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領土野心與奧匈帝國的敗亡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相比英國、法國和沙俄,奧匈帝國的領土擴張一直集中在歐洲。這自然是讓人有點迷惑的事:由於歐洲強國很多,在歐洲進行領土擴張相對來說比較困難、風險也比較高。奧匈帝國為什麼不去從事相對更容易的海外殖民開拓呢?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奧地利帝國。在近代國際關係上,奧地利一直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大國。在東面,它是阻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北上歐洲的屏障;在西面,它和法國之間曾經展開過激烈的爭霸戰爭。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西班牙聯手,試圖一統德意志、爭霸歐洲,並因此與法國、丹麥、瑞典等強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法國是這次戰爭的幕後黑手。儘管哈布斯堡王朝在前期多次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最終的失敗使得奧地利統一德國的野心破滅了,德意志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裡繼續陷入分裂之中。西班牙則從一流大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成為歐洲的二流國家。

關於三十年戰爭的繪畫

奧地利雖然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但是它仍然是歐洲的一流強國,其領土擴張的野心也一直存在。不過,奧地利的海外殖民地很少,只在東非和印度有過短暫的殖民據點,但很快就轉讓或者丟失給了英國、葡萄牙。相比英國、法國和沙俄,奧匈帝國的領土擴張一直集中在歐洲。奧地利曾經與沙俄兩次瓜分波蘭,義大利北部是奧地利的勢力範圍。在十九世紀末,奧匈帝國還一度代管了巴爾幹地區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這自然是讓人有點迷惑的事:由於歐洲強國很多,在歐洲進行領土擴張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風險也比較高的事。奧匈帝國為什麼不去從事相對更容易的海外殖民開拓呢?

事實上,奧地利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存在一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奧匈帝國不太可能謀求廣泛的海外殖民擴張。原因之一是,拿破崙戰爭之後,奧地利帝國力量的顯著衰落。奧地利是拿破崙的主要打擊對象,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雖然奧地利是戰勝國,但已經元氣大傷。1806年,奧地利皇帝不得不自己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這也就意味著奧地利已經放棄了統一德意志的想法。在19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的幾次國內族群起義中,奧地利都必須藉助沙俄的力量才能鎮壓國內的族群獨立運動,可見貌似歐洲強國的奧地利已經衰落到了什麼程度。因此,1815年後的奧地利,更多是集中精力維持現有的勢力範圍,主要是義大利北部和巴爾幹地區。

1805年,拿破崙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和俄羅斯的聯軍

除了力量的衰落,奧地利根深蒂固的陸權國觀念,也是影響奧地利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奧地利並不重視發展海軍;事實上,它也沒有足夠的國家財富來支撐一支強大的海軍。奧地利的工業化進行得很晚,而國內族群矛盾又制約了國防開支。作為一個二元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奧匈帝國是平等的,只是擁有一個共同的君主。每次討論國防預算,匈牙利都反對增加開支,導致奧地利的國防經費在歐洲強國中處於排名墊底的狀態。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基本上不可能有多少經費分配給奧地利海軍。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奧地利海軍的規模還只有義大利海軍的一半。沒有強大的海軍,是不可能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

實力上的限制和陸權國觀念的局限,使得奧地利更多把目標限定在維持現有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大規模的海外擴張。但是,根本性地制約奧地利領土擴張野心的,還是奧匈帝國內部錯綜複雜的族群矛盾,以及這些族群矛盾與巴爾幹地區形勢緊密相連的狀況。奧匈帝國內部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主體族群,不管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還是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在該國國內其實都不居於多數。據1910年的人口調查,德意志人佔奧地利人口總數的35. 6%,馬扎爾人大約佔匈牙利人口總數的48.1%。這些族群之間存在明確的地位、階級、文化區別,他們自認為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奧地利的斯拉夫人,卻並不存在著明確的奧地利人這一共同的身份認可。

19世紀末,匈牙利的傳統服飾

奧匈帝國的族群分布地圖(1885年)

匈牙利人一直追求在帝國內部與奧地利德意志人的平等地位,但是又鎮壓本國國內的其他族群,並希望其他族群的對外移民越多越好;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義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發起挑戰。二元帝國的架構雖然滿足了匈牙利人的要求,但是其他族群的要求並未得到滿足,而賦予匈牙利以平等的地位,反而削弱了奧地利對全國的掌控能力和動員能力。

