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白洋澱

2020-12-08 河北日報

□申曉飛

「紅橋長短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半笠滄波三月雨,一堤楊柳兩湖煙。孳將鵝鴨無官稅,捕得魚蝦足酒錢。今日飽餐漁者樂,鳴榔春水綠浮船。」

清朝乾隆皇帝詩作《趙北口即景》,一定是他在欣賞了白洋澱美景,品味了白洋澱美食之後欣然寫下的。

白洋澱的傳統美食,既能滿足帝王的口味,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謂眾人皆宜。在當地人的口中,白洋澱的美食,分為「東部派」「南部派」和「西部派」,每個派別,大體口味類似,但做法和體驗,卻有著微妙的差別。

白洋澱的飲食以本為真味,雖不如川菜般濃烈,亦不如粵菜般清淡,但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漁鄉真味,自成一派,道法自然。

新安,作為白洋澱的中心,也是白洋澱飲食文化的發祥地。在這裡,最負盛名的便是「白洋澱全魚宴」。

在古代,趙北口為燕國與趙國的分界處,有「燕南趙北」之說。彼時,白洋澱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商賈雲集,熱鬧非凡。

在經濟與文化上,趙北口都是京南地區的重鎮。康熙帝看重趙北口在各個領域的重要地位,便在此建立了行宮。在乾隆的詩中,除了描寫水澱風情和漁民生產外,也寫了魚蝦換酒、漁者飽餐的情景。

白洋澱是古老的,白洋澱的飲食文化,形成於明代。因為這裡是商業重鎮,外來人口多,服務業開始快速發展。各地的名廚,來這裡創業,開起了風格不同的餐館。而各地風味交匯融合多年,終成一派。

餐館開起來是食客的口福,而傳承與傳播,也是這些名廚必須要做的工作。於是,很多當地百姓也學著做起了此前聞所未聞的風味,哪怕是同樣的食材,在不同的風味中,有無數種不同的做法。

到了明清之交,有了「金蘇橋,銀勝芳,不如新安一後晌」的說法。新安,作為白洋澱的中心,也是白洋澱飲食文化的發祥地。在這裡,最負盛名的便是「白洋澱全魚宴」。

白洋澱全魚宴,包括八涼八熱、兩種主食、一個湯,一共十九品菜。

一般來說,首先上桌的是八品涼菜,花式大拼盤,呈松鶴延年的圖樣。其他七個圍盤,為蛋皮魚卷、酥炸魚條、香辣魚肝、涼拌魚絲、酸抖魚塊、玻璃魚、芝麻魚餅。

八品熱菜,分別是蟹粉魚蜃、松鼠魚、鬚髮魚排、金毛獅子魚、鴛鴦魚絲、番茄魚片、鳳尾魚託、芙蓉鯽魚;兩個飯菜是小龍過江和什錦脫骨魚;一個湯菜是三色魚脯湯。

全魚宴的最大特色,是吃魚不見魚。這源於廚師的刀工和烹調方法,從造型到口味、色調,都和常見的魚不同。

而對於食材,當地的廚師是敬畏的,絲毫也不願浪費。以炒魚片為例,魚背可作魚片,魚頭則可做魚湯,成為名副其實的一魚兩做。用料上,也極為考究。當地原料入饌,以烹製鮮活見長,原料豐富,刀工細膩,口味清淡,菜品配以精美瓷器,別具風格。

「全魚宴」屬於冀菜。冀菜分成三大流派,即冀中南派、宮廷塞外派、京東沿海派,而冀中南派菜系又以保定和雄安三縣為代表,它又分為山區禽類和水區魚類,「全魚宴」正是魚類菜餚中的精品。

吃白洋澱的魚,也是在品一方水土,體味自然的精華。

白洋澱美食「東部派」的代表,趙北口和圈頭,位於白洋澱的核心區。按照當地文化學者的話說,東部派的做法講究整體把握,因為當年漁民打撈的鮮魚,一旦賣不出去,很容易就變質。所以,漁民會選用最大的魚自己享用,似乎顯得有些奢侈,但這也是為了不浪費。

