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窮死不耕丈人田」,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只可惜少有人知

2020-12-15 敏姐歷史

常說「窮死不耕丈人田」,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只可惜少有人知!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聽到朋友或者親戚在飯後閒聊的時候說到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事實上下一句才是精華,只可惜少有人知。

這句話在過去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那個時候農民們思想還比較封建,在他們眼中,女孩的地位和男孩是完全不能比的。那個時候,農民生活條件本來就不好,他們辛苦勞作才能夠養活一個家庭。而養一個女兒,卻好像是給別人養的。那個時候的人們總是覺得,女兒最後都是要嫁人的,幫著丈人幹活,對自家沒有任何意義,畢竟丈人的財產可不會給女婿一分。

因為,在古代,女兒嫁出去,在法律和情感層面上,和以前的家人就已經算不上是親人了。到時候,你幫著丈人種地雖然是孝順,可是丈人的一切到頭來都是為舅子存的,對於女婿來說,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說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田地是沒有多少的,大家為了一兩塊的土地都可以爭吵不休甚至結仇。那個時候,大多數都還是租地來種,雖然土地多,但是能夠種莊稼的土地其實稀少得很。如果你一個女婿把老丈人的土地給種了,那老丈人一家沒有了一丁點收入,這一家人該怎麼過呀?

這句話非常在理,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下一句,這後半句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才是整句真正的精華所在,那就是:「再餓不進蘿蔔園」。

那麼很多人就要疑惑了,我都餓了,不進蘿蔔園,這是什麼意思?又是什麼道理?

第一個原因就是蘿蔔是開胃的食物,你餓的時候吃這個,不僅不會飽腹,反而會越來越餓,那不是適得其反了嗎?並且這個蘿蔔是寒性的食物,水分很多,容易使人出現水腫的情況。如果一個人餓得不行了去吃這個蘿蔔,就很可能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另一個原因就是古人們覺得,就算是餓死了,也不能去偷東西,這樣就會顯得自己特別沒有骨氣。你如果進了一個蘿蔔園,餓得不行了,你肯定會想吃。但是你一旦蹲下來,有這種偷蘿蔔的意圖了,就已經形成了盜竊的行為。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看見了,你就算沒有打算偷,你也會被冠上一個盜竊的罪名。最後很有可能,你蘿蔔也沒偷到,還讓自己得到了一個偷竊的壞名聲。