麻煩的地方在於,奧匈帝國境內的這些族群,都可以在本國之外找到同族,而有些同族還建立了獨立的國家。這裡面最大的麻煩就是塞爾維亞。自1868年以來,統治塞爾維亞的米蘭王子家族一直是親奧地利的,但在整個塞爾維亞社會中,存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親俄羅斯的勢力。奧地利主要擔心的是,在俄羅斯的庇護下,塞爾維亞將吸收包括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鄰國省份,從而建立一個獨立的大塞爾維亞。這樣一個國家將成為吸引哈布斯堡帝國內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焦點。事實上,「巴爾幹地區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必然會影響帝國境內的民族平衡,在一個民族主義勢力張揚的時代,多民族的奧匈帝國不得不拖著龐大而虛弱的軀體蹣跚前行。」(何蓉:《世界帝國興衰叢書》之《奧匈帝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頁)

在塞拉耶佛刺殺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就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

想要穩住奧地利帝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以及防止巴爾幹地區的局勢對帝國的存在構成致命威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維持與沙俄的良好關係。事實上,在1815年奧地利首相梅特涅設計的維也納體系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奧地利與沙俄一起維護君主專制的秩序,反對自由主義革命。有了沙俄的支持,奧地利在義大利北部的勢力範圍,以及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都可以得到保障。但前提是,奧地利需要克制自己的野心,在俄國和土耳其的矛盾中不能過分倒向土耳其,更不能藉機擴張。俄國想要藉助斯拉夫民族主義在巴爾幹地區擴張,吞併原屬於土耳其的領土,而奧匈帝國則擔心,土耳其的解體會導致巴爾幹的局勢不可控,同時也擔心,沙俄對巴爾幹的擴張,會讓奧匈帝國不能再往這一地區擴張。

奧匈帝國的領土野心,最終斷送了俄奧聯盟。這期間經歷了好幾次重大的戰略失誤。第一次戰略失誤是1853年到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奧地利站在英國和法國一方,阻止沙俄通過與奧地利相鄰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向土耳其用兵,目的是想要獲得這兩個公國。雖然奧地利如願以償佔領了兩公國,卻失去了與沙俄的同盟。這使得它面對義大利統一戰爭時的法意同盟,根本無能為力,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普奧戰爭中也得不到沙俄的支援。奧匈帝國為了自己一點領土野心,失去了最重要的大陸盟友。奧地利統治者仿佛忘記了,不久之前,如果沒有沙俄的二十萬大軍相助,它早就被國內的革命推翻了。野心真可怕!

畫作中的克裡米亞戰爭

1866年,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帝國的外交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即尋求與沙俄改善關係。1873年,沙俄與奧匈訂立了《興勃隆協定》,該協定規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及歐洲和平時,兩國應立即商討共同的行動方針。同年10月,德國也加入這一協定,從而形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因為俄國與土耳其的衝突,第一次三皇同盟解體,而後又形成第二次三皇同盟,結果又因為俄土、英土矛盾以及奧匈帝國的野心而解體了。

1885年到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是導致第二次三皇同盟解體的直接原因。本來沙俄非常希望在巴爾幹地區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但是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大公卻與沙皇關係緊張,因此沙俄一改之前的態度,反對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東魯美利亞省合併。奧匈帝國一方面對於沙俄的窘境感到幸災樂禍,另一方面則打定主意不允許沙俄通過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最終導致了俄奧矛盾的激化。對於群情激憤的俄羅斯人來說,俄奧協調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因此,在這次危機中,如果奧匈帝國能夠採取果斷措施,反對保加利亞和東魯美利亞的合併,那麼,就可能進一步鞏固三皇同盟,從而使歐洲的戰略格局發生轉變。奧地利之所以採取這樣不明確的戰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有領土野心,希望看到沙俄的行動受挫,給自己留下擴張的空間。其實,巴爾幹地區維持現狀,才是最符合其戰略利益的。

統一之前的保加利亞和東魯美利亞(1882年)

統一後的保加利亞(1888年)

奧匈帝國所犯的第三個戰略錯誤,是在一戰之前領土野心的膨脹,最終導致它合併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至於與沙俄的矛盾決定性地激化。這裡面有奧匈帝國實力增長、德奧同盟關係日益密切等原因導致的自信心增強,但更多還是對領土和勢力範圍的野心驅動所致。到一戰前夕,奧匈帝國是世界上工業大國之一,其工業總產值佔歐洲的6%,在歐洲工業化國家中,奧匈帝國位居第四,僅僅排在英、德、法之後。儘管如此,奧匈帝國的實力在歐洲大陸中是相當偏弱的。1914年大戰爆發時,德國共有51個師,75.4萬人;奧匈50個師,只有44.5萬人;法國有54個師,76.7萬人;俄國有107個師,144萬人;英國不把重點放在擴充陸軍上,只有6個師,也有25.23萬人。由於軍費緊張,奧匈帝國的軍備生產能力也遠遠不如德國和沙俄,大炮的生產能力只有沙俄的四分之一。

在克裡米亞戰爭之前,「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政策,除了吞併波赫之外,基本上是一種旨在維持和平的防禦性政策。奧地利的確希望避免破壞巴爾幹地區微妙的力量平衡。在這一點上,它的政策是和平的、防禦性的。但與此同時,它並沒有積極的策略來處理南斯拉夫民族主義問題。」(John W. Mas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1867-1918,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 70.)