採蒲臺,儘是大魚盛宴。那裡的魚,大多是10斤以上,慢火燉之,味道鮮美。吃魚採蓮,是白洋澱獨有的風情。

沿著白洋澱大堤向東,水鄉風情漸濃。一望無際的蘆葦,穿插在清澈的澱水之間,荷花點綴在水面,嬌豔清香,透著靈性。最近這些年,白洋澱的水位低,原本在水中的土路露了出來,很多地方可以乘車出行了。只是臨近圈頭的地方,仍需要乘船破浪。

一些澱區臨著白洋澱的坡地上,有一片片高大的楊樹林,樹葉隨風窸窸窣窣,在地上,在水面上,留下婆娑樹影。樹林邊,主人搭起遮陽的長廊,廊下十幾組桌椅,這便是水鄉飯莊。

即便是盛夏,在這裡吃魚喝酒,不時被來自水面的涼風裹在身上,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清爽。身心爽朗,不免胃口大開。

炸荷花、魚鱗粉、脆炸魚鱗,這都是水鄉飯莊廚師別具一格的手藝。這些菜的做法,既保留了食材原有的香味,又增加了當地的特色佐料,這是原生與加工的美妙結合。

圈頭盛宴,主菜當然是燉大魚。巨大的圓盤裡,鋪著同樣巨大的荷葉,荷葉上盤曲著的就是燉好的大鯉魚。有了荷葉的陪襯,它的形態猶如在水中一般從容和健美。

圈頭的燉魚講究整體效果,無論是味覺還是視覺,因此廚師不會把魚完全斷開,無論多大的魚,只是在背部加些花刀,以便入味。

鍋是傳統的大鐵鍋,灶下燒的是白洋澱的幹蘆葦,恰如煮豆燃豆萁,燉白洋澱的魚要燃白洋澱的葦,這樣做出來才渾然天成,如果鍋裡再加上白洋澱的雞頭梗,味道會更加絕妙。白洋澱的漁民做魚,水都要舀澱水,很少加佐料,風味絕佳。

活魚烹製,自然魚肉鮮嫩,又增添了荷花的清香,妙不可言。按當地人的說法,一方水土養一方魚,同一種魚,在江河湖海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口感是不同的。比如,池塘的魚有土腥氣,江河的魚要看水質,白洋澱水草豐美,水域廣闊,魚本身就融進了「荷之清香,水之甘醇,葦之柔韌」。

所以說,吃白洋澱的魚,也是在品一方水土,體味自然的精華。

如果來白洋澱沒喝上一口趙北口魚湯,確實是一件憾事。

在當地百姓的記憶中,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到白洋澱進行水上圍獵活動,遍嘗水鄉特產,並在這裡留下不少白洋澱飲食文化軼事。

據《白洋澱志》記載,乾隆帝來白洋澱水上圍獵,其中有幾次是取道鄞州,到趙北口棄車登船入澱。一次水圍歸來,天色已晚,乾隆耐不住飢腸轆轆,未等到行宮,便走進一家飯店,請店家儘快安排一點吃的。

店家一見皇上進店,早已慌了神,但店裡已沒什麼可做的,只還有兩條鮮活鯽魚。於是便一邊蒸了米飯,一邊做了半碗魚湯,誠惶誠恐地送上。

不曾想,乾隆吃後,感到魚湯味道極佳,順便題詩一首:「魚湯米飯兩相宜,魚補身子米解飢。誰說漁家慢待客?半碗魚湯勝全席。」

從此,趙北口魚湯便只盛半小碗,也流傳了一句歇後語:「趙北口魚湯——喝了後悔,不喝也後悔。」因為魚湯做得味道獨特,但只盛半小碗,喝了不解饞,日後想喝,離了趙北口又喝不上這麼美味的魚湯了,便後悔還不如不喝,省得日後惦記。如果不喝,又感到來白洋澱沒喝上趙北口魚湯,也是一件憾事。

至於「半蒸半煮」,那也是乾隆來白洋澱水圍時流傳下來的故事:乾隆北上圍獵突遇大風,龍船翻沉,乾隆落水,被漁民李登龍所救。上岸後,李家母子做了頓玉米面餅子熬小魚。因為餅子貼到鍋裡,半截蘸著魚湯,半截在上面。小魚餅子熟了以後,餅子上面是蒸的,下面是煮的,正面是嫩黃的,反面是帶疙渣的,噴香四溢。乾隆吃了一口,大開胃口,問左右:「這叫什麼飯菜?」一名近臣搶答:「半蒸半煮」。從此,這道水鄉漁家飯菜便有了正式的名字——半蒸半煮。

