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視頻|四川話版《茶館》壓軸上海國際藝術節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老北京一家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上演了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人間悲喜。老舍的《茶館》以傳統京味著稱,如今四川話版的《茶館》以致敬經典的姿態登場,又是別有一番滋味。
10月29日下午,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攜手大麥MaiLive,在上海思南公館舉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暨2018全國巡演新聞通氣會」。四川話版《茶館》由北京人藝著名的川籍導演李六乙執導,匯集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該劇目既忠實原著,又具強烈川味兒特色,一經推出就廣受各界好評。
此次四川話版《茶館》全國巡演於10月19日在重慶啟動全國巡演,陸續將在昆明、西安、包頭、上海、南京、北京七個城市演出,歷經兩個多月,演出16場,並將於11月20日壓軸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茶館》是老舍先生於1956年創作的經典話劇作品,由北京人藝於1958年首排。據說老舍先生及家人在抗戰期間曾經在重慶長期居住,對重慶的風土人情有著深厚的感情。
時值《茶館》話劇發表60周年之際,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將四川話版《茶館》2018全國巡演首站定於重慶,也是藉此向老舍先生致敬,向經典致敬。導演李六乙憑藉四川話版《茶館》、《李爾王》兩部作品獲得上海2018「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他表示:「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
為排演四川話版《茶館》,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進行了一次具有創新創造性的大膽嘗試,並力邀國內一線主創陣容加盟——導演李六乙,舞美設計嚴文龍,燈光設計胡耀輝,服裝造型設計門曉光等業內頂尖人才,力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體現川話版的地域特色。
提起茶館,人們都會想到老北京,但有趣的是,最早的茶館正是起源於四川。據《成都通覽》載,清末成都街巷計516條,而茶館即有454家,幾乎每條街巷都有茶館。即便在今天,成都的茶館恐怕也仍是中國之最。
為突出巴蜀文化特質,在四川話版《茶館》中,觀眾還有機會看到四川的茶館文化與原劇本的有機融合:四川蓋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四川特色竹椅取代北京長凳,甚至還有成都街頭的老招牌與當地特色小吃等。無論是場景中正在採耳的茶客,還是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涼粉兒、涼麵」的吆喝聲,又或是茶客身下「吱吱喳喳」作響的竹椅,都會讓觀眾感受到濃濃的川味。劇中春熙坊、鍾水餃等舞臺布景具有強烈的成都標識,再加之四川話詼諧幽默、風趣搞笑的特點,給周旋於各色人等中的掌柜也添色不少。
四川話版《茶館》在北京首演後引起了極高的話題討論。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版《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在欣賞完四川話版《茶館》後發表評論說:「川版《茶館》是超出任何人想像的一部作品。格局很大,大家要堅決相信這個樣式、風格,我為你們的大膽、勇氣、演員發出的光彩而由衷高興。」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表示:「打破一種不正常、習慣性的理念,為中國話劇打開了一扇門窗。經典絕不應成為固定的模式。」
「灶火不滅,龍門陣不散。一個舞臺一種熱鬧非凡。」這個發生在北京皇城根下的故事,竟然在巴蜀之地生根發芽。期待麻辣川味的《茶館》能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給觀眾帶來不同尋常的觀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