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2021-01-11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於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與北京人藝版《茶館》不同的是,川版《茶館》以倒敘方式入手,老年狀態的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拄著拐杖,高呼著「莫談國事」「大清國要亡」「我要建工廠」,蹣跚出場,拉開了該劇全國首演的序幕。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 富田 攝

舞臺上,純正的京味兒臺詞悉數換成四川方言,舞臺布景增添了川西民居的木構瓦房,高低錯落,大碗茶也換成了蓋碗茶。川茶客們「龍門陣」擺得興起,伴隨著「鍾水餃」「擔擔麵」的叫賣吆喝聲,百年老店「裕泰茶館」裡,展現了一派活色生香的四川韻味。

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該劇以老北京一家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現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50年間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老舍在《茶館》中機智俏皮的話語,使人發笑,催人淚下,發人深思,該劇被稱為「一曲含淚帶笑的舊時代哀歌,一個亦莊亦諧的社會葬禮」。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 富田 攝

《茶館》1958年由北京人藝首排,這一版以地道京味、純熟表演見長的《茶館》,多年來在觀眾心目中地位卓越,歷經半個多世紀經久不衰,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或許也正因為這一版本的耀眼光芒,令人對作為劇本的《茶館》望而卻步,使得近六十年來,這一作品在舞臺上只有北京人藝唯一版本存在。

此種情形下,由四川省文化廳主辦、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四川話版《茶館》將排編的消息甫一傳出,便吸引了各方關注。

對於此次對經典的新演繹,北京人藝來自四川的知名導演李六乙說:「一部經典的話劇應該是可以有不同形式演繹的,因為不同的形式其實可以以不同的審美情趣表現出其思想的內核,越是經典的作品越是跨時代的,越是能在不同時代以不同形式表達的。」

李六乙表示,說到「茶」,自老成都起就有「杯裡乾坤大,茶中日月長」這樣一句話,「茶」已成為成都人擺不脫、舍不掉的生活習慣,「成都的茶館文化與《茶館》的氣質是契合的。」

此外,李六乙認為:「四川話中的幽默諷刺與老舍先生的語言骨子裡的東西也是契合的,我認為這是一次天然的文化嫁接。在創排過程中,我感覺老舍先生這部作品的語言,其中的民俗、思想,都可以無縫嫁接在四川話的版本上,而不失其原有的文化魅力。」

以當日演出來看,李六乙的此次嫁接頗為成功,在保留北京人藝版於尋常中講述變遷與人心的大格局的基礎上,川版《茶館》對這個人們熟悉的故事進行了四川風情的演繹,而倒敘結構和第二幕的處理,則充分體現出李六乙對於話劇的現代化理解。

據悉,四川話版《茶館》此次在京演出將持續至12月3日。

(責編:艾雯、吳亞雄)