離開圈頭,一路向南,便是端村、同口一帶。古時,這裡是通商碼頭,今天在這裡,仍能看到不少曾經的繁華痕跡。澱上人家的美食,也是圍繞著水產品做文章。

與趙北口、圈頭所不同的是,這裡似乎更在意食材的精細加工。問及原因,當地人如此作答:作為通商碼頭,端村與同口曾是白洋澱區域內最繁華的地方,來往客商絡繹不絕,他們既有對美味的需求,也帶來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味道。重要的是,商賈雲集,也意味著財富的集中,對於餐飲的需求,也更高端一些。

時至今日,魚段、魚片、魚條、魚絲、魚丁,仍是這裡的特色美味。它們無不需要功夫與工夫,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魚餡餃子,是白洋澱南部的一大特色。

餃子,大家知道,是費時費力的美食。以魚為餡,確是內陸家庭少有的做法。一般來說,常見的鰱魚肉質鬆散,難以作為餡料,只有黑魚等肉食魚,肉質緊密,是做魚肉餡的最佳選擇。

做餡時,必須選擇二斤以上的活魚,只取其背部精肉,以刀背輕拍,再將白蘿蔔切成兩段,用其斷面輕搗,慢慢拔出魚餡中的細刺。這一步,是餃子成功的關鍵,既不能留刺,也不能將肉餡搗爛,影響口感。

如此美味,即便是在澱區,也不是時時都能享用。這一切,皆是因為黑魚背肉難得,必是招待貴客時,且要趕對時節,才能吃上一頓。到了今天,很多飯店推出魚餡餃子,也要提前預訂,價格不菲。

和其他的肉類餡料相比,魚肉餡是白色的,往往和餃子皮成一色,像是一件晶瑩的玉製品。魚肉鮮香,在餃子中帶給味蕾美好的記憶。

端村、同口一帶的另一種特色美食,叫作雜燴。雜燴盛於大碗,滿眼皆是白色的鮮嫩魚片,炸至焦黃的豆腐和丸子,再加上松肉條和瓦塊魚,香而不膩。在白洋澱,幾乎人人吃過這種雜燴,就地取材,但又絕非勉強湊數。那些食材,皆是澱區食材的精華,往往還要提前加工。一碗雜燴,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除了魚和蝦,其他水產和很多植物,都成為澱區百姓餐桌上的美食。

到了白洋澱西部,水淺蘆葦多,魚蝦的產量遠遜於東部中心區。漁民捕到的大魚鮮魚,要賣到魚市,百姓家中所剩,只有鯰魚、嘎魚、黃鱔等這種「冷門」食材。

錯進錯出,鯰魚、黃鱔這樣的美味,如今成了人們對於特色風味的追求。雖然算不上高端,但那獨有之味,也是他處所不可得的。對於這裡的主婦來說,經常做又備受家人喜愛的一道美食,叫作小蝦糊餅。

西部的魚蝦資源寶貴,但是小蝦卻易得。在家門外的水塘裡,隨便撈幾下,就能撈到活蹦亂跳的小青蝦。家中,玉米調成糊,加上蔥花與鹽,再放入切碎的榨菜和小蝦攪拌……此時,農家的大柴鍋已經燒熱,稍稍放一點油,把調好的麵糊慢慢倒入,用鏟子均勻地刮貼在鍋上,蓋好後用慢火烘烤,片刻即熟。小蝦糊餅在焦黃中配以榨菜的碧綠和小蝦的鮮紅,色彩對比鮮明,散發著烘烤食品特有的濃香。

白洋澱西部的一些地方,鴨子也是一種美味。《本草綱目》記載:野鴨,味甘,性涼,無毒。可以補中益氣,平胃消食,殺蟲,清熱解毒,消水腫。

鴨子做法很多,白洋澱人喜歡滷煮或者清燉。清燉鴨子配菜是白洋澱的野生藕,「鴨子孵藕」算是當地一道名菜。剛剛提到的藕,是白洋澱的重要特產。每年盛夏,在白洋澱的「大荷花澱」「小荷花澱」及周邊的溝壕坑塘裡,荷花競相開放,碧水藍天,魚戲蛙鳴,清風入懷,香氣襲人。

