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Mank)應該是今年最受關注的影片。故事上互文最偉大的經典好萊塢電影《公民凱恩》。
好萊塢經典作品不少,但稱得上「偉大」的並不多,《公民凱恩》從敘事到電影表現手法都堪稱教科書級別。上映後,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把黑白電影帶入到了全新的表達層次,影響了無數後人。
包括這部《曼克》,都是圍繞《公民凱恩》背後的人物、公司,那段歷史來敘事。可以看做另一部「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曼克》的結構沒有《公民凱恩》那麼複雜。幾位主要人物,兩條時間線。一條是男主曼克在1940年車禍後開始趕工創作《公民凱恩》的劇本,另一條則是從1930年開始,交代了《公民凱恩》故事元素的靈感來源,即到底哪些事件和人物促使曼克有了創作《公民凱恩》動力。
《公民凱恩》的創作過程,再次證明了藝術源自生活,同時「高於」生活。但無論是《公民凱恩》還是《曼克》,最大的價值均不是再現真實,而是對歷史真實的重塑,就像昆汀的《好萊塢往事》,更多融入了個人對於歷史的見解,甚至是期盼。
小編與大佬的「八卦」
《曼克》的主線故事其實好萊塢金牌編劇與娛樂業大亨的「糾葛」,中間夾雜著理想、權欲,當然還有女人。
片名中的「曼克」(Mank)是曼奇維茲(Mankiewicz,又譯「曼凱維茨」)的暱稱。好萊塢歷史上有兩個大名鼎鼎的曼奇維茨,是兄弟倆,哥哥名赫爾曼,即這部影片的主角;弟弟叫約瑟夫(喬),日後名氣更大,既編又導,拿過編和導的奧斯卡,經典名片一籮筐,包括《彗星美人》以及差點讓20世紀福斯破產的《埃及豔后》。
他倆均有後代涉足娛樂產業及更廣義的創意產業,但名氣不如他們兩人。影片中也介紹,其實約瑟夫是在哥哥曼克的介紹下,才成功打入好萊塢的。在好萊塢行業內,他有一句名言,入木三分的表現了他的自大與當時好萊塢的狀況:「這裡(好萊塢)肥得漏油,而你的競爭對手都是一群白痴。」
片中,他第一次到片場,就被娛樂業大亨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看中,邀請他吃飯,並且「挖走了」他。
但赫斯特坦言「喜歡他的毒舌超過他的劇本」,這無疑是赫斯特對一位編劇最大的「羞辱」。
赫斯特是當時美國最大的媒體大亨,擁有多家報紙,最高時每天的讀者量高達兩千萬。號稱能夠左右國策。他的理念很簡單,多一點「八卦」,迎合大眾的審美。
他自己也曾試圖競選總統、州長、市長,但均未成功。影片中,他成功利用自己的媒體優勢,左右了州長大選,扶持好友上位,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赫斯特就是《公民凱恩》主角的靈感來源,但影片絕對不是他的傳記片。而是用主角「影射」了赫斯特的事跡和經歷。
當時劇本寫出來後,眾人紛紛前來勸阻,因為大家一看就知道劇本中的男女主角分別是誰。如果男主角是影射了赫斯特,那么女主角就是赫斯特的情人,曼克柏拉圖式的愛人了。
女主角瑪麗恩·戴維斯(Marion Davis)是當時的一位喜劇明星,她和赫斯特長期保持親密關係。而已婚多年的曼克同時也對她神往,但僅僅停留在「柏拉圖」式的精神關係上。
瑪麗恩對曼克也是「發乎情,止乎禮」,甚至在看到劇本後,也沒有生氣,只是說希望他對老闆赫斯特「高抬貴手」。
三人的關係大概是這樁「迷案」中最大的八卦之一。一般影史研究者也認為,曼克在《公民凱恩》劇本中大量使用赫斯特的生平事跡,是出於報復心理。
當然,《曼克》中除了處於事件核心圈的三位人物,還有一位必須提及。他就是《公民凱恩》的導演,第二編劇,男主演奧遜·威爾斯。
大衛·芬奇在《曼克》中減少了對他的「詆毀」。因為曼克與奧遜·威爾斯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大多數傳記小說都喜歡「捧」曼克,「踩」奧遜·威爾斯。
其實,文採飛揚的曼克當時寫了300多頁的劇本,最後由奧遜·威爾斯修改、縮減、潤色,讓它更適合電影本身。
而且,在曼克撰寫劇本階段,奧遜·威爾斯多次前去與他溝通。要知道,他當時年僅24歲,可見他的天才之處。
片尾,兩人相互「踩踏」,之後也再無合作。片中,兩人在署名權上大動幹戈。一開始曼克的確是為了錢寫劇本。但寫完交給眾人看後,他突然發現自己寫了一部偉大的作品,於是他開始貪戀署名權,不惜毀掉他與奧遜·威爾斯之前籤下的合約。
雖然影片對於這個做法,解釋為曼克的「騎士精神」,即不畏強權,不貪金錢。但其實骨子裡還是曼克貪戀和復仇心在作祟,而且也有違契約精神。