相關焦點

  • 川版「裕泰茶館」北京開張 四川人藝「精雕」四川話版《茶館》
    為了向經典致敬,向老舍先生致敬,向焦菊隱先生致敬,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集合全員精銳力量打造一臺「原汁原味」的四川話版《茶館》,在忠於老舍先生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具有創新創造性的大膽嘗試。11月17日,四川話版《茶館》全國首演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見面會上,執導該劇的北京人藝川籍導演李六乙對四川話版《茶館》進行了主創闡述,並對劇目主創、領銜主演、主演進行了推介。
  • 四川話版《茶館》北京「開張」 老舍原味與川味「無縫銜接」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老舍先生的《茶館》濃縮了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已經演了700場的北京人藝版《茶館》,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經典」和「東方舞臺上的奇蹟」。那麼,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特邀北京人藝川籍導演李六乙精心雕琢的四川話版《茶館》,又會以怎樣的姿態、形式,去觸摸經典、致敬經典呢?
  • 大碗茶變蓋碗茶 四川人藝「泡」出川版《茶館》
    如今,為了呈現給觀眾一出真正意義上的四川《茶館》,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邀請到北京人藝著名川籍導演李六乙,力求將這部上演數十年的「奇蹟」,打造成全新版本——從普通話轉成川話、融入四川茶館文化,慶祝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
  • 老舍茶館重煥生機,奠定北京文化地標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日漸繁榮,商品市場由賣方市場改為買方市場,眼看過去的多元經營方式不再適合市場需要,1988年,尹盛喜決定收縮經營戰線,專注於文化茶館的經營。「我的父親總想在茶上做點文章。他想起了老舍先生的劇作《茶館》,能不能把茶館的雅俗共賞和時代特色聯繫起來呢?父親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和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清女士的支持。
  • 上遊觀劇|川話版《茶館》:用方言詮釋京味兒意義在哪裡
    上遊觀劇NO.36川話版《茶館》李六乙導演作品重慶群星劇院2018年10月19-20演出川話版《討論起《茶館》來,也就不存在北京觀眾需要讓語言在思維裡轉譯接受的過程,這種觀劇體驗沒有外部障礙,更加純粹。看起來,似乎90歲的藍天野對川話版的評價最為中肯,他曾在1958版扮演「秦二爺」,川話版後讓他很激動,演出結束登臺講話,他說自己終於看到一個突破了以往模式的「不一樣的《茶館》」,「沒有什麼經典是動不了的,李六乙打開了一扇不應該閉鎖的窗戶。」
  • 川人李六乙成打破北京人藝《茶館》「壟斷」第一人
    由李六乙執導的四川人藝川語版《茶館》沿用了老舍的劇本以及焦菊隱的舞臺調度,北京人藝《茶館》中第三幕的經典場景「仨老頭話往昔」被前置到了開場,每個人都說著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句話,視覺聽覺之飽滿在開場便已註定。
  • 從老舍茶館門前路過
    每次路過老舍茶館,都會忍不住慢下腳步。北京的茶館不同於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南方茶館,那裡人喝的是工夫茶,必須要有工夫。茶是小包裝,茶具也是小巧精緻,幾杯也喝不滿一口。老舍茶館講究的是大碗喝茶,茶分是大水舀子,茶杯是大海碗,二分錢保管讓您渴意全消。在茶館西側立有一個雷鋒同志的雕像,牆上有一幅浮雕畫,展示的就是北京大碗茶的場景,邊上的楹聯非常傳神:「大碗茶廣交九州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前門老舍茶館的命名,與老舍寫過話劇《茶館》有關,成立於1988年12月。
  • 「好茶一碗 巴適得板」:四川話版《茶館》演繹別樣經典
    11月20至22日,四川話版《茶館》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在上汽文化廣場與觀眾見面。適逢《茶館》首演六十周年,該劇也將於12月7、8日登陸南京,於12月14至16日期間在北京上演。這樣一部巔峰之作,無形中也成為了創作的高牆,在北京人藝推出經典作品後的六十幾年中,國內幾乎沒有話劇院團對《茶館》做出其他方式的呈現。
  • 老舍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白瀛)在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之際,老舍的京味兒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這部由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四川人藝演出的作品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
  • 四川方言版《茶館》來北京 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天橋藝術中心...
    2017年11月18日訊,北京人藝演出的名劇《茶館》,一直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經典」,至今全國沒有其他院團敢於嘗試將其搬上舞臺。今年恰逢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也是老舍劇本《茶館》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邀四川籍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四川方言版話劇《茶館》,既是探索也是致敬。