待雨後初晴,碩大的荷葉上綴滿水珠,微風輕拂,晶瑩奪目。粉紅色的荷花亭亭玉立,潔白的荷花傲骨臨風,黃色的荷花秋波含情,採蓮的小舟時隱時現,採蓮的歌兒時近時遠。到了秋後時節,蓮子脫落,蓮藕成熟了,採藕的小夥兒在淺水裡勞動,換來一車車、一船船的收穫。

澱區的另一道樸素簡單的美食,同樣和蓮藕相關——涼拌荷葉芽。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摘下來的嫩荷葉芽,用水焯一下撈出涼拌,營養豐富,口感清涼。雖然味道微苦,但清涼去火,可以排毒養顏。

民以食為天,讀懂白洋澱裡純真至味的飲食文化,你就讀懂了白洋澱的另一面。

如果說因為物質匱乏,給美食帶來了巧合性的正面影響,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便是燉魚腸。當地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吃了燉魚腸,忘了爹和娘。

一條大魚,渾身是寶。燉魚腸,便是用了魚的內臟,烹製出獨有的美味。烹飪時,魚腸和尖椒混炒,加鹽和水,武火急燉,僅10來分鐘,便香味撲鼻。魚腸裡混著魚油,加上微苦的魚雜,伴著尖椒的辣味,是最接地氣的舌尖美味。

提到白洋澱美食,不得不提的還有紅心鴨蛋。鴨蛋在中國美食中不算稀罕,但白洋澱的鴨蛋卻獨具特色——蛋黃鮮紅,煮熟後紅心流油,異常鮮香。

白洋澱,魚蝦成群,水草豐美,堪稱鴨子生存的天堂。這裡有養鴨的傳統,常見到一群群的鴨子在水中浮遊,水趣盎然。對於這裡的人來說,養鴨子也是一件省心省力的事,從來不用費心打理,鴨子自然成長,直至繁殖下蛋。

在白洋澱,鴨蛋一般用兩種方式處理,一種是做成松花蛋,另一種便是醃製。有當地作家曾記述紅心鴨蛋的做法:取水邊的膠泥,加適量食鹽和制均勻,然後用泥把鮮鴨蛋裹起放入瓦缸中醃製,大約一個月後就可以洗淨煮食。

當年農家用這種醃製法是為了把鴨蛋長期存放,但時間太長則口味太鹹,不利於身體健康。如今,醃製鴨蛋更講究火候,恰當的火候,帶來更好的口味。白洋澱紅心鴨蛋,蛋黃蛋清分明,蛋黃鮮紅流油,蛋清潔白柔嫩,讓人一望便有食慾……

白洋澱的美食,儘管食材看上去顯得單一,但白洋澱人用千百年的智慧,做出了種類繁多的美味佳餚。如此多的種類與風味,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全部享用。況且,要真正體會到白洋澱美食中的精髓,還需要細細感悟當地的人文積澱。