事實上,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奧匈帝國的治理可圈可點,包括解放了4萬農奴、建立學校、建設鐵路,使得波赫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工業發展程度在巴爾幹地區都是最高的。因此,奧匈帝國根本沒必要吞併這兩個地方,因為這兩個地方的居民是滿意奧匈的統治的,並不會傾向於與塞爾維亞合併。但是,20世紀初,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推行進一步擴張的政策,欲實行對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兼併,從而引起了嚴重的國際衝突。「對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吞併像一枚炸彈一樣擊中了歐洲,並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外交危機,這場危機幾乎導致了一場全面戰爭。俄奧之間的協約現在已被不可挽回地摧毀了。」(John W. Mas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1867-1918,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 65.)

俄奧矛盾的加劇,最終使得沙俄與英國實現了和解,而德奧兩國被孤立了。不僅如此,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冒險政策,把德奧兩國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奧匈帝國解體了。縱觀奧匈帝國十九世紀的外交戰略,不得不說它是被自己的領土野心所迷惑了。正如一位奧匈帝國的政治家所說的,帝國就是一架破舊的馬車,不管再加上黃金還是泥土,它都會散架。

作者簡介:

宋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讀本科,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北京大學完成,博士期間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2007年獲得北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雙博士學位。2007年起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副教授。2015年8月經人才引進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工作,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本科時期起就在國內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表專著兩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相關焦點

