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導演都會有那麼一點迷影的情節,去年昆汀剛剛用《好萊塢往事》復原了好萊塢60年代的圖景,馮小剛的《一秒鐘》也才用膠片串聯起一段時代的悲劇,再早一些,馬丁斯科塞斯用《雨果》重回默片時代,《兇線》裡的德爾瑪,也讓影片中的音效師通過紀錄電影的聲音揭開懸案的謎蹤。
大衛芬奇對於電影的迷戀自然不逞多讓,這部貫穿美國好萊塢30年代的影片,聚焦在美國大蕭條中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奧遜威爾斯《公民凱恩》劇本的始末還有政治與電影永遠無法分割的關係云云。
這樣糅雜了諸多元素的電影確實對很多觀眾而言並不友好,它所要表現的情緒過於雜亂,純粹當作當時好萊塢的圖景復原又實在零散,但是電影至少在拍攝的鏡頭手法與技術運用上都展現出了一種藝術品的質感。
就像電影中說的那樣,你無法在兩個小時之內講完一個人的一生,於是觀眾看完電影,只會留下對主角的印象,《曼克》或許想做到這樣的效果,但是看完電影後,加裡奧德曼飾演的曼克,所表現出來的,也真的就是赫爾曼·曼凱維奇生平的一角而已。
《公民凱恩》劇本究竟由該由誰署名是電影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大概的故事就是當紅的奧遜威爾斯僱傭因為車禍腿部骨折且急需工作的赫爾曼·曼凱維奇編寫劇本,奧遜威爾斯在赫爾曼劇本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並最終拍出了《公民凱恩》這樣的作品。
不過之後兩個人因為這部作品真正屬於誰而各執一詞,鬧得不歡而散。
《曼克》其實解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將赫爾曼寫「公民凱恩」的歷程與他人生中諸多素材所結合(當然公民凱恩的原型人物赫斯特也在電影中承擔了很重的戲份),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酗酒,但是又才華橫溢的「曼克」,對資本,政治涉足藝術創作,欺騙民眾的控訴。
而關於《公民凱恩》最終署名的事件,又牽扯進與奧遜威爾斯的合同,還有諸多親近之人,同僚,還有赫斯特彼此交織的鏈條,讓曼克在電影中最終「爭取署名」這件事情,有了更深層的意蘊。
這部電影最早的劇本來自於大衛芬奇的父親,幾經周折最終被大衛芬奇本人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現給了觀眾,既然是劇本,那必然有很多戲說的部分,雖然裡面關於競選,關於赫爾曼本人的性格,酗酒,腿部骨折,與妻子的不和等都是真事,但是赫爾曼和奧遜威爾斯對於《公民凱恩》這部電影劇本的貢獻度究竟幾何,是否真的如同電影中呈現的那樣,大家看個樂就好。
說回電影本身,《曼克》這部電影在形式上其實非常像《公民凱恩》的復刻,雖然劇情不同,但是無論是開篇的滾動字幕,黑白影像的呈現,偶爾出現的膠片上的打孔(大衛芬奇在搏擊俱樂部中就用過這樣的方法),還有刻意模仿30年代的收音效果,一些復古拍攝手法的重現,甚至某些和《公民凱恩》非常肖似的鏡頭,都讓本片在觀看途中變成了一場尋找電影史彩蛋的旅程。
而雖然有著復古的質感,本片在鏡頭,光線的運用之上可以說將黑白電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阿曼達飾演的赫斯特的情婦瑪麗恩戴維斯的一頭金髮瞬間點亮了影片灰暗的基調。
(順帶一提,阿曼達真的和瑪麗恩非常神似)
不過我覺得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倒不是對於歷史另一重可能性的探討或是復古手法的運用,而是電影內的故事與電影外世界的互相印證。
大衛芬奇想要拍這部《曼克》已經很久,但是因為對其劇情的擔憂和對於黑白電影受眾不廣的顧慮,這部電影最後是奈飛投資拍攝的,即便沒有疫情影響,也是難以在大屏幕中與觀眾見面的。而電影裡面,又對過去的電影製作如此著迷,上心,也模仿著上個世紀老電影的一些特徵與拍攝手法,而這樣迷影的一部電影卻不能在其最本初的媒介-大銀幕上,與觀眾相見,這倏忽間構成了一組鏡頭內外的反襯。
而這些日剛剛有華納明年所有的大製作電影都將取消窗口期同步流媒體的消息,想來在疫情的重壓和拓展流媒體的多方博弈之下,其他廠商怕不是會紛紛效仿,長此以往,美國風靡一個世紀的影院文化,活過了電視,活過了影碟,甚至活過了流媒體的第一波衝擊,卻敗在了小小的病毒之手,也讓人頗為感慨。
《曼克》之中,米高梅高管路易斯·梅耶在經濟蕭條之中用著花言巧語削減工資,也印證了亙古不變的「商人逐利」的鐵律,新冠對於傳統影業的影響也非常巨大,對很多小演員或者工作人員來說,能減薪不被裁掉,已是幸事。
影片中另一個關鍵的事件就是弗蘭克·梅裡亞姆與辛克萊的州長之爭,在這場競選中,得到米高梅高管路易斯·梅耶與傳媒大亨赫斯特支持的梅裡亞姆得以通過媒體進行高效的宣傳,甚至製作了虛假的新聞片。
正好美國大選也喧囂未定,1930s的美國就已經懂得用媒體和虛假宣傳為選舉造勢,如今各種手段自然會運用得更加成熟。而影片中的兩黨之爭更是像極了今日的驢象之鬥。
總之,《曼克》這部電影雖然著眼於《公民凱恩》劇本的原委,但是用閃回的形式不斷豐滿著赫爾曼這個角色,並完成了一場美國30年代風情畫的簡寫。
歷史是吸引人的,電影是吸引人的,政治同樣有其魅力,但是如何讓一部電影擁有這些元素並且雜而不亂,又能讓不諳歷史的觀眾能獲得良好的觀感,這就要考究編劇和導演的功底了。
《曼克》是又一場好萊塢往事的回憶,迷影也罷,技巧也罷,還是有著導演過多的個人色彩於其中而對普通觀眾並不友好,或許奧斯卡會欣賞這樣帶著一些懷舊情懷的作品,但是往事一秒鐘的二十四幀裡,如若強行塞滿了120幀的內容與內涵還沒有做出足夠明晰的說明的話,哪怕影片再流暢,再漂亮,你問問觀眾們,讓人一頭霧水的電影好嗎?
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