民以食為天,讀懂白洋澱裡純真至味的飲食文化,你就讀懂了白洋澱的另一面。

(本版圖片為本報資料片)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白洋澱——漁鄉飲食文化探源
    白洋澱上打魚人(資料片)  「紅橋長短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半笠滄波三月雨,一堤楊柳兩湖煙。孳將鵝鴨無官稅,捕得魚蝦足酒錢。今日飽餐漁者樂,鳴榔春水綠浮船。」  清朝乾隆皇帝詩作《趙北口即景》,一定是他在欣賞了白洋澱美景,品味了白洋澱美食之後欣然寫下的。  白洋澱的傳統美食,既能滿足帝王的口味,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謂眾人皆宜。在當地人的口中,白洋澱的美食,分為「東部派」「南部派」和「西部派」,每個派別,大體口味類似,但做法和體驗,卻有著微妙的差別。
  • 白洋澱的年味兒蘊藏在年夜飯裡
    白洋澱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白洋澱的年夜飯。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白洋澱孕育了雄安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白洋澱的美食以水為魂,智慧的白洋澱人用水中豐富的物產創造出一道道令人慾罷不能的美食。美食裡蘊含的,有家的味道、有生活的味道、更有水鄉的味道。提起美食,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自然是家家戶戶最開心、最美好的回憶了。
  • 舌尖上的「雄縣」——金餅銀魚
    舌尖上的「雄縣」——金餅銀魚 2020-12-06 1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雄安之鐵鍋燉雜魚
    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白洋澱孕育了雄安三縣獨特的飲食文化。  白洋澱的美食以水為魂,智慧的白洋澱人民用水中豐富的物產創造出一道道令人慾罷不能的美食。  燉魚永遠是餐桌上的主菜,白洋澱鐵鍋燉雜魚是白洋澱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50歲的夏東華是安新縣圈頭鄉人,從小就與水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
  • 白洋澱之味
    白洋澱位於河北省中部,形成於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衝積扇交匯的窪地上,周圍計大小澱泊143個之多,西、北、南三面接納河水,總面積達366平方公裡,平均蓄水量13.2億立方米。永定河、滹沱河、瀑河、唐河、漕河、瀦龍河這些不曾謀面的河流給予我們豐沛的精神源流和想像,以及莫可言說的興奮與歡愉。 這個夏天,有幸與白洋澱相遇。夜色中,我們圍桌而坐。
  • 白洋澱的水、荷花和魚
    在一個豔陽高照的夏日,我們來到了素有「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澱。據了解,這裡有大小澱泊一百四十多個,澱澱相通,溝濠相連,這裡風景秀麗,以大面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澱而聞名。白洋澱的美景還等著去探尋,白洋澱的故事對我們來說卻並不陌生。著名作家孫犁曾寫過一篇小說《荷花澱》就取材於白洋澱。
  • 華北明珠白洋澱的千畝荷塘
    七月的白洋澱,如詩句般的美景隨處可見。  白洋澱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因電影《小兵張嘎》而馳名中外。現有大小澱泊143個,其中以白洋澱較大,總稱白洋澱。澱上波光蕩漾,水鳥啁啾,蘆葦婆娑,荷香暗送,構成了一幅生態美景。素有「華北明珠」之稱,亦有「北國江南、北地西湖」之譽。  在白洋澱內,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千畝荷塘。
  • 雄安新區白洋澱十大美食
    位於雄安新區的白洋澱是著名的旅遊景區,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雄安新區白洋澱的十大特色美食。1、燻魚雄安美食燻魚,是具有濃厚水鄉風味的獨特魚製品。其獨特風味主要來自燻魚的多道工序和傳統的配料。燻魚品種較多,主要根據體形大小而分。大燻魚包括燻魴魚、燻鰱魚。
  • 白洋澱燉魚 一道水鄉文化風景
    吃白洋澱燉魚,一定要配上玉米餅子,那簡直是妙不可言。就像在品一方之水土,體味民俗之精華。陳高賓:「白洋澱燉魚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一種文化,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也不斷改良、創新,希望把我們的白洋澱飲食文化發揚光大。」正說著,燉大魚終於上場了。白洋澱的燉魚講究整體效果,無論是味覺還是視覺,因此他們不會把魚完全斷開,無論多大的魚,只是在背部加些花刀,以便入味。
  • 白洋澱有個離不開魚的「圈子」