曼克嫌奧遜宣傳該片時,只提「自編、自導、自演」,不提他這個第一編劇,他甚至放出話來,說奧遜提出給他一萬美金,要他放棄編劇的署名權;而奧遜說這太荒唐,他一直視自己為聯合編劇而已。
其實,《公民凱恩》的偉大絕非一兩個人的功勞,當然最大的功勞的確是奧遜·威爾斯,沒有他,曼克連寫劇本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日後拍一部遭到媒體大亨抵制的影片了。
當時,曼克等於被全網封殺,是奧遜·威爾斯在他最低谷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這樣看來,曼克本人的確有點不地道,且有失風度了。
堂吉訶德與風車怪獸
其實整部影片的主題都在高潮一幕的酒會上得到了完美閉合。赫斯特成功操控了選舉,保護了自己的利益,正在自己的私人城堡裡宴請眾人。
這時曼克喝的酩酊大醉而來。他講了一個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同時影射了赫斯特。把赫斯特比作是背叛理想的堂吉訶德,言下之意,他自己是堅持原則的堂吉訶德,而赫斯特早已成為了他的對立面,那個「風車怪獸」。
曼克嘲笑赫斯特之流不學無術,自然不會像他跟奧遜那樣用《白鯨》等文學典故來溝通,但赫斯特的寓言更具殺傷力。赫斯特把他送出門時,說了一個拉風琴的人和猴子的故事,有點中國諺語「狐假虎威」的意思。
意思是說曼克只是活躍氣氛的猴子,一位弄臣而已,但卻幻想自己手握權力,其實他背後的人才一直掌握著生殺大權,其控制著猴子。甚至調侃曼克的名字都是「猴子的話」(monkey words)的諧音。
「手風琴藝人的猴子」對於這部電影來說真是絕妙隱喻。
因為整部影片其實就是在說編劇與大老闆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位置轉變。一開始曼克絕對是被控制的一方,但當他寫出了《公民凱恩》的劇本後,赫斯特顯然是「慌了神」,控制權一下子交到了曼克手上。
所以,就連赫斯特講述的那個猴子與手風琴藝人的故事也被反轉了。因為《公民凱恩》的上映,赫斯特最後反而變成了在曼克「手風琴」下起舞的「猴子」。
《曼克》的主題核心還是西方傳統的「騎士精神」,就是堅持理想,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在外人看起來有點偏執的堂吉訶德精神。
作為一名編劇,曼克對於好萊塢的影響力其實是相當有限的。正在操控好萊塢這艘娛樂業巨艦的還是赫斯特,或者米高梅老闆梅耶這樣的巨擘。
在他們面前,曼克要麼是被手風琴藝人操控的「猴子」,要麼就只能捨生取義,得罪眾人,寫出一部《公民凱恩》這樣的曠世巨作。《曼克》就是希望把他塑造成好萊塢中的高貴「騎士」,為了電影挑戰權威。
影片之外
另外,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有趣的延伸。《曼克》的「第一」編劇其實是大衛·芬奇的父親的傑克·芬奇。早在上世紀90年代,傑克·芬奇就完成了這個劇本。顯然,老傑克看過眾多曼克的作品,熟知他的風格,並且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但在影像呈現上,芬奇用數位相機製作《曼克》,並通過數碼劃痕,使畫面極富膠片質感。
在鏡頭設計上,《曼克》還致敬了《公民凱恩》。比如丟下水晶球的段落。
不過,這個劇本之所以放了這麼久,最要原因還是沒有製片廠願意投資。
《曼克》是網飛和芬奇的又一次合作。《紙牌屋》、《心理神探》一路走來,令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此次芬奇為網飛掛帥再次出片,也頗有幾分流媒體新貴向傳統好萊塢大亨宣戰的意味。
特別是在當下這個大環境中,傳統大片廠紛紛上線自己的流媒體陣營,準備抵禦網飛的衝擊。
大片跳過院線直接上線流媒體,華納「終結」窗口期,宣布2021年大片全部上線。大佬迪士尼直接追加百億投入到流媒體。
如果說《公民凱恩》改變了電影,那麼《曼克》則用招魂《公民凱恩》的方式,宣布了下一個電影新時代的到來。
王冠交接時,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國王,他們都需要堂吉訶德這樣的騎士充當「劊子手」。
誰都不滿足只當「曼克」,他們都想成為下一個「赫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