  • 八國聯軍侵華,其中奧匈帝國已經瓦解,領土遍布13個國家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清朝,這八國分別是: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義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這八個國家前七個傳承到現在,唯獨奧匈帝國不在了,它到哪兒去了呢?
  • 雜菜說一戰十四: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家裡人太多太雜了
    在潛力上,奧匈帝國是強大的,考慮到日後同樣情況的俄羅斯都能再度崛起為超級大國,何況奧匈帝國,所以奧匈帝國有底氣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呢,現在誰還記得奧匈帝國?大概就只記得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希特勒故鄉是奧地利這種東西了吧。畢竟,當年的奧匈帝國已經煙消雲散了。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1867年,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匈牙利獨立,遂與匈牙利政府籤訂《奧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正式組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高度自治權,但奧地利君主仍兼任匈牙利國王,直至1918年解體。1918年前,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也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 原本存在矛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何後來會自願合併為奧匈帝國?
    在文章的開篇部分,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奧匈帝國全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一帝國是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合併而成的,而並非奧斯曼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的共同體。從這一刻開始,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關係就開始逐漸走向親密,也為後來兩國合併成為奧匈帝國埋下了伏筆。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所以說,塞爾維亞不是無辜的小白兔,而奧匈帝國則更像是一個君子。01.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是一個舊王朝和老帝國,但當時卻遭遇到了民族國家的挑戰。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共和國曾在13-19世紀初統治過巴爾幹西端的部分領土,直到被奧匈帝國吞併。趁著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覆滅,義大利在1919年收復了這些領土,可為什麼又會在1952年劃給了南斯拉夫?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最後分裂成多少個國家?恐怕比你想像中還多
    1867年2月匈牙利獲得自治,6月,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最後一個國家。
  • 波蘭立陶宛聯盟、奧匈帝國及歐盟
    該聯盟只繁榮強盛了幾十年,便在17世紀中期衰落,被日意強盛的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三度瓜分,最後亡國。 (波蘭名模) b,奧匈帝國。
  • 奧匈帝國是什麼意思?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合稱嗎?丨維制教育分
    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並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系統等;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麼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對領土感興趣,奉行重商主義的英國和荷蘭堅決要求奧地利關閉奧德斯坦公司。查理六世只得在1727年收回了公司的特許狀,公司最終在1732年徹底解散。▲奧地利日耳曼人(紅色)與匈牙利人(綠色)佔帝國不到一半的人口,卻統治著整個帝國奧匈帝國成立後,西方世界正逐步掀起對非洲的第二輪殖民高潮,但此時的奧匈帝國卻對遙遠的非洲不感興趣,受匈牙利人的影響,奧匈帝國最終放棄了向德國復仇的想法,轉身向南同俄國爭奪巴爾幹的勢力範圍。
  • 一戰爆發前,奧匈帝國,義大利和沙俄邊境都有不同程度的難題
    它也是唯一的在帝國利益和已喚起的關註上能夠和英法匹敵的國家,尤其是19世紀80年代之後,俄國的政策開始強調在遠東的擴張主義,同時開始避開巴爾幹地區。俄羅斯帝國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東北部和山海關以內(20世紀,已經沒有國家能夠從清帝國攫取更多的領土)有著巨大的野心,並且看重它在中亞與印度之間的緩衝地帶上與英國之間長期僵持的敵對,以及它們在阿富汗和波斯各自的影響力。
  • 位居世界八大強國之列的奧匈帝國在一戰時為何連塞爾維亞都打不過
    當時奧匈帝國在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俄國和德國之後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國境內的軍工業也排名世界第四,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和英、法、德、美、俄、意、日並列為世界八大強國。而我們反觀塞爾維亞只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從國力上來講和奧匈帝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卻損傷慘重。
  • 歐洲歷史上最美公主:美麗悽涼的奧匈帝國伊莉莎白皇后
    茜茜公主,即奧匈帝國伊莉莎白皇后。1837年12月25日,出生於巴戈利亞公爵的一個貴族大家庭。馬克斯公爵因為自己的次女降臨人世的這一天既是聖誕節又是星期日,就取名為伊莉莎白公主,暱稱「茜茜」(Sissi)。茜茜的童年的生活自由愉快,父親喜歡寫詩、彈琴、追逐女人,炫耀騎術。
  • 奧地利為什麼不與德國合併,反而和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
    但是奧地利卻並沒有加入德意志,反而與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這是為什麼? 十幾年後,奧地利和匈牙利達成了協議,組成了威震一時奧匈帝國。
  • 一戰中從土耳其獨立出去的希臘,為何還要奪取宗主國的領土?
    這一年德意志帝國因為水兵起義而迅速瓦解;奧匈帝國因為民族問題而一分為二;帝國主義「薄弱環節」的沙皇俄國倒臺。 奧匈帝國示意圖 而另一個曾經的霸主——奧斯曼帝國則更為悲慘:巴爾幹半島部分幾乎完全分離;歐洲部分的領土永遠的丟失;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成為國際共管
  • 奧匈帝國的輕巡洋艦發展史,設計上過於保守,而且結局都比較慘澹
    在列強當中,奧匈帝國海軍可謂是「出類拔萃」,人家巡洋艦炮大多是152、105毫米口徑,結果奧匈來了個100毫米。1896年8月8日,奧匈帝國次世代巡洋艦的首艦——岑塔(Zenta)號開工建造。在岑塔號之前,奧匈帝國幾乎就沒什麼像樣的巡洋艦,不是一千噸左右的小玩意就是甲午前風格的舊式巡洋艦,火力和防護都不讓人滿意。
  • 揭秘:奧地利老皇帝;他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喪失了88%的領土
    進而發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戰敗國;丟了88%的領土。約瑟夫皇帝,無力挽救奧地利作為奧匈帝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縱橫上千年的時間;羅馬帝國最昌盛的時候是一個橫跨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大帝國。疆域包括了現在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甚至還囊括了義大利的一大部分北部和中部。
  • 書摘|奧匈帝國落日餘暉,背後是皇室的滿門悲劇
    弗朗茨·約瑟夫的漫長統治從1867年的奧匈折中方案開始,進入了穩定時期。時年37歲的他擁有妻子和2個孩子,就像他在信裡所表露的那樣,他深愛著他們。1867年以後,這套體制變得更加複雜,既帶有奧地利帝國(kaiserlich)的元素,又有匈牙利王國(k?niglich)的特點,寫在一起就成了「k.k.」,代表了一個新國家全名的縮寫,就如同「USA」代表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樣。但是,後來出現的一個名稱卻更能說明這個帝國的形象。
  • 奧匈帝國的遺珠:藍弗朗克
    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在近代史上是一個很有存在感的國家,面積居歐洲第三,機械製造和軍工業非常強大,它所在的這片土地也孕育出了獨特的葡萄酒文化。一戰後重回獨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都是重要的舊世界產酒國,然而,除了被稱為「王者之酒」的託卡伊阿蘇(Tokaji Aszu),它們在今天的葡萄酒界似乎並不太惹人注目。
  • 盤點第一世界大戰後消失的四個龐然帝國
    一、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曾是東歐的大帝國,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