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個文化人因一條魚出名。
那條魚也因為那個文化人的舉動而被天下文人廣為關注。
魏蜀吳三國打了許多年仗,最終被司馬氏收拾了河山,晉朝傳到第二代,司馬家的人自己打起來,歷史上叫八王之亂。
蘇州人張翰在齊王司馬冏掌權時期,朝中任官。
書上說,有一年,秋風起,張翰望著故鄉的方向,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說:「洛陽這個地方雖然牛逼,可是整日的麵條來,麵條去,哪裡抵得上我故鄉的蓴菜羹、鱸魚膾呢。」
讓無數讀書人羨慕的朝廷正廳級公務員,自駕馬車,開啟了三千裡路的自由行。
擅自離崗的張翰,被朝廷除名,沒過多久,齊王就在動蕩局勢裡落敗,張翰卻得以在蘇州悠閒的泛舟品魚。
後世的詩人抓住了歷史上的這一刻,用「蓴鱸之思」來表達思鄉之情,以及對待名利的思想境界。
張翰思念的鱸魚,是一巴掌長的小魚,因為腮幫的兩側有橙色斜紋,又稱「四腮鱸魚」,並不是真的長了四個腮。
南通產一米長的鱸魚,有人特意說,那是海鱸魚,好像就不是鱸魚了,其實,這種能長到一米長,近海裡長,長江也長的大魚,就是鱸魚,中國沿海均有分布。
後人將兩種不搭嘎的魚混淆。
江蘇名菜「清燴鱸魚片」在南通跟一個名人有關,唐朝初年,南通城還不存在的時候。現在叫石港,當初叫石渚的漁村,挖到一塊刻著吉祥字的石碑,李世民龍顏大悅,派遣尉遲恭的兒子尉遲寶林來建造行宮。
這個官二代,要求頓頓菜不同樣,典型的腐敗分子,折騰壞了石港廚子,也逼出了不少南通名菜,比如金山藏玉斧(文蛤炒蛋),清燴鱸魚片。
鱸魚起出肉片,用蛋清、鹽、水澱粉上勁。
四成油溫,滑魚片。
少量油,蔥薑末炸香,入韭黃段、荸薺片、木耳,鱸魚骨頭湯,加料酒,鹽,燒開,去浮沫,加魚片,燒開,勾芡,入香油起鍋,入胡椒粉,香菜。上桌時,可配醋蘸。
這道清燴魚片的菜,在南通傳統宴席上廣為使用。
鱸魚肉有個特點,特別白,加上身材,完全可以用「膚白貌美大長腿」形容,難怪歷朝歷代文人,喜歡拿鱸魚作詩。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宋)範仲淹《江上漁者》
朱門漫臨水,不可見鱸魚。——(唐)劉禹錫 《三閣詞四首 》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唐)李白《秋下荊門》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唐)趙嘏《長安秋望》
鱸魚還有一個特點,吃食兇猛。
有一年,胡亞名請我們一家到劉橋釣魚,其中一口是鱸魚塘,八、九兩重的鱸魚剛好上市,我那七歲的兒子,魚竿下去,魚就上來,連拉了幾尾,再這麼弄下去,請客的人就要破產了,趕緊騙他到鯽魚塘裡釣。
市場上,常有這種八兩到一斤的鱸魚賣,在我家基本是清蒸。
清蒸魚簡單至極,只要掌握好幾個要點:
水開了才能放魚;七分鐘剛好(火候是清蒸魚的關鍵的關鍵);蒸魚豉油(絕對不能用一般醬油,太鹹)必須在倒掉一部分湯的基礎上,淋在湯汁裡,而不是淋在魚肉上,直接淋,魚肉就鹹了;青蔥絲覆蓋魚,然後用熱油淋。
如果還要更講究些,就拿筷子平行墊在魚身子下,加蔥墊底,生薑放在魚肚跟魚鰓裡,兩側開背(廣東師傅都是兩側開背,魚肉可以均勻熟),如果是蒸箱,魚頭朝裡面,因為蒸汽從裡面先有。
還有一種蒸法,先蒸五分鐘,然後關火兩分鐘。
偶然機會認識一位長江鎮捕魚人,自己弄了一條船,高興的時候就去江裡下網,沒有空手的時候,最要命的是,這個捕魚高手娶了一位高手廚娘。
從江裡新捕獲的魚,立馬進廚房,一魚兩吃,那種菜,即便討教了方法,也很難做成,因為南通的魚不好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