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2020-12-16 海外網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2008年,他跟隨父親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往後的10年間他隔三差五就會來到對岸旅遊觀光,開闊自己的眼界。

東北校園生活:「我來對地方了!」

今年3月份,就讀於臺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的翁安石以一名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了東北林業大學,體驗大陸北方的校園生活。 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慢慢適應,回想起這段3個月的經歷,翁安石直言「來對地方了」。

交換第一天在班上自我介紹時的場景,翁安石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當時我想讓大家記住我,我就說『我還蠻喜歡喝酒的,希望和各位學習』。」結果可想而知,熱情的東北同學將翁同學「灌倒」後,他才了解到這裡和臺灣在酒文化上的巨大差異。

在課業學習方面,翁安石深刻感受到大陸學生的學習壓力,「他們每天都會花上一段時間泡在圖書館,上課前十分鐘就會坐在教室,這種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學習。」在東北林業大學,翁安石修習的是動物保護專業以及森林保護專業,有幸參與這兩個專業所提供的實習課,在老師的帶領下「上山」實地考察,獲取書本上學不到的經驗。「在林大,我可以去到帽兒山林場觀察與臺灣截然不同的植物昆蟲,這樣的實踐活動,對自身專業的提升是非常寶貴的助力。」

在3個月的交換中,翁安石開始慢慢適應這裡的學習生活,甚至在離別時有了不舍。「東北人特別重感情,我在離開時,不同班級的同學都找我吃飯,這我很感動。」他還表示,大陸的重點大學匯集五湖四海各民族的同學,他可以在東北和福建的同學講閩南話,和雲南、甘肅等地區的同學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這個充滿豐富多元色彩的校園讓他大開眼界。

臺灣青年翁安石(右一)在東北林業大學交換期間於實驗林場參與實習課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開雙臂破除兩岸交流的「三尺冰凍」

交換期間,翁安石深刻感受到了大陸的發展,他認為除了城市公共設施這種「硬文化」實力的提升,大陸在文娛方面「軟文化」實力同樣發展迅速,熱門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像《中國有嘻哈》就在臺灣很火,當時我身邊的臺灣朋友都在討論這檔節目。」

但讓翁安石擔憂的是,兩岸之間的交流總是有些隔閡。交換期間,他就經常被大陸同學問到諸如「臺灣人是不是都覺得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這樣的問題,在他看來,這種「博眼球」電視節目中的無知言論根本不值一提,但每次被大陸同學問到,都會讓他有些尷尬。

「所以,我在交換期間每當和新認識的大陸同學交流時,都會敞開心去溝通,用真心換真心,努力消除他們的誤解。」翁安石表示,回到臺灣時,他也會告訴身邊的親朋大陸現在的發展狀況,希望未來兩岸之間不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

翁安石與東北林業大學福建籍學生親密互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未來,翁安石希望來到北京發展,用年輕人不服輸的精神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事業規劃上,除了生物科學專業的相關工作,翁安石表示有機會也想和母親一樣,參與到兩岸交流的事業當中來。「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但是我們不能氣餒,一定要堅定地對海峽另一頭留著相同血液的同胞們張開雙臂,加深相互的了解,並且一同合作,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

