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圖火了,就是劃分斯洛伐克、奧地利和匈牙利三國國境線的照片。三國國境線是一張三角座,難不成是為了方便不出國門召開三邊會談?
談慣了德奧關係,今天維制教育帶大家看看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有什麼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實歷史上
奧地利和匈牙利
是一個國家
奧匈帝國
曾經稱霸歐洲
幾經戰亂 分裂成
奧地利與匈牙利
如今更多的人對奧地利
尤其是他的首都維也納
印象深刻
腦海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
「 音樂之都 」
奧地利
自古以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彷佛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何事物之所以會被冠以稱號都不會是空穴來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命名為「音樂之都」也有他的歷史淵源。
「音樂是維也納的靈魂,沒有音樂也就沒有維也納。」
這都要感謝哈布斯堡王室的愛好就是音樂,所以他們鼓勵音樂的發展。奧地利就是孕育音樂家的搖籃,在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貝多芬,雖然他出生德國,但他的音樂生涯更多是在奧地利。
在18~19世紀,這些音樂大師為奧地利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眾所周知的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在眾多的因素也就奠定了這座城市在音樂界的日不落地位。
▼
維也納民族好像天生懂得享受,平時閒來就喜歡去咖啡館坐坐,這都快成了他們的生活重心。維也納咖啡很是著名,傳說是17世紀由土耳其人引進,早期的咖啡館曾是逃避簡陋生活空間的場所,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就成了知識分子聚會、交際的場所。1880~1938年間,這些咖啡館正是造就藝術創作的重要發源地,大家所知到底,音樂家舒伯特等在咖啡館內就完成了不少作品。
▼
匈牙利
匈牙利的音樂風格的轉變可謂是一波三折,匈牙利主要以民族音樂發展,受到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很深。早期匈牙利音樂文化收到基督教的影響,逐漸失去了本來所具有的東方傳統,從而被歐化。16世紀土耳其入侵,他又受到東方音樂的影響,對其音樂發展產生了又一次的影響;17世紀奧地利統治了匈牙利後,德奧音樂傳入匈牙利,而這次傳入對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匈牙利也有很多享譽世界的音樂家,如佐爾坦·科達伊,作曲家、民間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他著名作品有《匈牙利詩篇》、《迦蘭塔舞》以及一些彌撒曲、室內樂和弦樂。
▼
科達伊主要貢獻在民歌收集和研究方面。他對匈牙利民歌的起源、親緣關係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名曲的了巨大的成果。
▼
音樂教育在匈牙利的普及,及發展也有他的功勞。他認為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不僅是培養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更要在人民群眾中普及。所以,他積極倡導和參與改革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工作,在人民群眾中開展廣泛的歌詠活動,使音樂變成廣大人民的財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使音樂課在匈牙利成為中小學校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還積極倡導歌唱運動並進行教材教法的改革,他所施行的「科達伊教學法」,至今仍有極大的影響。
那麼除了音樂,這兩個國家還有什麼聯繫呢?
從時間紀元來看,1867年之前:奧地利統治著匈牙利全境,1867年共同成立奧匈帝國,1918年一戰後分裂成奧地利和匈牙利至今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從發展歷史來看,兩國有交叉歷史
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其他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佔總人口的1%。官方語言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並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系統等;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1938年,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
匈牙利是歐洲內陸國家,位於多瑙河衝積平原,中國古稱馬扎兒,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徵服了匈牙利南部地區,羅馬帝國滅亡後,匈人建立了強大的匈帝國。1867年與奧地利組成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被以霍爾西為首的軍隊推翻,恢復了君主立憲的匈牙利王國。2012年頒布新憲法,將國名「匈牙利共和國」改為「匈牙利」
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
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共主邦聯國家」。在這段時間裡,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在這情況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均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時期國旗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匈牙利是中歐國家,國土只比重慶市大一點點,人口是上海的一半,跟黑龍江省同一緯度。最長的河流是多瑙河,最美的景色,應該要數首都布達佩斯的多瑙河沿岸美景了。它包括了左岸的布達皇宮、漁人堡、蓋雷爾特山、鏈子橋以及右岸的國會大樓,它們組成了多瑙河兩岸熠熠生輝的美景。尤其是晚上鏈子橋上萬燈齊明時,兩側的皇宮和國會大廈就在深沉的夜幕中顯得格外雄偉和壯麗。最大的湖泊是巴拉頓湖,人稱「匈牙利海」,是小朋友暑假的度假勝地。
奧地利和匈牙利東西並立,兩個國家現在都不大,都是以繁盛的人文文化為自己的國家名片運作的。這兩個國家北邊是捷克和斯洛伐克,與德國,南邊是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等斯拉夫國家。
實際上從語言,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來看,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並沒有太大的聯繫,奧地利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歷史上的奧地利人是古代日耳曼民族裡阿勒曼尼人、東法蘭克人、巴伐利亞人等日耳曼系的民族混合而成的,他們和以大日耳曼主義為中心的德國不一樣,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要高一些。
當時的奧匈帝國很大,除了現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意外,還有現在的捷克和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等領土。而波赫則有奧匈帝國實際管理,僅僅名義上依然屬於奧斯曼帝國。
這個強大的奧匈帝國從建立的一開始就和他們北邊的鄰居德意志帝國是一個戰線上的朋友,兩國一起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協約國拆分。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和匈牙利先後加入軸心國集團並被德國佔領。兩國都是到了二戰以後才真正走上了自己的道路。