  • 四川話版《茶館》來滬助力「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四川話版《茶館》由北京人藝著名導演李六乙執導,匯集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該劇目既忠實原著,又具強烈川味兒特色,一經推出就廣受各界好評。此版話劇《茶館》的全國巡演於10月19日在重慶群星劇院啟動,並將於11月20日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 「老舍茶館」走進秦皇島 帶來地道京味文化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河北新聞網4月6日秦皇島電(記者孫也達)高難度的含燈大鼓、令人眼花繚亂的抖空竹、變幻莫測的魔術……今晚,享譽京城的「老舍茶館」首次移師秦皇島,在秦皇國際大酒店濃情開啟「春風迎老舍,四月落秦皇」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 《茶館》僅五版,這不值得深思嗎?
    ,起用當時的新演員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何冰、馮遠徵、吳剛等人,這版《茶館》是北京人藝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對《茶館》的創新改編。《茶館》,此版維持焦菊隱版本中經典的三桌,文學上對老舍的劇本沒有太大改編,劇中人物的臺詞大部分直接由北京話向四川話轉換,老舍先生的幽默在四川話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還原了一個閒散慵懶的「四川茶館」。
  • 孟京輝:老舍看我這版《茶館》會高興
    近日,孟京輝版《茶館》在北京保利劇院完成了北京首輪演出。此版《茶館》去年在烏鎮戲劇節首演後,於全國多座城市完成巡演,並於今年7月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IN單元與10月的聖彼得堡第29屆「波羅的海之家國際戲劇藝術節」演出。  從孟京輝版《茶館》去年首次亮相,伴隨這部作品的各種爭議便始終不斷,而當這部作品首次回到它的發源地北京,無論從現場還是網絡,觀眾對該作品的評價已形成兩極,褒貶不一的聲音似乎在近日到達了一個頂點。
  • 聽戲北京老舍茶館 老北京文化的人文地標
    馳名中外的老舍茶館始創於1988年,位於北京前門西側,和天安門廣場近在咫尺,是老北京茶館文化的代表性集聚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中國3A級旅遊景區。老舍茶館今天的老舍茶館,已從當年單一一間僅700多平米的小茶館,發展到總營業面積5000平米,涵蓋書茶館(演出大廳)、清茶館(前門四合茶院)、大茶館(新京調茶餐坊)、餐茶館(品珍樓高檔食府
  • 四川方言版話劇《茶館》亮相藝術節
    蓋碗茶取代了大碗茶,竹椅頂替了北京長凳,若北京的老裕泰茶館「開」去四川,《茶館》是否依舊是老舍筆下的《茶館》?11月20日,由李六乙執導、集結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共同打造的方言版話劇《茶館》將亮相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並在文化廣場上演。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老舍另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茶館》,也是命運不濟,上演時被反覆刪改,首演後就打入冷宮。《茶館》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是否只有一種演法?本文的作者,就從《茶館》裡只有一個字臺詞的人物「沈處長」說起。】 (《讀〈茶館〉》,《人民文學》1958年1月號) 有了這個事情作為前因,我們也才好理解林版《茶館》為什麼會落敗。林版《茶館》,說是創新,實際上想做的工作還是還原老舍的本意——除了刪去「大傻楊」這個串場人物,林版幾乎完全還原了被焦、夏(焦菊隱和夏淳)版刪去的所有人物和橋段,自然也包括沈處長。在北京演出的效果如何,我沒看到,不好說。
  • 四川話版《茶館》什麼樣?濮存昕: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茶館》劇本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意推出四川話版《茶館》致敬經典。「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執導該劇的北京人藝川籍導演李六乙介紹,該劇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進行全國首演。11月13日晚,四川話版《茶館》的首次合成彩排在德陽上演。當晚7:30,隨著三聲鐘響,燈光漸熄,紅色的帷幕慢慢拉開,四川風味兒的茶館展示在觀眾的眼前。
  • 四版導演聊改編,《茶館》是珍品但不是絕品
    如果按此規定,從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逝世算起,《茶館》這部作品的版權在2016年底便已失效,新京報記者也採訪了老舍先生的大女兒,老舍文學研究者舒濟,她告訴記者,關於人藝版《茶館》長期「獨一份」固然與上述版權規定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茶館》在授權期間,並非一次性授權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家單位,授權是以授權書的形式,按照年份籤署協議(五年或七年),多次續籤來完成的,但在此期間並沒有任何個人和團體提出要改編
  • 四川話版《茶館》壓軸上海國際藝術節
    原標題:視頻|四川話版《茶館》壓軸上海國際藝術節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老北京一家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上演了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人間悲喜。老舍的《茶館》以傳統京味著稱,如今四川話版的《茶館》以致敬經典的姿態登場,又是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