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啥意思?有道理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俗語不僅生動,而且寓意詼諧深刻,都充分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大多數俗語都是起源於農村,因此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蘊含做人道理的俗語、諺語,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沉澱,有的流逝,有的越發的凝練,一句句老話,是農民生活中智慧的結晶。比如這句:「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老祖宗說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窮死不耕丈人田。字面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說女婿就算是窮死也不要去租種老丈人家裡的田。在古代,可能有很多窮女婿家裡沒有田地,而老丈人家裡有田有地,窮女婿要靠租種老丈人家裡的田過生活。農村有句俗語說「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在過去,女兒是得不到娘家財產的,但也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只是抽空去娘家看看父母。但在利益面前,老丈人肯定是向著自己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窮女婿還去租種老丈人家的田,很可能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還有可能引起舅郎矛盾。
在過去封建的農耕社會,田地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一個男人娶妻生子,想日子過得去,也是得靠自己家祖傳的田地,吃苦耐勞,辛勤耕種,在男權社會,一切以男人的姓氏為土地所屬,在這個秩序下,女人假如嫁了人,也就隨丈夫開始新的資產和勞動分配了。
還有一種理解就是,給老丈人家耕田就相當於倒插門,當了上門女婿當然要給老丈人家耕田了。你可知道,古代的上門女婿是很難當的,要放棄原有的姓氏,而且在家中沒有地位,十分難堪。在男權社會,男人是天,女婿如果因為貧窮而去投靠嶽父家,那是要被世人瞧不起的。這也是古人告訴男子漢要有氣節,志氣的一種體現。
餓死不進蘿蔔園。白蘿蔔是特別開胃的,但你要知道,它是越吃越餓,而且白蘿蔔性寒,水分多,如果多吃的話,會容易刮油,讓人心慌,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水腫。因此也有「家有萬貫,不拿白蘿蔔就飯」的說法。如果一個人在快餓死的時候,肚子空空,生吃白蘿蔔的話,對身體的傷害更大,還可能會有生命之憂。
但話雖如此,如果是真的在饑荒的年代,誰還管它吃什麼,有蘿蔔吃都不錯了,不吃就要餓死,吃了或許還能多活幾天,是你你不吃?因此,也有了另外一種說法,意思是說就算是自己餓死了,也不會進別人蘿蔔園偷吃蘿蔔。這個寓意的道理就是讓人有一個做人的準則和底線,不能為一己私慾而失掉做人的準則,成了被人唾棄的小人。
事實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小人是沒有底線的,當面對自己的利益時可以放棄自尊、人格,可以背信棄義,可以不擇手段等等。可是君子恰恰相反。在古代,源於仁義禮智信,因此在民間也有很多俗語是用來教育做人的行為準則。所以反映到生活當中就起到了警示作用,告誡人們要自律,要誠信,要講究德行。
中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人通過他們的豐富智慧和社會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這些俗語言簡單意賅,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影響著無數中國人的行為習慣,並且在民間口口相傳下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應該需要我們每個人傳承下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