除了這一句,還有人說出來更有意思的下一句,例如餓死不宰耕地牛、窮死不賣看家狗等等,這些也都是人們對於生活的啟示,你還了解哪些俗語呢?說出來一起聽聽吧。

相關焦點

  •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到底是什麼意思?
    畢竟古代最講究的就是道德禮儀,為人一定要行得正才能被別人所看起,而不管是「丈人田」還是「蘿蔔園」都是諷刺的意味。網友回答:首先是利益關係方面,窮死不耕丈人田,既然說的是丈人的田,那當然就是說女婿的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婿就是窮死也不要去給丈人耕田,為什麼呢?
  • 古人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什麼意思
    個人認為:其實,「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古語或者說叫古訓,理解事理、通過世事的苦難、本身飽受過日子的艱苦、懂得人情世故、人言的可畏、家庭的不幸、夜不能寐、(旭日臨窗就免了)風餐露宿、得不償失、寢食難安、仰人鼻息的人,隨意地搭上一眼,也就知曉了它的內涵含義,是不必多說的
  • 老農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講的什麼意思?
    記得村裡有個老人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當時並不是很理解,之後後來經歷、看到過一些事情以後,才發現確有一定的道理。原話是這樣說的,「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不是感覺這句話的警示作用非常強。就算是窮困到了極點、飢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也不能做這兩件事。很多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朋友,可能並不懂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 古人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蘿蔔不好吃嗎?
    所以古時候的農民經常面臨生存的考驗,但是即便如此及,古人依舊覺得: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窮死不耕丈人田的原因在古代,做上門女婿的是不受人尊重的,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再窮也不要做上門女婿。古時候,田地雖然是地主的,但農民非常珍惜,每年需要給地主一部分糧食以此獲得耕種的權利。
  •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俗語聽起來怎麼這麼彆扭呢?人都要死了,還不讓種田,種點糧食救命。還不讓吃點蘿蔔,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始終相信,祖先流傳下來的俗語,一定有它的含義在裡面,而不是信口開河。
  • 俗語「前不栽桑,後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俗語「前不栽桑,後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中國是一個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國家。在悠悠五千載文明進程中,人們以其聰明才智與辛勤卓絕的勞動,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依稀記得古話中有一句:「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這句話傳頌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深信不疑,並以俗語形式傳給了後世之人,從而形成為生活的共識。那麼,這句俗語該如何解讀呢?首先來看,俗語中一連出現了2種植物,分別為:桑樹、柳樹,可是這兩種樹木司空見慣,壓根談不上禁忌之說,到底古人為何有此講究呢?
  • 古人為什麼說「窮死不耕丈人田」?嫁出去的女兒有多不受待見
    比如說是「窮死不耕丈人田」這句俗語,這句話雖說表面上看起來是說,即使自己餓死也不要去耕種老丈人家的地,但其實這句話背後,卻蘊藏著老祖宗古老的思維觀念。或許在當代人眼中,認為大家都是一家人,沒有什麼需要禁忌的。但是,在古代卻不同,古代是男權社會,女子的地位不是很高,人們普遍認為,女子出嫁之後,就不再是自己的家人了。
  • 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什麼意思?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其實是說一個人要有自尊,就算窮死餓死也不要做不體面的事情,古代的人最講究的是道德禮儀,做人端正有品格才能被別人看得起,那為什麼丈人田和蘿蔔園並列解讀呢?這一整句俗語到底有什麼意思?
  •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打親戚工」什麼意思?看後長見識了
    可以說讀懂俗語文化,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一帆風順,如魚得水。現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古時候的民間諺語和俗語依舊時常被我們提起,有時候在聊天的時候,也會脫口而出。比如「不見棺材不掉淚」形容一個人固執,非要看到了壞的結果才肯罷休;比如「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說的是作為晚輩,應該照顧到長輩的感受,如果酒桌上胡言亂語,父子關係就變得十分尷尬;再比如「朝裡無人莫做官」,說的是沒有靠山事情就很難辦成。
  • 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窮死不耕丈人田」啥意思?有道理嗎?
    進入10月便已經是深秋,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轉涼,早晚更是讓人感覺到寒意,不過前天的一場面面秋雨,滋潤了莊稼、讓不少農民笑開了言,村裡王大爺也站在地頭高興的感嘆真是「好雨知時節」,高興之餘,王大爺便坐在石頭墩上給小夥伴們講起了之前的艱苦歲月,故事固然精彩
  • 農村老話講「再窮不耕丈人田,再餓不進蘿蔔園」,老輩說的啥意思
    ,但是能結合一些真實生活經驗總結後傳給後代,這些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並且其中含義如果你真的讀懂的話受益匪淺,絕對勝過你讀萬卷書,少走很多彎路,就說這做人的道理,沒有一個人說生下來就是知天文地理,都是通過老輩人講訴得知的。
  •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最先開創私人講學的人,倡導仁義禮智信。據說,孔子曾經問學於老子,他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最有盛名的有七十二人。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原來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但是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句,當你了解後你就會明白,原來下一句才是精華,不過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什麼呢?聽小編繼續給大家講。在現在的社會中,色字已經被定義為特別不好的字,這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古至今,不就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人物麼。我們就從古代說起,有很多非常厲害的英雄,在政治上或者是軍事上都大有作為,可是在美色面前,卻受不了誘惑,往往敗在了女性身上。
  • 「窮不耕丈人田,閒不上娘家墳」,老丈人的田為啥不能耕,有道理
    有這樣一句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那麼古人為何這麼說呢?俗話說得好「窮則不能耕丈人田,閒則不能上娘家墳」。反過來,女婿不種地,閨女也不上娘家去上墳,那樣能夠防止矛盾,減少發生爭執的機率,推動家庭和諧共處。古時候,土地資源歸大地主管理,平民百姓只有土地租賃或開墾。
  • 俗話說「餓死不進蘿蔔園,窮死不耕丈人田」,是什麼意思
    古人會將許多生活中的寶貴經驗,濃縮成一句句俗語、諺語,流傳下來,供後人學習、借鑑。今天我們來說「餓死不進蘿蔔園,窮死不耕丈人田」這句俗語。什麼叫「餓死不進蘿蔔園」呢?在中國農村,蘿蔔是一種常見的農作物。
  • 農村俗語「桃養人,杏傷人」,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
    04「李子樹下埋死人。」理解了前半句之後,後半句可以說是精華,因為直接說明了嚴重性。其實說嚴重也嚴重,說不嚴重也不嚴重,因為適量吃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吃的太多了,那肯定會送命。一般情況來說,因為李子太酸,吃的稍微多一點就會讓人覺得燒心,會引發腸胃問題。再者,李子性涼,吃太多會讓身體變虛。極個別地區還有一種說法:一些味道太苦或者放入水中不沉的不能吃,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 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啥意思?有道理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俗語不僅生動,而且寓意詼諧深刻,都充分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大多數俗語都是起源於農村,因此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蘊含做人道理的俗語、諺語,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沉澱,有的流逝,有的越發的凝練,一句句老話,是農民生活中智慧的結晶。比如這句:「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老祖宗說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 老人常說:「窮死別耕丈人田,餓死別進蘿蔔園」,老祖宗的大智慧
    以上兩句大家都理解,但是有的俗語,就比較難懂,比如接下來這句:「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丈人田和蘿蔔園就這麼可怕?先來看看前半句,表面意思都好理解,就是就算窮死,也不要去丈人家幫忙耕種。女孩子長大了嫁到別人家,可以說就成為別人家的人了,在古人看來,一個家庭的財產最終都屬於兒子,女兒都沒有,況且女婿呢?無論是從社會的傳統觀念還是法律觀念來看,女兒這個角色的地位都是相當卑微的,女子回家探親,兒媳婦都得放著自己的婆婆偷偷塞錢給姑姑。
  •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什麼意思?有理嗎?
    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什麼意思?有理嗎?文/江南煙雨夜行人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最長的也不超過一二百年,但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總結卻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流傳千年。不過因為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都在變化,有很多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所作的俗語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但是無論如何,人情關係這一塊,基本上是可以套用的,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在這句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說的就是人情,是很多人會遇到的情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理嗎?我們來分析分析。
  • 常說: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常說: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