責編:夏夏

31586018,.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2019-07-03 10:47:58,.103712,.夏夏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看大陸】來過就會愛上
    (工商銀行金融街支行供圖)  「這是第三次來大陸,變化最大的當屬公廁」,來自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的劉念佳說完,哈哈大笑起來。她頭髮長長的,皮膚白白的,性格開朗,笑起來十分迷人。劉念佳喜歡大陸的綜藝節目,更著迷於大陸的古裝劇,《甄嬛傳》、《琅琊榜》看了五六遍,怎麼也看不膩,「胡歌好性感,黃曉明的下巴也很性感」,說完,她不好意思的捂著臉笑起來。
  • 臺灣青年邂逅「大陸阿里山」
    生於1983年的臺灣青年陳濂豐,15日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對接活動中,以《吾心安處是故鄉》為題,和大家分享「臺灣青年與『大陸阿里山』」的故事。陳濂豐出生於臺灣南投一個制茶世家,此前在臺灣經營制茶廠。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作為臺灣青年,你們對中華文化到底怎麼看?張立齊:我讀大學時開始參與兩岸交流,這重塑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重塑我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多鼓勵臺灣青年「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到大陸看一看。現在兩岸交流活動非常豐富,我接觸的很多臺灣青年,來了一次就有很大的心理震撼。
  • 【我看海峽論壇】第一期:臺灣青年融入大陸最快的方式是什麼?
    第九屆海峽論壇得到了廣大兩岸青年的關注,小編注意到身邊的很多臺灣小夥伴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想法和感受。為此,青年公社現開展「我看海峽論壇」徵稿活動,為廣大臺灣青年提供表達想法的舞臺。你的心聲,值得被聽見!
  • 北京創業公社:打造臺灣青年大陸創業「驛站」
    國務院臺辦經濟局副局長於紅向臺灣青年們介紹了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各地的一些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優惠政策以及大陸各地設立的22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的平臺。於紅表示,大陸提供了政策、平臺的同時,也希望臺灣青年們踴躍提出自己的訴求,雙方共同努力創建良好的兩岸創業環境。
  • 「臺灣青年大陸追夢、築夢、圓夢——華廣青年匯·雙創走透透...
    彭少康則是看準最近幾年大陸青少年營地教育井噴式發展的市場潛力,已在臺灣從事該領域20年的他兩年前來到武漢東西湖區臺灣青年創業基地,註冊成立武漢新營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這兩年來獲得很多政策和基地的支持,溝通也非常順暢,不斷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彭少康說,武漢市高校密集度高,有助於企業與大陸高校開展校企合作。
  • 首次來大陸的臺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來源:解放日報原標題:聚焦海峽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昨天(21日),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落下帷幕,本屆論壇涵蓋青年交流、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等四大主議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
  • 如何正確看待臺灣青年對大陸的態度
    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看到兩岸青年學子親密互動後感觸頗深地指出,看不出他們誰是陸生、誰是臺生,大家內心深處、骨髓裡透出中華民族的友誼,這是一種共同的「天然」DNA。然而就在兩岸青年交流如火如荼之際,島內卻爆出「洪素珠辱罵老榮民事件」,暴露了島內一些年輕人的「仇中」、「反中」情緒。兩相對比,島內年輕一代對大陸態度的分歧甚大。    當前島內青年對待大陸的態度主要呈現三種類型。
  • 「大確幸」:四位臺灣青年在大陸的成就與期許
    「雙創」熱潮下,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跨越淺淺的一灣海峽,融入到大陸的發展中。在第九屆海峽論壇期間,記者採訪了四位來自臺灣的青年,他們或早或晚來到大陸,既有紮根大陸的文創能手,也有默默耕耘在高校的老師,有經營餐飲的「美食家」,還有初到大陸就大顯身手的「白衣天使」……不同於「小確幸」,他們有「大大的」「確定的」幸福。他們對在大陸的創業、就業充滿成就,對自己的未來滿懷期許。
  • 你知道臺灣人還看報紙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08:37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在大陸,已經很少有人看報紙了。
  • ...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聚焦海峽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16日舉行的海峽論壇開幕大會上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海峽兩岸引起強烈反響,兩岸政黨、團體、人士對話協商積極開展,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熱情更高。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  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  「始於情懷,但不止於情懷。」
  • 臺灣青年看大陸:廈門有臺北路 臺灣也有南京路
    新華網福州11月15日電(劉豐)「我們發現廈門有條臺北路,在臺灣,也有很多道路以大陸的地名來命名,像南京路等。」在14日下午舉行的「兩岸交流30年」臺灣高校社團幹部體驗營結營儀式上,臺灣青年李天賜分享了在福建幾天的感受。  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
  • 臺灣創業者在大陸:需要創業公社這樣了解年輕人的地方
    初到大陸,有點「懵」自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雙創浪潮席捲開來。這股風潮不僅在大陸蔓延,也讓更多臺灣青年人願意到大陸創業。然而相對於從小生活在大陸的年輕人對大陸各方面可觀可感的了解,初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可謂「兩眼一摸黑」。
  • 臺灣青年西進築夢:兩岸"熱流"與大陸"暖風"
    該民調顯示:臺灣20至49歲青壯年中,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臺灣好,其中,20至29歲比率甚至高達56%;1/3的臺灣青年想進大陸發展,其中,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願意到大陸工作的有34%,30至39歲有32%,40至49歲比例為22%。   這不是島內媒體第一次進行類似調查。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這些地方,臺灣與大陸同名(看臺灣)
    泉州、潮州、海豐、陸豐、泰山、三峽、長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由於歷史文化的淵源,臺灣有許多地方與大陸同名,因此,當你走進鄉野村鎮,深入臺灣腹地,你會發現兩岸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和文化連接,讓你由衷地感到親切和溫情。
  • 在大陸的臺灣人看「26條措施」
    在臺灣青年蔡曜謙看來,大陸最新公布的「惠臺」舉措給他創業逐夢打了一針強心劑。  2010年,26歲的蔡曜謙來到崑山打拼,成立了蘇州東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注於文化創意產業。「當初選擇這個領域,主要是覺得臺灣的文創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希望能與崑山乃至大陸各地的人文故事、地方歷史名片等優質內容形成優勢互補。」蔡曜謙說。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12-12  「這也算完成半個世紀前林獻堂、丘念臺等臺灣抗日前輩的遺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楊祖珺近日來北京參加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周年活動,談起30年前自己推動並參與臺灣返鄉探親團的故事,一切恍若昨日。  作為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楊祖珺說,正因投身民歌運動,她才會在30年前積極推動老兵回鄉。
  • 讓臺灣青年在實習中感受真實的大陸——專訪廈門銀行行長洪主民
    旅遊、開會、回訪客戶……被派駐大陸之前21年半的時間裡,洪主民頻繁往來大陸,卻都沒能真正「認清」大陸,用他的話說就是「過去21年半領會的與目前3年半領會的差距實在太大。」在他看來,開會、旅遊都是走馬看花,「過去21年來,我來了一定是住酒店,吃飯都是在餐廳。」這導致他無法真實感受大陸的整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