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
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茶館》劇本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意推出四川話版《茶館》致敬經典。「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 執導該劇的北京人藝川籍導演李六乙介紹,該劇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進行全國首演。
11月13日晚,四川話版《茶館》的首次合成彩排在德陽上演。當晚7:30,隨著三聲鐘響,燈光漸熄,紅色的帷幕慢慢拉開,四川風味兒的茶館展示在觀眾的眼前。聽著王利發用四川話調侃唐鐵嘴,滿臺方桌竹椅間,茶客們川話龍門陣擺得興起,正在採耳的茶客,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涼粉兒、涼麵」的吆喝聲,都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川味兒」。再加上「春熙坊」、「德仁堂」、「鍾水餃」等一個個地標性名稱的出現,沒有想到老舍先生這一部發生在北京四九城內的故事,竟然在四川本土生根了。
當晚,現場還來了一位「特別」的觀眾:在北京人藝版《茶館》中扮演「常四爺」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茶館》是一部經典作品,今天看到川版《茶館》,由咱們四川本鄉本土的演員演繹出來,真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格局很大,大家所展現出來的面貌非常好,要堅信這樣的樣式和風格,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我們為你們的大膽、勇氣、演員發出的光採而由衷高興。」
四川話版《茶館》幕與幕之間以傳統金錢板代替燈光、幕布的切換方式,也得到了濮存昕的認可:「金錢板是四川文化,演員把性情性格,內心的東西,動靜之間都拿捏的非常到位。整個戲的整體感也讓我很感動。這個戲挺棒,展現的面貌挺好看。」當然,也有不足之處,「還有餘地,扣兒還有點兒松,還需要努力再往一塊兒湊,一定要把四川的風格亮出來。」
在觀看完13日晚的合成彩排後,濮存昕還出席了14日上午的「青年演員創作懇談會」。「如果說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符號、文化經典,《茶館》毫無疑問是上世紀至今話劇界的扛鼎之作。話劇帶來的文學享受是直指心靈的。《茶館》不僅是一場演出,還承擔著一種文化基因的傳承。」他還告誡年輕演員:演戲,一定要心系觀眾。「與觀眾共同創造,跟觀眾建立關係,這樣的一招一式,才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