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2020-12-19 潔兒的娛樂世界

「仁愛」和「兼愛」是儒墨兩家的代表性思想,它們產生於禮崩樂壞、諸侯爭霸 的戰亂時代,是孔子和墨子針對當時的社會危機而提出的救世主張。面對混亂無序的 社會現狀,作為儒墨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和墨子都給予了積極地關注和深刻地思考,並 且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治國救世的思想主張和方略。「仁愛」和「兼愛」分別 是孔墨思想的核心,二者之間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存在多個方面的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墨子還是孔子,他們之所以大談其愛,目的就是要在一個動蕩無序的世界 裡以「愛」重新構建起新的社會秩序。「兼愛」與「仁愛」的初始含義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明確表示人們應當拋棄彼此之間的冷漠,以愛人之心對待他人。所以他們將 「愛人」作為調節人類社會各種人際關係的共同道德準則。關於「兼愛」與「仁愛」 的共性之處,其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以人為本 「仁愛」是孔子學說的主線,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構成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

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所以他把「仁」作為人們應當遵循的道德規 範。他提出「泛愛眾,而親仁」,其所愛之「人」,不僅包括有 血緣關係的親人,也包括非親非故的其他人。這就是說「仁愛」思想強調以人為本, 注重對人自身價值的尊重與肯定。而在墨家的「兼愛」思想中,同樣蘊含著對人自身 價值的肯定。因為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墨家始終主張「愛人如己」、「人人相愛」, 其外在的表現就是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親相愛,並以此作為構成社 會道德的基本行為準則。其實,無論是墨子的「兼愛」還是孔子的「仁愛」,他們都是以人作為愛的討論 對象,這也說明他們一致認為人相對物具有價值上的優先性。「鳥獸不可與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而誰與?」自我的存在體現了人類的本質,所以,要 想成就自我就不能離群索居,不能離開他人的存在。

而據《論語·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句話的大體意思說的是,有一次孔子退 朝回家,聽聞馬廄失火,他首先詢問有沒有人受傷,對於是否有馬匹死傷卻未曾提及。 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天下萬事萬物之中人是最重要的,其它任何事物都無法與人 相比,而孔子的這種愛人之心,正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對人價值的肯定。此外,孔子 還從不同方面論述自己的「愛人」思想。如「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是從正面說, 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後者則是從反面說,要用心去對待別人。

在墨子「兼愛」思想中,「愛人」、「愛民」、「愛百姓」、「兼相愛」等詞語 頻繁出現,這一點表明,「兼愛」的對象是人。不論是天之兼愛還是古者聖王的兼愛,他們兼愛精神的落腳點最後都歸結到愛民、愛百姓,也就是愛天下之人。所以,「兼 愛」強調以人為本,「愛人」是「兼愛」最基本的含義,這一點毋庸置疑。墨家後學 在對「兼愛」的闡釋中,把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人與物之間的愛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墨 子·經上》說:「仁,體愛也。」「仁,愛己者非為用己者,不若愛馬者。」《墨子·經 說上》墨家把人與人之間的愛稱之為「體愛」,人與物之間的愛稱之為「利愛」,墨 家認為愛馬的目的是為了用馬,而愛人的思想中則不包含驅使他人的意思。

所以,人 與人之愛不應象愛馬那樣,而應該是平等地愛人。墨家旗幟鮮明地反對把人等同於物 的做法,說明其在對人的價值認識方面已經超越了奴隸制社會的時代束縛,達到一定 的思想高度。另外,墨子在闡述「兼愛」思想時講到:「兼即仁矣,義矣」,這裡墨子將他的「兼愛」稱為仁、義,與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 之處。

總之,「仁愛」與「兼愛」思想都把人作為愛的對象,強調要關心愛護他人尊重 他人,這些都明確肯定了人的價值,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履行愛人義務 中國文化的規範體系是以義務為本位所構成,義務規範則是以倫理道德為前提。

這套規範體系在墨子之前是如此,在墨子之後漫長的古代社會也基本如此。在這種文化體系中,沒有單純的、獨立意義上的人,有的只是都被規定了具體的角色規範和義務規範的個人,所以君臣、父子、兄弟以及夫婦等角色都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