    白洋澱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白洋澱美食圈。白洋澱美食圈按地域可以分為三大流派:以趙北口、圈頭為代表的東部派,以端村、同口為代表的南部派,以安州、北何莊為代表的西部派。而到了白洋澱西部,這裡水淺葦多,魚蝦的產量遠遜於東部中心區,漁民捕到的大魚、鮮魚要賣到安州的魚市,民間流傳下來的都是鯰魚、嘎魚、黃鱔等「邊緣魚類」的做法。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些魚如今早已超越了鯉魚,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新貴」,這是後話。魚是白洋澱人餐桌上少不了的菜。
  • 白洋澱「澱中翡翠」又回來了
    船是王家寨村僅有的交通工具千百年來,村民的生活都離不開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澱。從地圖上看,王家寨村正處於白洋澱的「心臟」地帶,村民們故而將村落自喻為「澱中翡翠」。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輩輩生息於此的本地人,以白洋澱為源,澱中盛產的魚蝦、水稻、蘆葦,曾造就了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外村的姑娘都想嫁給咱村人。」王家寨村村支書王軍回憶,那是老一輩人記憶中最繁盛的時刻。
  • 一個土生土長白洋澱人鏡頭裡的家鄉
    冬天,挖藕人穿上特製的防水服,下到寒冷刺骨的水裡,用高壓水槍往泥裡衝,把蓮藕四周的淤泥衝開,蓮藕就會漂上來。荷花是白洋澱「澱花」,人工種植的荷花以產蓮藕為主,春天種植,秋天收穫,現收現賣,陸陸續續可以維持到來年開春。
  • 由菱角銳減想到白洋澱生態保護
    筆者小時候,白洋澱的菱角很多。記得每年秋季去白洋澱邊時候,都想方設法弄一些菱角。 小時候,白洋澱不僅菱角多,還有許多雞頭米。雞頭,學名芡實。芡,是雞頭;實,是果實。芡實,就是雞頭的果實,白洋澱的人叫它雞頭米。 雞頭米,春夏之交發芽出水,葉子如同小荷葉,上面長滿了刺,莖上、雞頭上也都是刺,看上去很像乍起毛的雞頭。這就是為什麼叫雞頭米的來歷。 一個雞頭中包裹著很多種子。
  • 一年四季的白洋澱,各個季節有各個季節的特色
    白洋澱,屬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白洋澱是保定市,滄州市交界143個相互聯繫的大小澱泊的總稱。白洋澱總面積366平方公裡,平均年份蓄水量13.2億立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2017年以前,白洋澱為河北省,保定市及滄州市共轄,2017年4月1日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白洋澱全部劃歸雄安新區所轄。現今白洋澱大部歸雄安新區,安新縣轄區管,另一部分歸雄縣管。映日荷花別樣紅每年到了夏天都是白洋澱最富生機的時節,萬畝荷塘,荷花怒放,滿澱都是荷花的香葉。
  • 碧水荷香白洋澱,霸州人家的天然後花園
    白洋澱風景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
  • 新白洋澱紀事——「華北明珠」70年變遷
    記者 牟宇 攝白洋澱風光(攝於1988年)白洋澱內的村莊(攝於1992年)白洋澱砌石護堤防汛(攝於1994年)乾涸的白洋澱(攝於1996年)新華社發(金潔 攝)工作人員在白洋澱內測量水位 記者 牟宇 攝
  • 入澱讀荷——白洋澱
    近年,每臨近農曆六月,你便來到華北明珠——白洋澱,以觀荷名義,體味酷熱中的清麗之美。2017年,白洋澱水域面積最大、文化景觀最集中的安新縣,與澱泊周邊的幾個縣一樣,以歡欣之態、矯健步韻,邁向雄安新區。你堅信,大趨勢下的「破繭為蝶」,會讓白洋澱荷文化更上一層樓。啟明星初現。你拉開窗紗、揮別酣夢,去白洋澱賞荷。像是去猜度一首飽含禪思的詩詞。
  • 如何鑑別真假白洋澱「紅心鴨蛋」
    近日,任丘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執法人員從白洋澱沿線的一些養鴨戶了解到,所謂正宗的白洋澱「紅心鴨蛋」與時下有害的「紅心鴨蛋」相比,完全可以通過色澤、觀感鑑別出來。   據介紹,鮮鴨蛋經過調有鹽、佐料的泥漿包裹,醃製50天-60天后煮熟便是市面上銷售的成品鹹鴨蛋。
  • 國慶黃金周白洋澱自助遊完全攻略
    呵呵……吃住問題好解決:周五俺媳婦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放棄個人寶貴的下午睡眠時間上網比較後、選定了距離白洋澱中心區最近的碼頭——郭裡口村。這個村子是個半島,三面環水一面陸地通公路,可以說是進入白洋澱中心地帶最近的入澱口,這個村子是個大村子,約有4000戶,人口眾多!我喜歡這個地方還有個原因是:1、是距離景點較近——距離荷花大觀園和白洋澱文化苑為3華裡水路。
  • 白洋澱有一道草根美食,越冷越香
    白洋澱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白洋澱的小魚鹹菜。小魚鹹菜是白洋澱地區的一道農家菜,其流行範圍可覆蓋整個水區和周邊地帶。魚是白洋澱一種袖珍小魚,長不大,春天時成群結隊在大澱和溝渠水面遊動,用細眼回子撈,片刻便可得一盆。這道菜做起來很簡單,把鹹菜切成條在水中浸泡,清出多餘鹽分,鐵鍋裡放油加熱,先以熱油烹小魚,加水和佐料後放入鹹菜、豆嘴兒,慢慢熬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