟儒家最大的區隔所在。墨家的「節葬」與儒家的「厚葬」墨子曾經提出過「三表法」,目的是為了檢驗人們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此為墨子在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上的重要貢獻。
  • 一元房租讓仁愛精神更光輝 - 好人365-中國文明網
    付勇的這種行為雖然使自己的物質利益受到損失,但是,他卻獲得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仁愛精神更光輝。可以說,這樣的先進事跡是新時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鮮明地彰顯出社會主流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仁愛」是精髓中的精髓。子曰:「仁者愛人」。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去愛別人、幫助別人、體恤別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要搞好人文關係、人性關懷、人性化服務。
  • ...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我們自豪於中國獨特的體制優勢、無可匹敵的高效率、全國一盤棋的組織性,以及從政府、社會組織到民眾所形成的萬眾一心的團結和凝聚力,這一切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面對災難時的頑強和堅韌;我們感動於無數平民英雄的義舉、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尤其是全國各地眾多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逆向前行、凜然無懼、全力以赴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 「仁愛」思想與企業文化軟實力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加強軟實力建設,而傳統儒家「仁愛」經濟倫理是構建企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文/車運景「仁」是儒家倫理規範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主線。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子貢敏而好學、「聞一知二」,克己自律,表裡如一,其所言「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儒商之義強調的是奉獻自我、惠濟於人的仁愛精神;顏回安貧樂道、慧於察斷、勤學敬師、五德歸仁,其所言「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復聖之論則從一己出發闡發了對仁道精神的體認與踐行。一般認為,從孔子對三弟子的評價看,所謂士之道、君子之道、明君子之道,似乎存在一個梯級的倫理邏輯次序,然而實際卻並非如此。
  • 貴州劍河:高一新生祭拜孔子發誓弘揚仁愛精神(組圖)
    儀式上,校長龍家菊借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全世界的呼籲,號召全體同學好好學習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發揚仁愛精神,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服務社會,讓他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加美好和精彩。 「儒家思想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今天我們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仁愛精神,更要從中汲取營養。」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比如說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而且這兩種愛的解釋也大體類似,比如孟子說尊賢使能,墨子說尚賢事能,意思都是一樣的;再比如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本質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發展。
  • 仁民愛物 止於至善——談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
    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諧和共處。以下為傳統文化中表現仁的一些具體說法和例子: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成就君子人格。
  • 刑法要有仁愛精神 但必須堅守公平正義
    中國網8月31日訊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31日上午10時在北京梅地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舉行第三場記者會,請中央黨校政法部常務副主任卓澤淵解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情況。有記者問:刑法修正案(九)11月的時候會實施,裡面有一條規定是,構成貪汙犯罪的官員可以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