孔子與墨子在「仁愛」和「兼愛」思想中,不僅把「愛人」作為維繫和調節社會 關係的道德準則,而且把「愛人」也看做是社會責任和義務,強調每個人都要履行與 自己社會角色相對應的道德義務。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含義就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人際關係中,與之相對應的角色所需承 擔的道德義務分別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在這方 面,荀子則作了更為具體的說明:「請問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人臣? 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請問人父?曰:慈愛而見友。請問人弟?曰:敬拙而不苟。 請見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 禮則恐懼而自辣也。」所以說,不同的社會角色在社會生活中應 當履行不同的愛人義務。

墨子與孔子一樣,也極力主張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同地位、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 社會成員,人人應該履行各自特定的道德義務,信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做到「為人君 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 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所以說,無論是墨子還 是孔子,他們都明確主張凡是社會中的人,都要履行愛人的義務。

三、強調道德修養 孔墨兩家都認為,個人道德修養對「仁愛」和「兼愛」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們都主張通過人的內在修養來實現各自「愛」的理想。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儒家提倡反躬自省,注重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表現。在儒家看 來,人既要盡心知性,克己慎獨,又要積極入世,所以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積極入世的思想觀念。他們堅定地認為只要人主動自覺地加強自身的內在 修養,那麼,「天下歸仁」的理想境界終會到來。此外,在儒家看來,克己復禮是施 行仁愛的重要措施,而「克己」則更多的是重在對於自己內心功夫的修養,這就需要 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孔子強調,一個人若能克己,推 己及人,所有行為都合乎禮、義的標準,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

墨子很早就認識到自身道德修養對實現「兼愛」思想的重要性,他認為每個人都 能通過教化、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兼愛天下,以行為本」的境界, 構建「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理想社會。所以,他在自己的學說中明確提出提高自我修養的方法和途徑。

首先,要重視教化的作用。「有道者勸以教人」,就是要求人們在自己明白正確 的事理之後,要注重教化別人進行正確的行動,從而促成事情的進展和成功。於是, 墨子注重古者聖王之道,以先王之道教化眾人,推崇先王的高尚品德,並將他們的言 行作為自己的榜樣,勸勉民眾效仿古者聖王。其次,要以人為鏡,以行為本,進行自 我學習和反省。「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 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墨子指出要通過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來避免自身的缺點,把別人的言行相互對照考量,在實際行動中提升自己的道 德修養。最後,要為義而學。在墨子看來,為道義進行學習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自 覺要求,為了達成「兼愛」,實現大同社會,每個人都應勸人學習行義,將學習與行動緊密結合,共同為實現「兼愛」思想而行義。

