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白洋澱人陳高賓向我們娓娓道來白洋澱燉魚文化的淵源,他說從明代那時開始,白洋澱由於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商賈雲集而吸引不少各地名廚來這裡開辦餐飲行業,傳播了許多烹飪絕招。到明末清初,就有了 「金蘇橋,銀勝芳,不如新安一後晌」的說法。新安就是現在的雄安,白洋澱的中心,是外地客商集聚地,為了滿足客商需求,白洋澱的飲食文化得到了發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菜餚就是白洋澱燉魚。
「首先是活魚,這是必須的,要的就是一個鮮。」陳高賓說,別看他年輕,做魚可已有20多年的經驗。一方水養一方魚,白洋澱的水域廣闊,水草豐美,荷花茂盛,蘆葦叢生,白洋澱的魚也就兼容了這荷之清香,水之甘醇,葦之柔韌。
陳高賓:「像外地運過來的魚特別腥,他們都是養殖的,白洋澱自產的魚都是在野生環境生活,肉質特別鮮美。」除了白洋澱的魚、白洋澱的水,還要加上獨特的做法。一是要用鐵鍋,再就是柴,劈柴燉,這樣燉出來的口感比用氣燉出來的好的多。除了這些,調料的搭配和配比也是相當講究。陳高賓「一般是蔥姜蒜、花椒大料,醋、醬油,比例佔多少也有講究,比如說醋,放少了腥氣,放多了發酸,所以必須把比例、比重調好了。」談起火候來陳高賓也頭頭是道:「一般2、3個小時,大火燒開、小火燉,用底火把汁收濃了以後,味道才能出來。」吃白洋澱燉魚,一定要配上玉米餅子,那簡直是妙不可言。就像在品一方之水土,體味民俗之精華。陳高賓:「白洋澱燉魚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一種文化,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也不斷改良、創新,希望把我們的白洋澱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正說著,燉大魚終於上場了。白洋澱的燉魚講究整體效果,無論是味覺還是視覺,因此他們不會把魚完全斷開,無論多大的魚,只是在背部加些花刀,以便入味。鍋是傳統的大鐵鍋,灶下燒的是白洋澱的幹蘆葦,恰如煮豆燃豆萁,燉白洋澱的魚要燃白洋澱的葦,這樣做出來才渾然天成,如果鍋裡再加上白洋澱的雞頭梗,味道會更加絕妙。當年白洋澱的漁民做魚,水都要舀澱水,很少加佐料,據說風味絕佳。
於是開始享用這條大魚,鮮嫩清香,唇齒間似有白洋澱的荷花水草氣息。一方水養一方魚,同一魚種,在江河裡、湖泊裡或是池塘裡長大,味道是不同的。池塘裡的魚有土腥氣,江河裡的魚會因水質不同而各具風味,白洋澱的水域廣闊,水草豐美,荷花茂盛,蘆葦叢生,白洋澱的魚也就兼容了這荷之清香,水之甘醇,葦之柔韌,吃白洋澱的大魚就是在品一方水土,體味自然之精華。
白洋澱美食流派
白洋澱美食圈按地域可以分為三大流派:以趙北口、圈頭為代表的東部派,以端村、同口為代表的南部派,以安州、北何莊為代表的西部派。東部派做魚講究整體把握,如趙北口的魚湯和圈頭的燉大魚,其原因就是這裡位於白洋澱核心區,交通不便,漁民打撈的鮮魚一旦賣不出去,很容易變質,因此漁民總是選最大最鮮的魚自己享用,這在當年實在是一種奢侈的吃法;南部派講究魚蝦的精細加工,從魚段到魚片、魚條,再到魚絲、魚丁乃至魚餡餃子,真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因為端村、同口都是通商碼頭,商賈雲集,飯館林立,高利潤推動了飲食業向高層次發展;而到了白洋澱西部,這裡水淺葦多,魚蝦的產量遠遜於東部中心區,漁民捕到的大魚鮮魚要賣到安州的魚市,民間流傳下來的都是鯰魚、嘎魚、黃鱔等邊緣魚類的做法。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些魚如今早已超越了鯉魚,成為了現代人餐桌上的新貴,這是後話。
有趣的「半蒸半煮」
白洋澱還有一種名字特別有趣的,叫「半蒸半煮」,據說這還跟清代乾隆皇帝有關。當初,乾隆皇帝在位時常到白洋澱水上圍獵。一次,他不巧遇到大風,龍船翻沉,乾隆被青年漁民李登龍救上岸來。等乾隆驚魂落定後,才感到腹中空空。但是,李家連碗白面都沒有,母子二人想不出什麼好飯菜,就做了頓漁家飯——玉米面餅子熬小魚。李登龍心裡不安,深恐皇帝怪罪。可誰知乾隆一看那半截黃、半截醬色,嫩嫩的餅子,大開胃口,吃得津津有味。他興致勃勃地問:「朕從來沒吃過這麼有滋味的飯菜,這叫什麼?」群臣個個目瞪口呆,有個伶俐的臣子靈機一動,說:「啟稟皇上,這叫『半蒸半煮』。」乾隆大悅,令手下重賞了李家母子。
其實,這道菜做起來也有些講究。魚要活蹦亂跳的,下鍋佐料要齊全,墊鍋底的鹹菜要切成極細的絲,玉米面要新磨的。燉魚熱鍋後,將餅子半截在魚湯上面,半截探入魚湯中。餅子熟了,吃起來既有新玉米面的糧香,又有魚的魚香,確讓人大開胃口。
白洋澱燉魚的文化淵源
「紅橋長短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半笠滄浪三月雨,一堤楊柳兩湖煙。孳將鵝鴨無官稅,捕得魚蝦足酒錢。今日飽餐漁者樂,鳴根春水綠浮船。」這是清朝皇帝乾隆所寫的《趙北口即景》一詩。趙北口古代為燕國、趙國分界處,古有「燕南趙北」之說。是白洋澱重要鄉鎮。乾隆的祖父康熙帝曾在趙北口修建了「行宮」。本詩除寫了水澱風情和漁民生產情況外,也寫了魚蝦換酒、漁者飽餐情景,把飲食寓於文化之中。
追溯白洋澱飲食文化淵源,還得從明代說起。那時,白洋澱由於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商賈雲集而吸引不少各地名廚來這裡開辦餐飲行業,傳播了許多烹飪絕招。到明清之交,就有了「金蘇橋,銀勝芳,不如新安一後晌」的說法。新安,位於白洋澱中心,是外地客商集聚地,為滿足客商需求,白洋澱的飲食文化得到了發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菜餚是「白洋澱全魚宴」。
「全魚宴」屬於河北冀菜。冀菜分成三大流派,即冀中南派、宮廷塞外派、京東沿海派,而冀中南派菜系又以保定為代表,它又分為山區禽類和水區魚類,「全魚宴」正是魚類菜餚中的精品。白洋澱的「全魚宴」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包括魚、蝦、蟹、黿魚之類水產品,而狹義只包括魚類。為適應不同層次顧客需要,白洋澱的「全魚宴」又有不同規格。一般大眾餐飲有四涼四熱、八涼八熱。涼菜包括涼拌魚絲、芝麻魚條、香辣魚乾、蛋皮魚卷、燒拌魚絲等。熱菜則包括酥魚片、炒魚片、熘魚片、清蒸甲魚、爆炒魚、清蒸黿魚、鯰魚豆腐、金毛獅子魚、紅燒魚段等,有時也根據顧客需求,兼作一些魚類小菜。至於高品位的全魚宴,則不僅烹飪手段花樣百出,而且每道菜都有一個極富文化品位的菜名,如鴛鴦魚絲、鳳尾魚託、芙蓉鯽魚、蟹粉魚唇、小龍過江、三色魚浦湯等。白洋澱全魚宴還富有特色:其一,部分魚菜吃魚不見魚,如各種魚片、魚絲;其二,因材施藝,物盡其用,如甲架兩做;其三,當地原料入饌,以鮮活見長。
清朝康、乾二帝多次到白洋澱進行水上圍獵活動,遍嘗水鄉特產,並在這裡留下不少白洋澱飲食文化軼事,其中「趙北口魚湯」、「半蒸半煮」更富有水鄉特色,真可謂一道菜一個故事,一道菜一段歷史。
據《白洋澱志》記載,乾隆帝來白洋澱水上圍獵,其中有幾次是取道鄞州,到趙北口棄車登船入澱。一次水圍歸來,天色已晚,乾隆耐不住飢腸轆轆,未等到行宮,便走進一家飯店,請店家儘快安排一點吃的。 店家一見皇上進店,早已慌了神,但店裡已沒什麼可做的,只還有兩條鮮活鯽魚, 於是便一邊蒸了米飯,一邊做了半碗魚湯,誠惶誠恐地送上。誰知乾隆吃後,感到魚湯味道極佳,順便題詩一首:「魚湯米飯兩相宜,魚補身子米解飢。誰說漁家慢待客?半碗魚湯勝全席。」從此,趙北口魚湯便只盛半小碗,也流傳了一句歇後語:「趙北口魚湯——喝了後悔;不喝也後悔;」因為魚湯做得味道獨特,但只盛半小碗,喝了解不過饞,日後想喝,離了趙北口又喝不上這麼味美的魚湯了,便後悔還不如不喝,省得日後惦記。如果不喝呢,又感到來自洋澱沒喝上趙北口魚湯,也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