相關焦點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兼愛」與「仁愛」的衝突與差異,理論上的局限和行動上的困難,是墨家其在後世消亡的主要原因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衝突點引爆自孟子所云:「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一語。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比如說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而且這兩種愛的解釋也大體類似,比如孟子說尊賢使能,墨子說尚賢事能,意思都是一樣的;再比如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本質上都是要互惠互利,要相互尊敬,共同發展。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 幹春松  摘要:對儒家仁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集中於仁愛與兼愛的異同,儒家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基於血緣的愛和「泛愛眾」之間的爭論。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提倡「兼愛非攻」的反戰鬥士:墨家為何從歷史中消失?
    有感於生產生活資料的有限,以及戰亂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害,俠者墨翟振臂一呼,創建墨家,提倡「兼愛」「非攻」,與儒家比肩而立,與道家分庭抗禮。墨子像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儒、墨、道、法四家。秦漢以降,儒家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正統,法家主宰了專制王朝的廟堂,道家佔據了民間社會的空間。
  • 何香久:正確認識墨子的「兼愛」論
    墨子把最廣博的愛稱作「兼愛」,把推行兼愛主張的知識分子稱作「兼士」,把實施兼愛方針的國君稱作「兼君」,把能夠聽取不同意見的王稱作「兼王」,等等。他還把與「兼」相對立的則稱為「別」。墨子說:「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墨子說得很明白,順應天意者為「兼」,即兼愛之士;不順應天意者為「別」,也就是偏頗之士。
  • 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怎麼就銷聲匿跡了?
    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的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的道家則佔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我們現在還能從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體系,但它已經只是一塊思想化石,已經完全沒有影響力了。
  • 墨家的「兼相愛」與儒家的「仁者愛人」,哪一種是人間大愛?
    墨家學派雖然早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但他思想的光輝卻從來沒有黯淡過,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在中國哲學派別中,儒家也是愛的哲學。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渴望建立「仁政」、「王道」理想,都建立在愛人的基礎上。儒家的愛遮遮掩掩,但墨家的愛濃鬱熱烈。
  • 原來諸子百家裡的法家、墨家和儒家還有這層關係
    在這諸子百家之中,最具影響力和思想特點的當屬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了。其中法家與墨家還同儒家頗具淵源,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他的主張是依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所以名為法家。管仲、商鞅、韓飛、李斯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 墨家為何能超過儒家,成為戰國第一門派?一文理清墨子十大思想!
    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以「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為價值觀;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倡「仁者愛人」,強調道德修煉「內聖外王」的價值觀;而墨子則創立了墨家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的人生旨歸。墨子曾經是儒家弟子,因不滿儒家的禮樂制度和厚葬等理念,離開儒家創立了墨家學派,其影響力在短時間內急劇提升,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學派,與道家弟子楊朱創立的楊朱學派並駕齊驅,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家為何能在諸子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
  • 墨子是墨家的「巨子」嗎?
    《呂氏春秋》記墨家人物事,言孟勝、田襄子、腹為鉅子、而從不言墨子是巨子?假若不是鉅子,為什麼墨子無「巨子」之名,卻行「巨子」之事?與這些疑問緊密相連,還有下列問題:「巨子」是墨家自謂,還是別的學派因墨家成員的特殊身份而有意取名?假若屬墨家自謂,為什麼墨家流傳下來的唯一書籍《墨子》無「巨子」的說法?
  • 墨家為何在歷史上徹底消失?
    墨家作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齊名的科學幫派,其潛在實力以及技術儲備是遠遠超過當時其他學派的。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多次依靠自身實力,以及墨子的出眾口才,制止了多次殺無謂的殺伐。墨子提出的諸多觀點,也更加貼近於底層人民,所以墨家學說,很容易就在春秋戰國時期那紛亂的社會上,招收到死心塌地的以墨家觀念為人生格言的人才。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如果一個人表裡不一,沒有仁愛之心,那麼即使遵從禮制也是表面文章毫無意義。仁德是修身的關鍵。一個人只要立志於培養自己的仁德,那麼他就不會做壞事。如果一個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為君子,君子應該時時刻刻不違背仁德。孔子認為仁德甚至比生命更寶貴:志士仁人不能因為求生損害仁德,當生命和仁德衝突時寧可殺身以成仁。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第一集以儒家創始人孔聖人為中心展開的《春秋》,以孔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節點為核心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開始出現後,早期古代思想家的努力和思辨。會見老子、陳蔡之厄,展開了對中國原發思想啟蒙與發展歷程的追溯。而第二集是孔子之後的年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的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代。
  • 同樣稱道堯舜禪讓之舉的儒家和墨家,他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區別?
    堯舜禪讓 在儒家經典中,堯舜禪讓的故事是他們多次引用的經典。在孔子和孟子看來,堯舜能夠將天下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正是儒家學說推崇的「與民求賢」理念的完美貫徹。雖然他們深知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樣的政治理想已經不可能實現,但是孔子和孟子依然希望通過禪讓的故事來提醒當時的統治者要注意自己的德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百姓的支持,從而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
  • 墨家學派為何很快衰落?
    在中國哲學史上,墨家學派曾經最為興盛,一度戰勝了儒家學說,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用孟子的話說,當時有兩種社會思潮,一種是墨家,另外一種是楊朱之學。墨家強調人生來就要奉獻,為他人、國家和社會奉獻自己所有力量,必要時包括生命。
  • 秦時明月墨家角色介紹
    歷史: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
  • 千年謎團:墨家在中國為何會消失得這麼徹底?
    如果把先秦的學術界比作一所大學,那麼墨家是諸子百家中唯一的理科專業。其畢業生在一大群文科生中顯得尤其特立獨行。 一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大學中最火的兩個專業,並稱「顯學」。為了爭奪生源,這兩個專業經常掐架。 創辦者的理念差異加劇了專業間的對立。儒家是老牌文科專業,早在春秋時代就由孔子一手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